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丨 商业银行战略顾问 / 殷思源
现在,真的有很多银行人,一说到上班,就非常疲惫。每天累死累活,不知道意义是什么,对现状不满,又不知道如何解脱。再想想未来很多年,可能还在重复现有的生活,会特别焦虑。
“上班”,现在成了很多银行人最头疼的事情。
曾几何时,银行在各类工作中还属于顶流的存在,没想到现在竞争力下降的如此之快。刚进银行时,满怀憧憬,以为进入了金字塔的塔尖。进来后,发现没有点背景,真的很难混。
怎么办?
最近社群里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困惑,其实很多人,都被思维模式困住了。
那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好好说说,在银行“上班”这件事。
“我就是牛马的命,生来就是要被剥削的。打工嘛,要求那么多干什么?”
我从很多银行同学的嘴里都听到过类似的表达。
过去在银行,只要不犯错,按部就班,只要不是能力太差,总能混到论资排辈的那一天。随着职位和工龄一起增加的,还有收入。所以老一辈人,很多是“自燃型人格”,但其实在思维的深处,他们是用今天换明天,或者说把自己卖给了工作。
但是今天,环境变了。工作没有了以前的意义和回报,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
于是,很多人陷入了一个怪圈。越是拼命努力挣扎,得到的结果越糟糕。
尤其是,当你把自己当成被资本剥削的牛马,一定会充满怨气和无奈。觉得愤怒,因为觉得自己是牛马。而自己是牛马,就应该不好好工作,尽可能不干活。然后,就真的会像牛马一样,被永远困在这个地方。
这种“受害者”的定位,会让你很难抽离,越陷越深。
在这样的境遇下,人通常有两种思考方式。一种,叫受害者。一种,叫掌控者。
人一旦代入“受害者”,就会进入“瘫痪”状态。因为,随便什么失利和不如意,都是外界导致的,不是自己的责任。所以,自己就没有什么需要改进和注意的地方。
虽然人人都知道这种思维方式不够好,但在实际生活中,这样想的人占大多数。因为,受害者的定位,会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全。
那该怎么办?
此时此刻,每一个有追求,想进步的银行人,都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定位。
在银行,本质就八种类型的定位:渠道、销售、服务、研发、财务、人力、行政、经营管理。
市场,是花钱的。销售,是赚钱的。研发,是研究产品的。服务,是面向客户的。经营管理,是直接对公司经营情况负责的。
了解了你的职位包含的不同职能,你就大概可以判断出,自己的工作经历,积累下来了什么“财富”。
当你需要转行跳槽,而又不想太手足无措的时候,你就要势必保留一到两项财富,让昨天的积累,成为今天的垫脚石。这样,你就会既有竞争力,又能从容地面对变化。
在银行,哪些能力能让你收益更大?
可能会有人觉得,是职位。毕竟银行是一个官本位制的单位,职位越高,空气越新鲜,调动资源的能力也越强。
这么想,的确有道理。
但还有一个更底层的逻辑:决定收益的,是需求。
想要获得更多收益,你就必须找到更多需求,但供给不足的地方。身处不同的部门、职位,甚至生态位,你的见识、思路、身价,大不相同。
那该怎样找到这样的生态位呢?
答案是: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扎根这个领域做事。当你对一件事足够擅长,真的一学就会,而且可以不断获得正反馈。慢慢地,你也会很喜欢做这件事。
所以,在工作中,真的要尽量避免和别人争论、冲突。如果始终处在这样的状态中,工作对你就是酷刑。
有了这个认知,你就可以建立“产业链”的概念。在银行,厉害的人,总能找到价值最高的几个环节,然后不断细化,结合自己的优势,慢慢就建立了自己的竞争力。
在银行,不懂趋势,收益不高。没有优势,收益不长。
写在最后的话
在银行,随便做一做就能混得风生水起的年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早一点看透趋势的人,要早做规划。做自己职业生涯的掌控者,一开始可能很不舒服,也很没有安全感。但只要你真的认真开始做了,总会越来越好,舒适和安全,迟早有一天,又会重返你的身边。
不着急,也不焦虑。把自己能力范围和认知范围之内的事,做到最好。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也没必要强求。
放平心态,尊重概率,做大概率对的事。同时,持续不断地向这个世界交换价值,相信概率,相信总有一天,种下的种子会发芽结果。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就真正成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掌控者。
加油,银行人。
推荐阅读:
“殷思源·银行学习圈” 正式上线了
扫码关注 “殷思源·银行学习圈”
不错过每一次更新
邀请你加入我的社群
认知的不对称,会带来机会的不平等
把别人的洞察和顿悟,变成自己的基本功
我们一起取势、明道、优术
▲ 点击卡片关注“殷思源”公众号
顾问咨询 | 培训合作 | 案例撰写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