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宥”(五):万物云云,各复其根

文摘   2024-11-14 21:24   山东  

万物纷杂繁多,各自回归到至虚至静的本性之中。所以啊,让天下百姓不脱离本性就能昌盛;否则就会动荡不宁。什么是百姓的自然本性呢?就是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忘记了仁义、忘记了人权、自由。

|《庄子》“在宥”原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

解释:云将到东方巡游,经过神木扶摇的枝旁恰巧遇上了鸿蒙。鸿蒙正拍着大腿跳跃游云将见鸿蒙那样,惊疑地停下来,纹丝不动地站着,说:“老人家是什么人呀!为什么这般快乐啊”鸿蒙拍着大腿不停地跳跃,对云将说:“我在游玩啊

解析:云将,庄周虚构的人物,象征古代的帝王。鸿蒙,庄周虚构的人物,大道的化身。今天讲的什么事情呢?云将到东方巡游,在神木扶摇的枝旁恰巧遇上了鸿蒙。云将为什么回去东游呢?可能就是巡查民情吧,就如秦始皇巡视全国。为什么去巡游啊?作为天下管理者,不去巡查民情,不去做做社会基层调查,仅仅在皇宫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对于治理天下,不就如笼子瞎子吗?怎么有针对性的治理天下啊?教员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古时候的帝王不是一样道理吗?我们交代了部分基础知识。因此,可以断定,云将的心思应该是沉重的,应该也是为了治理好天下

云将在扶摇之枝这个地方,遇到了鸿蒙,看到鸿蒙正拍着大腿跳跃游玩,觉得鸿蒙这个人很奇怪啊?怎么没有一点忧虑呢?怎么这么快乐呢?自己为什么会心事重重而不快乐呢?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啊?为什么有的人虽然不富有,但很快乐。有些人,虽然很富有,却不快乐。核心在于欲望,在于对身外之物的迷恋。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知足方可常乐,不知足的人,永远不会快乐鸿蒙为什么快乐啊因为他是知足常乐的圣者,他视金钱为粪土,视虚名为桎梏,金山银山并不能让他产生占有欲望,天下的赞誉和批评,并不能让他心灵有任何变化,这就是不被名、利、财货、权力等身外之物所累所伤的人。云将,还做不到这点啊。

|《庄子》“在宥”原文:云将曰:“朕愿有问也。”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云将不得问。

解释:云将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啊。”鸿蒙抬起头来看了看云将道:“啊!”云将说:“天气不均和啊,地气不顺畅啊,六气不调和啊,四时变化不合节令啊。现在我想调谐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众万物生灵,应该怎么做啊?”鸿蒙拍着大腿转过头去说:“我不知道啊!我不知道啊!”云将得不到正确的回答。

解析云将,类似于黄帝那种人,他想把天下治理好,但是又不得其中的方法。所以啊,云将想鸿蒙询问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啊。”鸿蒙抬起头来看了看云将道:鸿蒙觉得挺奇怪的,觉得云将这个人,有些放不下架子啊。我们假如向德高望重的老师,请教问题,怎么能不谦虚点呢?站的笔直,大大咧咧说,我想向你问问题啊。对方谁会理你啊?所以啊,这次云将就没有得到问题的答案。所以啊,这次云将向鸿蒙问问题,鸿蒙拍着大腿转过头去说:“我不知道啊!我不知道啊!

云将向鸿蒙提问的问题有什么深意呢?“天气不均和啊,地气不顺畅啊,六气不调和啊,四时变化不合节令啊?”这些什么意思呢?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啊。天气为什么不均和啊?地气为什么不顺畅啊?六气为什么不调和啊?四时变化为什么不合节令啊?这都是追求名、利、财货、权力身外之物的结果,都是为身外之物所累所伤的必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整个社会风气不正,上至帝王将相也罢,下至黎民百姓,都为了追求外物而舍弃生命,谁还会安心生产呢?将秃头统治的民国时期,战争接连不断,百姓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宁,天气、地气、六气、四时变化对百姓来说还能怎么和顺?还能怎么安心耕作?社会和平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这是风调雨顺的基础啊!

|《庄子》“在宥”原文: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

解释:过了三年,云将再次到东方巡游,经过宋国的原野时,又遇到了鸿蒙。云将特别高兴,快步来到近前说:“您忘记我了吗?您忘记我了吗?”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希望得到鸿蒙的指教。鸿蒙说:“我只是随心所欲遨游,不知贪求什么;漫不经心地玩耍,不知道往哪里去。我游心于纷纭的人间,来观测万物的运行变化。我又能知道什么!”

解析:有缘人终究会在重逢的,没有缘分的即使在眼前,也会不相识啊。云将和鸿蒙还是挺有缘分的。这样过了三年时间,云将再次来到东方巡游的时候,在宋国的原野,又遇到了鸿蒙。我们知道啊,鸿蒙是大道的化身,什么样的人才能与大道重逢啊?只有内心向道的人。俗话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云将应该就是那种无心为恶的帝王,他的内心也想把天下治理好,但是不得其法。仁义圣智何错之有啊?民主、自由普世价值观,为什么治理不了天下呢?这是人的智力问题。云将应该是没有明白其中的运行逻辑,但是也有一颗造福天下百姓的心,想破解其中的逻辑,所以,见到了鸿蒙特别高兴,快步来到近前说:“您忘记我了吗?您忘记我了吗?”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希望得到鸿蒙的指教。

我们知道啊,鸿蒙是大道的化身,因此就有大道一般的德性。大道有什么德性呢?就是玄德。什么是玄德呢?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功于天下造福万物,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自然也就不以有德自居。他对万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谓之玄德。鸿蒙没有任何私心私欲,视金钱为粪土,视虚名为桎梏,金山银山不能让他产生贪婪之念,也就能游心于大道至虚至静的境界。物来不迎、物去不送,身外之物也就对他没有任何伤害。所以啊,鸿蒙说:“我只是随心所欲遨游,不知贪求什么;漫不经心地玩耍,不知道往哪里去。我游心于纷纭的人间,来观测万物的运行变化!”世俗之人为了名、利、权力等身外之物而舍弃生命,哪里有什么快乐呢?

|《庄子》“在宥”原文: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愿闻一言。”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意!治人之过也。”

解释:云将说:“我也想能够随心地游荡,但人们都跟着我走啊;我无法拒绝人们的向往,如今又被他们所效仿。我希望能聆听您的一言教诲啊。”鸿蒙说:“扰乱自然的常道,忤逆了万物的真性,冥冥之中的大道是不会成就你的;群居的野兽会离散,飞翔的鸟儿都惊鸣不安,灾害波及了草木,祸患波及了昆虫。唉,这都是治理天下的过错啊!

解析:看样子,云将是特别羡慕鸿蒙的。旧社会的帝王,既想占有无穷的财富,享尽天下的荣华富贵,还想在心灵上像鸿蒙一样洒脱,这是自相矛盾的事情,怎么可能实现呢?就如既想往南走,还想同时往北走;就如一边走路一边停止。那些被名、利、财货、权力等身外之物所累所伤的人,内心必然会被身外之物的得失,宠辱若惊、战战兢兢、患得患失,内心必然做不到鸿蒙那种内心的洒脱。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功于天下、造福万物,内心至虚至静,外物的得失自然也就伤害不了它。所以啊,只有拥有大道之德的人,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物来不迎、物去不送,物来则自照,物去则不藏,这就是既能做事,又能忘记名利得失的超然境界。

云将被外物所累所伤的人啊,太在乎外界的评价,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啊,内心就不能宁静。云将是心向大道的,非常期望得到鸿蒙的点拨,所以啊,他说“我也想能够随心地游荡,但人们都跟着我走啊;我无法拒绝人们的向往,如今又被他们所效仿。我希望能聆听您的一言教诲啊。”鸿蒙看到云将一脸虔诚,就解答了云将的疑惑。所以啊,鸿蒙说:“扰乱自然的常道,忤逆了万物的真性,冥冥之中的大道是不会成就你的。”鸿蒙的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按照万物的自然真性来做,否则必然失败。什么是万物的自然真性呢?鱼儿自由自在畅游于江湖,是鱼儿的自然真性;鸟儿自由自在飞翔于蓝天,是鸟儿的自然真性;人们自由自在生活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之下,忘记自我的生活,算是生活的至高境界了,何必多此一举倡导虚伪的仁啊、义啊、礼啊、教啊、自由啊、民主啊、人权啊?以此来炫耀德性啊!脱离了大道之德,倡导虚伪之德,群居的野兽会离散,飞翔的鸟儿都惊鸣不安,灾害波及了草木,祸患波及了昆虫。唉,这都是治理天下的过错啊!

|《庄子》“在宥”原文:云将曰:“然则吾奈何?”鸿蒙曰:“意!毒哉!仙仙乎归矣!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鸿蒙曰:“意!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解释:云将问:“那么我该怎么办啊?”鸿蒙说:“唉,你受到的毒害实在太深了!你还是就这么回去吧。”云将说:“我遇见您实在太难了,恳切希望能听到你的指教。鸿蒙说:“唉!那就好好养养心吧。你只须处心于无为之境,那么万物就会自生自化。忘却你的形体,废弃你的智慧,忘掉一切自以为是的道理和身外之物的侵扰。混同于茫茫的自然之气,解除知觉之心,无知无识就好像草木一样没有灵魂。

解析:上段话,鸿蒙的话,已经点出了社会运行的奥妙,那就是合大道之德而行,这是鸿蒙言语隐含的意思。什么是合道而行啊?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管理者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让天下人民都能过上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有人可能会想了,古人的话为什么不一针见血说明呢,为什么这么绕呢?在旧社会,谁敢直接当着帝王的面说他视天下大盗呢?显然,云将没理解鸿蒙的隐含意思。为什么啊?因为云将受仁义圣智世俗之学的毒害太深了。所以啊,才有了这个对话。云将问:“那么我该怎么办啊?”鸿蒙说:“唉,你受到的毒害实在太深了!你还是就这么回去吧。什么意思呢?假如我给大家说,儒家仁义圣智在旧社会就是江山大盗的帮凶,在管理层面是南辕北辙的学问,你的思想能不能转过来弯?你转不了弯的话,我也不愿给你谈下去了,不是对牛弹琴吗?

云将还是十分虔诚的,也有学习的强烈渴望,鸿蒙只好接着说下去了。对云将说:“那就好好养养心吧。应该处心于无为之境,那么万物就会自生自化。忘却你的形体,废弃你的智慧,忘掉一切自以为是的道理和身外之物的侵扰。混同于茫茫的自然之气,解除知觉之心,无知无识就好像草木一样没有灵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应该向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万物,功于天下造福万物,不炫耀德性,不显示智慧;就是说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公平公正、大公无私,抛弃小我,成就大我,以天下苍生之心为心,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这个意思。管理者,管理天下,执掌的是天下公器,行使的是天下公权,只有忘记私心私利的人,才是思想纯粹的圣人。那些损公肥私,公权私用,不忘个人私利的人,都是大盗一样的德性,和盗跖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啊,庄周的话,不能近看字面,要思考内在的逻辑。

|《庄子》“在宥”原文: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得也。”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解释:万物纷杂繁多,全都各自回归到至虚至静的本性之中,各自回归本性却是出自无心之中,浑然无知保持本真,终身不得背违;假如有所感知,那就背离大道本真了。不要询问它们的名称,不要窥测它们的实情,万物就能自生自化了。”云将说:“大道赐给我德性,把清心寂神的方法晓谕给我;我亲身探求大道,如今方才得道了。”叩头至地再次行了大礼,起身告别而去。

解析:宇宙万物都是有生死周期的,生趋向于死,死后重新组合重生,生生死死,无穷尽也。万物纷杂繁多,全都各自回归到至虚至静的本性之中,各自回归本性却是出自无心之中,浑然无知保持本真,终身不得背违在大道看来,都是被管理对象,被管理者就有被管理者的共性。圣人管理天下和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有什么区别呢?本质都是一样的。所以啊,旧社会脱离了天下百姓的自然真性,就会动荡不宁,百姓就会流离失所;新社会回归了天下百姓的自然真性,社会就能和平昌盛,人们就能安居乐业。仁义圣智和西方普世价值观都是虚伪的学问,容易被奸诈之徒利用。

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它功于天下,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它造福万物,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内心至虚至静,这就是智慧的至高境界,这就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圣人之在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公平公正,忘记了自己的私心私欲,让自己出身于大道至虚至静之境,真心实意造福造福天下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所以啊。圣人有言曰:圣人恒无心,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没有私心私欲,这就是圣人的至高德性了。所以啊,圣人管理天下,就如大道管理万物,处身于无为之境,无私心、无智巧,万物就能自生自化了。

云将虽然口头说得到了鸿蒙的真谛,不知道后面具体能不能做到。假如把云将和黄帝类比的话,黄帝应该做到了,所以有了《黄帝阴符经》这部圣典书籍。华夏文明的核心在于道家文化,诸子百家文化开篇哪里能离开“道”呢?道家文化是战略层面的文化,侧重管理层面,是教给天下管理者长治久安道理的书籍。

至道课堂
至道课堂,是一个真正让您看懂道家文化内在逻辑的公众号。道家文化书籍这里重点涉及《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让我们一起走进圣人的内心世界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