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人,到底应不应该搞副业么?

企业   2024-11-19 06:51   海南  

作者 丨 商业银行战略顾问 / 殷思源

我们公众号之前多次,从不同角度论述过“斜杠青年”这个概念。也提出过一些斜杠青年成功的条件和例子。

但是,最近我发现有很多银行的朋友非常热衷于发展副业,甚至放在副业上的精力,超过了自己的主业,而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居然是:斜杠青年,更容易成功。

这个说法成立么?

这虽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案,但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逻辑,给这么想的朋友们多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1 
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幸存者偏差”基础之上

“斜杠青年”的概念源于麦瑞克阿尔伯的《双重职业》一书。书中讲了一些人在名片上用斜杠来区分自己的几重身份,于是“斜杠青年”便成了这一类人的代名词。

其核心是,今天的社会使人能够摆脱工业化给人带来的职业束缚,让人在更多各领域获得成功。在这样的宣传背景下,斜杠青年成了很多人心目中成功人士的形象。

但是,请你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你身边有多少这样的斜杠青年?他们中,真正取得了很大成就,获得成功的又有几人呢?

很多人也许都会想到,比如白天在超市上班,晚上下班后去麦当劳打工,回家后又在网上写连载文章的画面,但这样的生活你真的向往么?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些看上去逻辑自洽的理论,是建立在“幸存者偏差”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当一个人在多个领域都取得成功后,他才有可能被我们注意到,被大家广为流传,然后造成一种“假象”,斜杠青年更容易成功。

就像我们知道某些企业家,自己企业经营得好,又去搞多元化,横跨多个行业,多个领域,都能有所成就。但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多,只是其他失败的人我们不知道而已。

 2 
斜杠本身,可能只是一个结果

很多人身上的斜杠属性,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开始追求的目标,只是一个结果而已。

我知道的很多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一开始都是在某一个领域做得非常成功,然后机缘巧合涉足了其他领域,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比如大家熟悉的牛顿,数学家、自然科学家、思想家、反假币专家等等,有这么多身份。

是的,你没看错,还有一个反假币专家的头衔。

牛顿在成名之后,王室任命他为铸币大臣,他做了很多防范和打击假币的事情,包括在硬币上铸造一圈细齿。而这项技术,后来被称为反假币历史上的佳作。

试想,如果牛顿一开始就把精力放在反假币上,大概率是没有后来的成就的。

写在最后的话

为什么斜杠青年今天这么流行?

我猜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一个职业坐久了,会产生厌倦;第二、是今天做好一件事太难了,要求越来越高,以至于很多人看不到在原本领域成功的希望,觉得换一种身份就容易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些报道和宣传文章误导,将因和果错误的匹配,然后当一种看似能够自洽的理论出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事实上,真正的成功,无一例外都经历过鲜为人知的努力,所有的胜利,背后都有默默付出的艰辛。

现在,我可以回答文章标题的问题了。有人说斜杠青年更容易成功,我不认同,至少不是因为斜杠而更容易成功。

这个时代,一专多能的前提一定是先有一专。虽然依靠单一的技能很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全面发展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专注的力量。

推荐阅读:

银行人,逐渐废掉自己的八个迹象

银行人,工作不能“太老实”

在银行,培养你、换掉你,看的从来都不是能力



殷思源·银行学习圈”  正式上线了

扫码关注 “殷思源·银行学习圈” 

不错过每一次更新



  邀请你加入我的社群  




认知的不对称,会带来机会的不平等

把别人的洞察和顿悟,变成自己的基本功

我们一起取势、明道、优术

▲ 点击卡片关注“殷思源”公众号


顾问咨询 培训合作 | 案例撰写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殷思源
【殷思源工作室】官方订阅号|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打造系统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