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生产过程的反映,它的结构是料工费。
如果把生产的全过程一段一段的分拆,那么每一段儿都有料工费。从这个角度上讲,生产流程越长,成本核算的难度越大;生产流程越短,成本核算的难度越低。这就是有的人财务管理水平高,有的人财务管理水平低的一个业务背景。
现在有了信息化、智能化,成本核算的难度已经大大降低。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整个的成本核算系统不需要任何财务人员的出现,都能由智能自动的实现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企业对成本核算员这个岗位的刚需程度,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岗位被替代,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未来以来,成本核算岗位的财务同行们,何去何从,不是老板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想的问题。
天下所有的老板,在关键的时刻都会裁员,不要用劳苦功高的思维,躺在功劳簿上,去想自己的职业生涯。要主动的看到各种变化的出现,这些出现让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些基本的考量,每天都要有,也要定期的进行复盘。
未来的成本核算或者管理,讲究的是规则、逻辑、公式。在这个层面,对核算机器人进行管理,对自动核算出来的成本结果进行检查与校正、原因分析、措施提供。在这些个角度去发挥成本管理者的价值。
财务人员由核算型转成管理型是大势所趋,在这个方向性的选择上,不要有任何的侥幸心理。成本效益原则是任何一个岗位存在的逻辑基础。如果你仅仅是成本,提供各种简单表单的审核,简单的记录,那么这个岗位,在智能化的今天,确确实实要面对新的挑战。这种挑战的结果是,人无法战胜机器,只能去顺应这个大潮流,在大潮流中进行成本的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
成本的横向管理。把所有对标单位的成本信息录入到系统中,由系统来进行比较,把差异找出来,剩下的事情,成本核算员与生产单位、设备单位、人力资源等部门,逐项去分析去研究。每一个工艺,每一道工序。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把所有的支出透明化,像稻盛和夫讲的,像玻璃一样透明,没有必要再去搞神秘化,神秘化亏掉的是自己的职业生涯,亏掉的是自己的半个人生,毫无意义,该透明就要透明。这个透明是在保密的前提下就做的透明,就是把透明化三个字做到最大化,类似我们经常讲的利润最大化。
财务人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跨界、跨周期、跨职业身份,这种大跨度的思考,实际上是把所有的事情,在自己这里变成无边界状态,无边界战略巡航、超视距打击等这些概念,就是财务人员做降维打击的基础。
如果对机器人不能形成降维打击的优势。那自己的职业生涯风险就会被放大。我们是人情社会,处处讲人情世故,但是在利润面前,在现金流面前,弱势群体被淘汰,不是简单的生意问题。社会运行就是这样一个丛林法则,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看清事实,看清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我们财务人员别无选择的,一种方向性思考。
成本的纵向管理,是在时间轴的基础上,把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成本结构、成本明细,进行持久的比较与分析。在产能约束、装备约束、公益约束等前提下,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成本进行总结。
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是为了提高。不要总站在生产的角度去辩解,不要把自己变成杠精。不要总把成本算不准这个问题推给系统、推给计量设备、推给各个部门的协调。总之,现在你所讲的一切问题,一切障碍,如果在你这里得不到解决,那老板只能选择砸钱,用成本核算的自动化去替代花岗岩脑袋、替代局部思维的角色、替代不能胜任的简单重复劳动者。
企业的外部管理,体现在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上面。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现在成本上。其他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两件事儿服务,提供资源和能力。
企业看似有情却无情,最近这几年,很多最佳雇主毫不留情的砍掉不赚钱的系统、砍掉方向不明的研发与在建工程、砍掉成本效益不匹配的人。
这些决策与他们以前倡导的以企业为家、以员工为本等等理念完全是对立的。民企不是基本盘,没有铁饭碗,没有大锅饭,是市场上风雨飘摇的弱者。
所以,企业家的思维、银行家的思维、资本家的思维,都是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利润。脱离利润的思考,不是生意人的模式。所以,要换位思考,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压力与每个人的职业生命完全匹配。
这种正相关的曲线,决定了每个人的出路是不一样的。有资源的人,永远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没有资源的人,只能卖苦力,卖时间,去谋生,去发展。
财务人员不是记账的人,而是管理人生,管理事业的人。抓紧转型或者为转型储备能量,这是出路。人算不如天算,我年轻的时候,怎么算也没有算到自己会拿着算盘颠沛流离。
时不我待,我替那些不肯放下执念的财务同行们痛心疾首。盼望大家早日修正自己,早日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