作者 丨 商业银行战略顾问 / 殷思源
在银行这种官本位、难躺平的单位,很多同学都特别努力,他们希望通过努力逆天改命,抹平因为背景、能力上的差距。
其实,站在管理者的视角上,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很多时候,看好一个员工,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他,但始终没能达到预期。
这种错位是怎么产生的?
今天,我们试着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对于管理者来说,想培养员工,但担心对方不是那块材料,自己做了无用功;对于员工而言,只知道低头努力,始终做不到点上,也很难得偿所愿。
其实,在银行里,无论培养一个人还是换掉一个人,能力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实很多管理者都没有意识到,培养人本身就是一项KPI,甚至从未来再晋升的角度来说,这项并不显性的KPI,还超过了指标、数据那些可量化的结果。
这也导致很多管理者,从开始做管理之后,就只看结果,把精力全都用在了“事”的层面上,比较极致的就是那种事无巨细的管理者。凡事亲力亲为,自己忙得要死。
当然,还有些管理者是担心,培养出优秀的员工会超过自己,或者造成人才流失,无法为自己所用。
每次遇到这样的管理者,我都一边理解,一边劝慰。理解,是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都有危机感。劝慰,是因为真的没必要,自己的格局限制了自己的认知。
你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一件既体现胸怀,又展现能力的事情,何乐而不为。担心流失就更没必要了,大多数优秀员工的离职都与自己的直接管理者有很大关系,只要你把自己做好,就能最大限度避免这件事情的发生。
评价管理者是否优秀,从来看得都不是他自己的表现,而是他带出的人,团队拿到的结果和表现出来的那些特质。
这一点,不仅管理者要明白,员工也应该明白,只有大家都想通了,互相成就的桥段才有可能出现在你的团队中。
对于管理者而言,对于员工大体有三类,分别是培养、使用和替换。
在银行里,虽然基层、中层的管理者都很难直接决定自己团队的人员构成,但如果有些人实在不堪重用,甚至在团队里起到反作用,只要时机允许,管理者也一定会想方设法替换掉他们。
我想对所有的管理者说,其实权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实力和决心。
至少就我自己给很多银行当顾问的经验来看,规矩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管理者跟我抱怨,团队里有一个不安定因素,自己无计可施,但只要这位管理者足够出色,甚至整个分/支行指望你贡献业绩,你就有很多种方法,改变团队的人员构成。
当你拥有这样的条件的时候你要明白,容忍和仁慈,很多时候会造成更糟糕的结果,所以,时机一到,一定要果断。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换掉一个人,有三个标准。
首先,确实人岗不符,耽误了员工的成长。这时,建议管理者先做内部调整,如果空间不够,就应该向上级行争取员工更适合的岗位。让再优秀的人持续很久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也很难有继续向上的动力。
其次,员工的态度出现了不可逆的问题。在银行,存在不少能力平庸,玩忽职守,推诿甩锅的人,如果这样的人实实在在影响了团队的发展,甚至存在巨大隐患,就应该尽一切努力替换他。
最后,就是性格原因和历史问题。不得不承认,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如果团队中几个人之间还有历史遗留的疙瘩,就更难一起共事了。本着发挥出更大的合力,避免危机发生的原则,这种时候,也应该考虑把人换掉。
写在最后的话
对于银行而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调整不合适的人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家银行的文化导向和凝聚力。
作为员工,要看准方向,抓住重点。这会让自己的成长事半功倍。
作为管理者,要明白培养人是自己的KPI,替换人是树立权威、拨乱反正的重要环节,所以时刻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这样的权利。
推荐阅读:
“殷思源·银行学习圈” 正式上线了
扫码关注 “殷思源·银行学习圈”
不错过每一次更新
邀请你加入我的社群
认知的不对称,会带来机会的不平等
把别人的洞察和顿悟,变成自己的基本功
我们一起取势、明道、优术
▲ 点击卡片关注“殷思源”公众号
顾问咨询 | 培训合作 | 案例撰写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