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地”(八):跖与曾史,失性均也

文摘   2024-12-12 20:58   山东  

《道德经》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地万物本来是不分高低贵贱的,精美的酒器和断木本来是没有区别的,盗跖与史䲡有什么不同呢?一个为财货所累,一个为虚名所伤,在失去自然真性层面,都是一样的。

|《庄子》“天地”原文: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

解释:百年的大树,伐倒剖开后雕刻成精美的酒器,再用青、黄二色彩绘出美丽的花纹,而余下的断木则弃置在河沟里。雕刻成精美酒器的木料比起弃置在山沟里的其余木料,美丑是有差别的,但在丧失树木的自然本性来看却是一样的。盗跖与曾参、史䲡,在行为和德性上存在着差别,然而他们在丧失人所固有的自然真性层面却是一样的。

解析: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在大道(客观规律)眼里,宇宙万物不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不存在美丑善恶之别,也不存在是非彼此之辩,万物都是齐一的,顺着大道(客观规律)者昌盛发达,背离大道(客观规律)者,不断走向衰亡,这是大道管理万物的道理。因此啊,圣人管理天下,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不存在亲近与疏远之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的话,就能给天下苍生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强横不敢欺凌弱小,那些能言诡辩之徒就没有卖弄口舌的机会,那些奸诈邪恶之徒就没有作恶的空间,这样的话,民心就能淳朴自然,百姓就能心神安定。

百年的大树,伐倒剖开后雕刻成精美的酒器,而余下的断木则弃置在河沟里,美丑是有差别的,但在丧失树木的自然本性来看却是一样的。什么是树木的自然真性啊?就是自然而然的生长。不论做成精美的酒器还是弃置在山沟里的废料,都让树木失去了自然成长的生命。盗跖为了财货而失去生命,曾参史䲡为了虚名而失去生命,他们在行为和德性上虽然存在差别,然而他们在丧失人所固有的自然德性层面却是一样的,一个为财货所累,一个为虚名所伤,我们为什么要贬低盗跖而褒扬曾参史䲡呢?这样不就助长了那些能言诡辩之徒吗?一个从战场临阵脱逃的人,说成贪生怕死就被处以极刑;说成是上有八十老母需要照顾,却认为是忠孝,这是什么道理呢?所以啊,圣人合于大道之德,不走世俗之人那种明辨是非美丑的事情,天下是齐一的,这样对天下百姓才能一视同仁,这样才能给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秩序。

|《庄子》“天地”原文: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

解释:一个人丧失真性一般有五种情况:一是五种颜色扰乱视觉,使得眼睛看不明晰;二是五种乐音扰乱听力,使得耳朵听不真切;三是五种气味薰扰嗅觉,气味冲鼻而上,伤害自己;四是五味秽浊味觉,使得口舌受到严重伤害;五是取舍的欲念迷乱心神,使得心性驰竞不息、轻浮躁动。这五种情况,都是对自然真性的祸害。可是,杨朱、墨翟竟在奋力追求而自以为有所得,这不是我所说的优游自得。

解析: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它功于天下,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它造福万物,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内心至虚至静,也就不被外物所累所伤。所以啊,圣人管理天下,没有任何私心私欲,自然也就不被名、利、财货、虚名等外物所累所伤;它内心至虚至静,眼睛也就不被五色所累,耳朵不被五音所伤,嘴巴不被五味所惑。这样的人,德性就能淳朴自然,自然真性就得以保全,心神恬淡虚静就能悠游自得,就能心灵没有任何负担遨游于天下万物。被外物所累所伤的人,内心就为外物得失而战战兢兢、宠辱若惊,内心怎么能逍遥自得呢?

一个人丧失自然真性一般有五种情况:被五色扰乱视觉,沉迷于浮华虚荣的世界,富丽堂皇的宫殿,豪华的仪仗,使得眼睛看不明晰大道之德的本来面目。被五音扰乱听力,沉迷于世俗之学的谎言之中,误把庸俗学问,视为至理,使得耳朵听不真切大道蕴含德真理。被五味薰扰嗅觉,沉迷于酒肉之中,吃着豪华的美味佳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气味冲鼻而上,伤害自己的自然德性,使得口舌受到严重伤害。被取舍的欲念迷乱心神,沉迷于对外物的追逐,以占有天下的财富和权力为乐,即使拥有金山银山仍不知收敛,使得心性驰竞不息、轻浮躁动。这几种情况,都是对自然真性的祸害。可是,杨朱、墨翟都在奋力追求虚名等身外之物,为了外物所累所伤,还自以为高人一等,自以为德性有所得,这怎么可能内心恬静呢?

|《庄子》“天地”原文: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解释:有所得的人遭受困厄,还可以叫自得吗?这样的话,斑鸠鸮鸟关在笼中,也可以算是自得了。况且取舍声色像柴草一样堆满内心,皮帽羽冠、朝板、宽带和长裙捆束于外,内心里充满柴草栅栏,外表上被绳索捆绑,在绳索捆绑中神情呆滞,还自以为有所得,那么罪犯反绑着双手或者受到挤压五指的酷刑,以及虎豹被关在圈栅、牢笼中,也可以算是优游自得了。

解析:在《庄子》的语境里面,什么样的人是悠闲自得的呢?就是如大道心境那样没有私心私欲的,不被名、利、财货、权力等身外之物所累所伤的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就是那种视金钱为粪土、视名利为精神囚笼,金山银山不产生贪婪之念,珠宝弃于野也不去开采,内心纯粹的人,就如党的思想提出的大公无私啊、没有私心杂念的人,德性就朴实自然。什么样的人是遭受困厄的呢?就是名、财货、权力等身外之物所累所伤的人。有些人为了财货而失去生命,有些人为了虚名而失去生命,有些人为了领地而失去生命,有些人为了权力而失去生命,为了身外之物的得失而战战兢兢、宠辱若惊的人,在庄周看来,都是遭受困厄的人。

遭受困厄,沉迷于对身外之物的占有欲中,为了外物得失而战战兢兢,这不就如把自己关在外物的笼子里吗?还能自以为悠闲自得,这样的话,斑鸠鸮鸟关在笼中,也可以算是悠闲自得了。取舍外物得失像柴草一样堆满内心,像皮帽羽冠、朝板、宽带和长裙捆束于外,内心里充满柴草栅栏,外表上被绳索捆绑,在绳索捆绑中神情呆滞,还自以为有所得,那么罪犯反绑着双手或者受到挤压五指的酷刑,以及虎豹被关在圈栅、牢笼中,也可以算是优游自得了。庄周讲的比喻很真切,很形象,把自己关在对身外之物孜孜追求的笼子里面,为了外物得失若履薄冰,生怕失去身外之物,就如守财奴,这样的人内心怎么可能平静呢?怎么可能真正的悠闲自得呢?只有那种合于大道之德,内心至虚至静的人,不被外物牵累,才能真正悠游自得。

至道课堂
至道课堂,是一个真正让您看懂道家文化内在逻辑的公众号。道家文化书籍这里重点涉及《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让我们一起走进圣人的内心世界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