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满鹅的火车

文化   2024-10-09 20:46   河北  

《烈日灼人》的导演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这位著名的电影人担任2013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的评委会主席,为此安排了主席影展,有些遗憾的是没有《十二怒汉》,然而《烈日灼人》三部曲联映对于影迷来说也是重大利好消息。俄罗斯自居为第三罗马,统治者和精英有着浓郁深沉的弥赛亚情结,到苏维埃时期更加严重。东正教遇到马列主义,斯大林在列宁的基础上,建立起苏维埃帝国,以高强度的计划试图统治、掌控、推动一切社会细节,意欲建立在纯洁的人间天国,“灵魂深处”就必须“闹革命”,如今我们再看回红轮倒转,却发现没有人能够例外,全然被“理想主义的光芒”灼伤。

 

 

1936年夏天,苏联宪法颁布之前,大清洗之前。尼基塔·米哈尔科夫饰演的内战英雄高托夫上校,被克格勃从家中带走,罪名是日本和德国的间谍,并且预谋刺杀斯大林。不久,他美丽的妻子玛鲁莎和可爱的女儿娜蒂亚也被捕,他们在1950年代的“解冻”时期被当局予以平反。

 

 

而“革命”的执行人则是他妻子的旧情人密迪亚,十年前他接受了党交付的任务,到巴黎去,打入白俄内部。四年内,他的成绩斐然,共向苏维埃出卖了八名白军将领。现在他回来了,他还是那么忧郁和优雅,他的回归重新带动起这个大家庭久违的法兰西气氛,他们用法语和他谈笑、唱歌、跳舞、弹钢琴,整个庄园在为他欢迎,只有高托夫是例外,因为他是来自平民的真正革命家。然而密迪亚不再是十年前那个怯懦的形象,他阴骘残酷不动声色,他在老情人面前表演单纯,和熟人回忆往事,教娜蒂亚踢踏舞。他像一个火球样出现,炽烈地烧灼了这一片水土。他终于开始了报复,却先是从最无辜的小女孩下手,他以一个化名的“他者”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在他的叙述中充满了选择性记忆、巧饰的重组和吊诡的辩护,他的话语像来自炼狱的火焰,吸引了小女孩,同时电影的画面上真的有一个光明的火球在逡巡,游荡过了田野、庭院、像框,最后在黑森林里爆炸燃烧,而那幅有他和当年音乐老师的合影相片的玻璃窗也的确被语言暴力所摧毁。

 

 

怯懦不是罪过,必须选择才是罪过。要么生要么死的制度才是万恶之源,没有余地的险境是悬挂在每个人头顶上随时随地要落下的利剑。在这样的集体主义里,孤独的人是不可能的,无人可以逍遥法外。这“法”,就是列宁斯大林的制度。这中国,是商鞅、韩非子的所谓“法家”,事实上,商鞅、韩非子也都是作法自毙无法从自己的制度逃脱,法家只有回到与儒家的合作中才能发挥稳定作用。而列宁、斯大林缔造的CCCP也是如此,虽然列宁斯大林的画像和颂歌无处不在,但是时过境迁每每被后来的新领袖所翻案,直至1991年帝国解体。在本片中,斯大林没有正面现身,不过他充斥在每个场景中。故事要结束的傍晚,在克格勃押送高托夫的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个失去地址的卡车司机在旷野中,这个无名的人从早晨问到天黑,也没有人知道“沙歌兰嘉”或者“沙格乐嘉”在哪里,似乎这也是一个象征,预示着不断试错终究也不可能到达目的地,等待他的只有耗尽汽油(生命力)而被灭口(被历史抛弃)。就在这时刻,那悬挂着巨幅斯大林画像的氢气球也冉冉升起(多么烂用的词语)在他们的面前,毫无例外,克格勃、内战英雄、司机都举起了右手敬礼。

 

 

这是一个被无情的太阳灼伤的故事,一个所有的人都被革命这颗毒太阳燃烧,所有的人在绝对的光明下失去信仰和视力的寓言。在这颗太阳底下,人民有着统一的口号、思维和奋斗,整齐有序地呼喊着、向着既定的目标冲锋着,为了在人间建立千年王国乌托邦而自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命和尊严是最起码的,还要充当无耻的炮灰和可憎的反面教材,普通人再也不会有过去的情调,激进分子再也不会有悲戚的胸怀,再也不会有朝霞湖畔的娜塔莎,再也不会有真正的亲近。乌托邦就像是通天塔那样难以建造,需要持续的奉献和牺牲。这这试验过程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倒不是人民的积极性,而是不能对最高领袖有丝毫怀疑。所有的挫折都是敌人破坏造成的,敌人在哪里,敌人在“我们”当中,必需剔除,而这自然是最终审判,没有上诉的机会,最残酷的是这就像一个永动机似的循环。

 

 

革命犹如巫术,蛊惑了所有人的内心,使每个参与者激情澎湃,砸碎了一切旧事务,接受全盘的新教条,高托夫和他的小女儿荡漾在小船上,他抚摸着她的脚,那么圆、那么柔软、那么美的脚,当她问道未来会怎样?他发自内心的话却是“我们建立苏维埃就是为了这个。”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有娜蒂亚这样的脚,这样圆,这样柔软,这样美的一双脚。用于行走,而不是用于逃亡。他向女儿许下的诺言,是对1918年列宁的卫士卡西里(请注意是虚构的故事里)那段著名的话的延伸,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帝国主义有的我们会有,帝国主义没有的我们也会有。为了这个宏伟目标,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当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被共产国际当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替罪羊之后,当他一再被组织开除之后,当他呆在国民党的监狱里恢复自由思考的时候,他发现了纳粹、墨索里尼、苏联共产党的共同点,就是对个体思考的取消,以革命和国家、民族的名义将个人的一切收归国有,于是他写了著名的最后的意见。显然,内战英雄并不曾体会到这些,他只是觉得密迪亚是混进革命队伍的异己分子,斯大林被蒙骗,所以他才会对着和斯大林的合影无声的流泪。客观地说,他比布哈林等人幸运地多,最起码他是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而革命元勋却被曾经的战友枪毙。1938年出版的《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把他们称为像“白卫浮游”一样的“侏儒小丑”,至此为列宁扶棺的人仅仅剩下斯大林一人,上距列宁去世只有12年。

 

 

1936年发生了太多的事。东方有西安事变。西方有西班牙事件。访问苏联的名人也有很多,萧伯纳回去说:没有比苏联更好的国家啦!罗曼.罗兰却把自己的日记封锁起来直到1996年才公开!纪德倒是把看到的都说了也遭到了欧洲左派的强烈批评!希特勒在积极发展!!中国的鲁迅辞世未能看到苏联的另一面!小罗斯福的新政继续在美国推行!

 

 

既然提到了小罗斯福,就多说两句。我在小学四年级时看到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美国人和一个苏联人相遇,他们处处比较。其中比到了言论自由,美国人我们能在白宫前大骂罗斯福你们能吗?苏联人答道我们也能,美国人表示惊诧,苏联人解释说我们也经常在克里姆林宫前大骂罗斯福!这不仅仅是个笑话,它揭示了言论自由是否具有真实性。就是这个小罗斯福曾经列出人的“四大自由”:一、思想言论的自由;二、宗教信仰的自由;三、免于匮乏的自由;四、免于恐惧的自由——这近乎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的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的细化!现在美国和西欧的自由主义仍然有非常多的缺陷和不足,逐渐向自由过渡,比苏联国歌高唱“最自由的国家”(泡沫化)来的真实和可信,但也会走向紊乱和机械化的多元自由,彻底毁灭社会基础。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苏联和美国各有各的问题,无论是清教徒还是苏共党员,都带着全民宗教或全民党的痼疾,都有着绝对的政治正确的威力。

 

 

葛利高里在《静静的顿河》看到了黑色的太阳,他的一生始终在彷徨和不知所措中度过。高托夫倒是坚持自己的信念,无论是面对谁、面对诬蔑、面对死亡,那么他是真正被毒太阳灼伤了。密迪亚当了十年的间谍,可是身上依然有点人文涵养的残余,最后他自杀了,那毒太阳再次出现。在炽烈的阳光下,没有人会有自我。

 

 

《烈日灼人》让来自两个阶级的高托夫和玛鲁莎有了真正的爱情,有了幸福的家庭,对于本片导演来说,这是对保尔.柯查金的超越。爱是能够超越生死和时空的,这也是导演兼主演的立场,他和他的女儿(现实中也是)为我们奉献了一份脆弱而持久的真,娜蒂亚代表了未来还是有希望的。(无论如何,苦难的俄罗斯民族都有她们的人文传统、特别是弥赛亚,就是在斯大林-日丹诺夫-苏斯洛夫体系下,依然有为数众多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烈日灼人》让音乐教师和内战英雄在遗嘱和类遗嘱中一再声称:“载满鹅的火车”,只能是嘲笑现实,没有未来,没有梦想,没有诗意,没有希望。(搜狐特约影评。)


风云再观察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时空无限,我们不过在刹那中间享受世间的光影,在现实中体认光影幻象,也许是最容易被能共享他人故事的方式。在有限的生命里,多看电影,是我们抵抗无限和无聊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