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内心淳朴、德性宽广,就能容得下万物。圣人之在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没有私心私欲,处心于大道至虚至静的心境,也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归于自然之理了。
|《庄子》“天地”原文: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解释:尧在华地巡视。华地守护封疆的人说:“啊,圣人啊!请让我为圣人祝愿吧,祝愿圣人长寿。”尧说:“不用了啊。”“祝愿圣人富有。”尧说:“不用了啊。”“祝愿圣人多生孩子。”尧说:“不用了啊。”守护封疆的人说:“长寿、富有和多生孩子,这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是为什么呢?”尧说:“多个孩子就会增加忧虑啊,财物多了就会多出了麻烦,寿命长了就会为身躯多受些困辱。这三个方面都无助于培养无为的德行,所以我谢绝你对我的祝愿。”
解析:华,指华地,一般指今天陕西华县;封人:古官名,春秋时为典守封疆之官。庄周今天讲的什么故事呢?大尧来到华地来巡察,就如今天社会调查吧,作为帝王的尧帝,到下边去看看民情啊。教员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古代的帝王也懂这个道理啊。守护华地封疆的人,见到尧帝,非常高兴,就有了今天的对话。华地守护封疆的人恭维地对尧帝说:“啊,圣人啊!请让我为圣人祝愿吧,祝愿圣人长寿。”就如我们常说的祝您寿比南山啊。尧帝有些不好意思说:“祝寿就不用了吧。”“祝愿圣人生活富足。”尧说:“也不用了啊。”“祝愿圣人多生子女。”尧笑笑说:“就不用了吧。”
守护华地封疆的人觉得很奇怪,说:“长寿、富有和多生孩子,这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这是为什么呢?”尧说:“多个孩子就会增加忧虑啊,财物多了就会多出了麻烦啊,寿命长了就会为身躯多受些困辱啊。这三个方面都无助于培养无为的德行,所以我谢绝你对我的祝愿。”守护华地封疆的人,本来想恭维一下尧帝,想拍拍尧帝的马屁,被尧帝委婉拒绝了。封人是个圣人,也想试试尧帝的德性,对话算是试探性语言吧。尧帝心想别拍我的马屁,我不喜欢听啊,看看对方下一步怎么说吧,难道有求于自己吗?封人和尧帝的内心世界,他们到底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当然我们也没必要详细追究,因为这都不是《庄子》说话的重点,庄周要表达的意思,才是我们解析的重点,我们接着往下看。
|《庄子》“天地”原文: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解释:守护封疆的人说:“起初我把你看作圣人呢,现在看来您就是个君子啊。苍天生出万民,必定会授给他一定的差事。孩子多而授给他们的差事也就一定很多,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富有了就把财物分给众人,有什么麻烦的呢?圣人就象鹌鹑一样居无常处,象待哺雏鸟一样等待喂养,就像鸟儿在空中飞行不留下一点踪迹;天下有道时,就跟万物一同昌盛;天下无道时,就修身养性而闲居;寿延千年而厌恶活在世上,便离开人世而升天成仙;驾驭着那朵朵白云,去到天与地交接的地方。寿延、富有、多男孩子所导致的多辱、多事、多惧都不会降临于我,身体也不会遭殃;那么还会有什么屈辱呢!”守护封疆的人离开了尧,尧却跟在他的后面,说:“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守护封疆的人说:“你还是回去吧!”
解析: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它功于天下,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它造福万物,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内心至虚至静啊,纯洁的如水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看待身外之物,物来不迎、物去不送、物来则自照、物去则不藏,这样啊,金钱、财货、权力、长寿、地位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会干扰他的心神。一切顺势而为,一切顺其自然,没有任何私心私欲,哪里有什么忧虑和担心呢?哪里需要为了外物得失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呢?多个孩子就会增加忧虑,财物多了就会多出了麻烦,寿命长了就会为身躯多受些困辱,人生再世,这么多的忧虑,这么多的担心,这些显然不是合道圣人而有的心境。所以啊,守护封疆的人对尧帝说:起初我把你看作圣人,现在看来您就是个君子啊。
苍天生出万民必定会授给他一定的差事。富有了就把财物分给众人。寿命长了,就颐养天年。内心至虚至静的人,好像忘记了自我,寿延、富有、多男孩子所导致的多辱、多事、多惧都不会降临于身,何必过于担心呢?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内心无私,就不会担心丢失。圣人执掌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把权力放置于最广大的百姓之间,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哪里会丢失呢?树叶藏于森林最安全,大船藏于湖海最安全,把天下江山藏于最广大的人民之间就没有后顾之忧。现实世界,也确实如此,尧帝是儒家意义的君子,不是道家意义的圣人,推崇仁义圣智,导致天下人为了虚名而到处奔波,让人们失去了淳朴的自然本性,这不是大道虚静之德。
|《庄子》“天地”原文: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
解释:唐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被立作诸侯。尧传位给了舜,舜传位给了禹,伯成子高便辞去诸侯的职位而去种地。大禹前去拜见他,伯成子高正在地里耕作。大禹快步走到跟前,站着问伯成子高道:“当年尧治理天下,先生立为诸侯。尧把帝位让给了舜,舜又把帝位让给了我,可是先生却辞去了诸侯的职位而来种地。我冒昧地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被立作诸侯。舜治理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也被立作诸侯。大禹治理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便辞去诸侯的职位而去种地。伯成子高,愿意接受尧帝和舜帝的爵位,却一点面子也不给大禹,不愿与大禹同朝为官,不愿接受大禹赐封的诸侯之位。大禹心想啊,伯成子高为什么不接受我的爵位呢?我做的难道不对吗?我的德性难道不足吗?所以啊,就要当面问问伯成子高,到底怎么回事啊?可以看出啊,尧、舜、禹三帝,德性虽然达不到道家意义的圣人,但是礼贤下士,不自恃地位而强人所难的德性还是有的。这天啊,大禹前去拜见伯成子高,伯成子高正在地里耕作,便快步走到跟前,站着问伯成子高道:您接受尧帝和舜帝的赐封,为什么不接受我的赐封啊?难道我大禹做的有什么地方不对吗?您说说我德性的不足,我好改正啊!
伯成子高因为和大禹治国理念不同,不愿与接受大禹的爵位,辞去爵位回家种地去了,过起了隐居生活,成就了自己不贪恋官位的美名。从庄周的角度看,伯成子高是合于大道之德的圣人,是不被身外权力所累所伤的人。伯成子高仅仅是庄周阐述观点的工具罢了,从现实社会的角度看,我觉得不值得倡导,为什么这么说呢?俗话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伯成子高,属于小隐,对天下百姓有多大意义呢?真正的大隐,是合于大道之德而不去声张,尽自己最大努力,润雨无声般的造福天下百姓。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内心的宁静,在合适的时机,尽量多为百姓干点实事。我觉得,那些心怀天下的改革家就是大隐,例如管仲、李悝、商鞅、韩非子等等,在公器私用的旧社会,不为任何艰辛,能尽量做出有利于天下百姓的政策,已经难能可贵了。
|《庄子》“天地”原文:子高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乎耕而不顾。
解释:伯成子高说:“当年帝尧治理天下时,无须奖赏而民众自然行善,无须惩罚而百姓害怕作恶。如今你赏罚并用而百姓却不仁不爱,德行从此衰败,刑罚从此建立起来,后世的动荡就从此开始了。先生你怎么不走开呢?不要耽误我的耕作!”于是用力耕地而不再理睬大禹。
解析: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他功于天下,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它造福万物,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不倡导仁,却能给天下提供最大的仁;不倡导义,却能给天下带来最大的义。它至高无上的德性,却让人感觉不到有德,所以啊,《道德经》有言曰:上德不德。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圣人之在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给天下苍生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哪里还需要倡导虚伪之德啊?哪里还需要通过奖赏来吸引民众从善啊?人们都能淳朴善良,合于大道之德,相互没有相害之心,哪里还需要惩罚来制止人们犯错呢?
天下有道时:合于大道之德,立政为公、执政为民,让天下公器造福天下百姓,给天下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淳朴善良的百姓得以保护,奸诈邪恶势力必然受到制止,这样民心就淳朴,风气就正,奖赏和惩罚这种国之重器就好像归隐了,让人们感觉不到了,就如大尧时代。天下无道时,背离大道之德,国家公器被人窃取,公权私用,公器不公,民心就会不安,民风就会不正。民风不正就会导致无论多残酷的刑罚都不足与阻止邪恶,无论多么丰厚的奖赏,都不足与劝善。伯成子高的话,说明大禹时期的管理系统,已经公权私用很严重了,否则他的儿子夏启怎么能打败伯夷,建立第一个世袭制的夏朝呢?民风民情怎么样,一般都是天下管理系统是否有道的晴雨表。旧社会,匪患就猖獗,社会就动荡不宁;新社会,人们都能相亲相爱,就能没有相害之心。天下管理系统就如大树的树根,一棵大树是不是能枝繁叶茂?就知道树根是不是健康?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安定?就知道管理系统是不是深得民心?
|《庄子》“天地”原文: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解释:元气萌动宇宙源起的太初之时,只存在于“无”,没有“有”,没有“名称”。在元气萌动之后呢,大道开始创造万物生灵,却没有任何形迹。万物生灵在大道的作用下,开始产生,叫做德。万物在大道作用下,有了阴阳之分,却又浑然一体,叫做命。阴气滞留阳气运动而后生成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形态,这就叫做形体;形体守护精神,各有轨迹与法则,这就叫做本性。
解析:说起宇宙的起源,可能超出我们的认知。宇宙至今存在多少年了,理论应该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宏观的视野看,宇宙应该是永恒的。什么是天长地久?在大道看来,几百亿亿年,也是短短一瞬间,因为大道是永恒的,是伴随宇宙存在而存在,没有最久远,只有更久远。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整个宇宙是个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生趋向于死,死就会分解走向重生,生生死死无穷尽也。从宏观层面说整个宇宙是永恒的,但在太阳系这个层面看,却是有生命周期的。太阳、地球的生命周期,我们推测接近100亿年。所以啊,古人观测天象,应该局限于太阳系乃至银河系,从这个层面说,《庄子》的话才有基础,古老的华夏民族很多传说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啊,女娲补天啊,后羿射日啊,都有了故事的象征意义。太阳地球是怎么产生的呢?应该是星球相互碰撞重新组合的结果。
太阳地球是相互碰撞而重新组合的结果,这就是庄周眼里的宇宙起源。宇宙诞生之初,没有生命,整个世界就如盘古开天地那样,我们称这个时期叫“泰初”。这个时期是没有生命的,也没有名称。在元气萌动之后呢,大道开始创造万物生灵,却没有任何形迹。万物生灵在大道的作用下,开始产生,叫做德。德是什么啊?就是万物在大道作用下产生的过程。万物在大道作用下,有了阴阳之分,却又浑然一体,叫做命。阴气滞留阳气运动而后生成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形态,这就叫做形体;形体守护精神,各有轨迹与法则,这就叫做本性。阴气滞留阳气运动而后生成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形态,这就叫做形体;形体守护精神,各有轨迹与法则,这就叫做本性。这样天地万物就产生了,名称也就随之产生了。当然啊,庄周肯定不是简单谈天说地的,那么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显然这是借景抒情,是在谈论大道虚静之德的,下边才是说话的重点。
|《庄子》“天地”原文: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解释:善于修养本性就会返归自然德性,返归自然德性的程度达到完美的境界就与泰初之时混为一体了。同于泰初之时心胸就会无比虚空,心胸无比虚空就能包容万象。混同合大道之境,说起话来就跟鸟鸣一样无心,就能与天地融合而共存。混同大道合一浑然没有行迹,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聩,叫作玄德,也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归于自然之理了。
解析:庄周肯定不是简单谈天说地的,也不是给大家谈论宇宙起源的。那么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显然这是借景抒情,是在借助宇宙起源来谈论大道虚静之德的。天地万物诞生之前,元气处在萌动之时,只存在“无”,没有“有”,也没有名称。人的一生不也是如此吗?婴儿之时,德性最为充足,心里没有私心私欲,眼里没有金银珠宝,视金钱为粪土,视名利为囚笼,金山银山不会产生贪婪之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如宇宙创生万物一样,心灵不在淳朴自然,金钱、名利、财货、权力等身外之物逐渐在内心留下涟漪,世俗之学逐渐占据内心的世界。那该怎么办呢?就应该修身养性,返璞归真,回归那至虚至静的大道之境。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善于修养本性,抛弃世俗之念,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所伤,视金钱为粪土,视名利为桎梏,内心没有私心私欲,德性就会返归自然德性。返归自然德性的程度达到完美的境界,就如大道(客观规律)管理万物时的心境,内心纯洁的没有半点杂质,内心没有任何私心私欲,管理天下做到大公无私而没有任何偏颇,就与泰初之时混为一体了。同于泰初之时,只有“无”,无我心境,没有“有”,没有私心私欲,心胸就会无比虚空,心胸无比虚空就能包容万象。圣人管理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就能容得下天下苍生。混同合大道之境,说起话来就跟鸟鸣一样无心,无心为自己谋取私利,就能与天地融合而共存,合于大道至虚至静的境界。混同大道合一浑然没有行迹,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聩,叫作玄德,也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归于自然之理了。
解读《庄子》,也不会产生多少受益,就是即兴而作,一气呵成,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这么长的篇幅也不可能反复去推敲,有不合适的地方或者个别不通顺的地方,敬请体谅。像至道课堂这么解析《庄子》内在思维逻辑的,估计没有第二个,忘记自我,顺其自然,不图回报,尽力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