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他功于天下、造福万物,却不以有德自居,不为外物得失而战战兢兢,自然也就不被外物所累所伤,合于大道之德,与大道谐和,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篇不好理解,理解本章思维逻辑,应该就对道家文化入门了。
|《庄子》“天道”原文: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解释:天地之道不停运化而不积滞,所以万物得以生成;帝王之道不停运化而不停滞,所以天下百姓都来归附;圣人之道不停运化而不停留,所以四海之内人们都能倾心折服。明白天地之道,通达圣王之道,对帝王之德无所不通的人,任由天地万物自由自在发展,天地万物无不都在寂静之中悄悄生成了。
解析: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内心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生生不息啊,数万年如一日,不积滞于外物,以至于让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和价值。它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让宇宙万物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繁衍生息,所以啊,宇宙万物都能得以生成。帝王之道不停运化而不停滞于外物,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造福天下百姓,让天下公器为最广大的天下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秩序,让天下百姓都能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所以啊,天下百姓都来归附。圣人之道不停运化而不停留于身外之物,视金钱为粪土,视名利为桎梏,金山银山不产生贪婪之念,珠宝置于深山而不动心,内心淳朴自然不留恋外物,对待外物,物来不迎、物去不送,物来则自照,物去则不藏,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外物,所以啊,四海之内的人们都能为其德性倾心折服。
明白了天地运行之道,通达圣王治国之道,对帝王之德无所不通的人,德性就合于大道之德了。合于大道之德的圣人,执行无为之道,就能任由天地万物自由自在发展了,天地万物无不都在寂静之中悄悄生成了。这句话是不是不好理解啊?什么是大道之德呢?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它功于天下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辩若讷;它造福万物,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对万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谓之玄德。合于大道之德的圣人,管理天下就如大道(规律)管理万物,给天下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让奸诈邪恶势力不敢为非作歹,让淳朴善良的百姓得以保护,不倡导仁义,却能给天下百姓提供最大的仁义;不倡导自由,却能给天下百姓提供最大的自由,所以啊,天地万物无不都在公平公正的秩序下寂静之中悄悄生成了。。
|《庄子》“天道”原文: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解释:圣人内心宁静啊,不是因为对天下有好处,才追求宁静的;而是因为天地万物不足以扰动他的内心才得以宁静的。水在静止时能清晰地照见人的胡须和眉毛,水的平面合乎水平测定的标准,高明的工匠也会作为水准。水平静下来尚且如此能清澄明澈,何况人的精神呢!圣明的心境是多么虚空宁静啊!可以明察天地秋毫,作为万物的明镜。
解析:圣人内心宁静啊,不是因为对天下有好处,才去追求宁静的;而是因为天地万物不足以扰动他的内心才得以宁静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圣人是知足常乐的人,对待外物满足基本需求就可以了,不会去过度追求和占有外物。过度追求身外之物的人,眼里只有外物,心里只会为身外之物得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的人,内心怎么可能宁静呢?沉迷身外之物的人,只想着追求奢侈的生活,眼睛被五色所累,耳朵被五音所伤,嘴巴被五味所惑,这样的人内心如何恬淡虚静啊?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知足方可长乐,不知足的人永远会被外物得失而宠辱若惊、患得患失。圣人是不被外物所累所伤的人,视外物为无物,以无身无我的心态面对一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这种心境吧。
水的平面,在静止时能清晰地照见人的胡须和眉毛,能做万物的镜子。水的平面,在狂风暴雨之中呢?在波澜起伏的大海之上呢?注定难以照出万物的影子,也就不能作为万物的镜子,也就照映不出万物的状态。圣人管理天下,其心境不是一样道理吗?他的内心至虚至静,没有私心杂念,不被外物所累所伤,就能照映人间百态,才能大小,贤与不肖,就能明察天地秋毫,作为万物的明镜。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圣人管理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人民,人们就能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富强安定,人的能力大小,德性是否充盈,都能反映出来,就如新社会,360行,行行出状元,人人都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旧社会就不行啊,社会动荡不宁,百姓生灵涂炭,跑关系走后门,不肖之人占据机要位置,人们能力如何得以施展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华民族什么时候缺乏人才啊?往往是因为旧社会天下失道,人才得不到施展罢了,所以啊,圣人内心宁静,才能照出人间百态。
|《庄子》“天道”原文: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解释: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准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帝王和圣人都停止思虑。停止思虑心境便能空明虚淡,空明若镜就能因照映万物而显得充实,内心充实德性就完备了。内心虚空就能宁静,内心宁静才能让万物自由运动,万物自由运动也就能够无不有所得。内心虚静就合于大道无为之道,无为之道就能让万事万物各尽其职了。无为也就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便不会身藏忧愁与祸患,年寿也就长久了。
解析: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它功于天下,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它造福万物,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的内心啊,是多么的虚静啊,以至于让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的德性是多么的恬淡啊,以至于让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德性!大有作为却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似的。所以啊,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准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合于大道之德的帝王圣人,就像大道(客观规律)管理万物那样,没有私心私欲,对身外之物的占有是停止思虑的,在他的眼里,金山银山和土丘什么区别呢?珠宝和石子有什么不同呢?不去占有外物,何必会被外物得失而战战兢兢呢?这样的话,眼睛就不被五色所累,耳朵就不被五音所伤,嘴巴就不被五味所惑。
圣人之在天下,知足常乐,停止思虑对外物的占有欲望,没有私心私欲,一心为公、大公无私,心境便能空明若镜。圣人心境空明若镜,立政为公、执政为民,让人们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就能因照映万物形态,万物能力大小、贤与不肖就能显现,进而内心得以充实,这样圣人德性就完备了。圣人内心虚空,不为外物所累所伤,内心就能宁静,内心宁静就能让万物自由自在繁衍生息,万物自由自在繁衍生息就让天下焕发勃勃生机了。所以啊,圣人内心虚静,不为外物得失而干扰心神,就合于大道无为之德了,无为之德就能让万事万物各尽其职了。无为之德也就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便不会身藏忧愁与祸患,这样管理天下,就能跳出历史周期律,天下就能也就长治久安了,年寿自然也就长久了。
|《庄子》“天道”原文: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解释: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根本。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能南面称天子,就像唐尧这样做国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能北面居于臣下之位,就像虞舜这样做臣子的人。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上位,就是帝王治世的盛德;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下位,就是玄圣素王的盛德。凭借这个道理退居闲游于江海,山林的隐士就推心折服;凭借这个道理进身仕林而安抚世间百姓,就能功业卓著、名扬四海而使天下一统。
解析:倡导仁义圣智和普世价值观,别人赞美就高兴,别人非议就怒发冲冠,党同伐异,为了虚名得失而宠辱若惊,患得患失,所以有了儒墨相争,这是为了虚名所累所伤的学问,不是大道(客观规律)虚静恬淡之德啊,自然也就不是生养万物的根本。什么是生养万物的根本呢?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的心境,是能实现天下长治久安的管理者之德,是生养万物的根本。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的心境,大道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功于天下、造福万物,却不以有德自居,内心不为身外之物所累所伤,外物的得到与失去,赞美与非议,都不影响它的心神。所以啊,圣人之在天下,没有世俗之心,视外物为无物,以无身无我的心境面对天下。
明白这个大道之德道理的人,就能以天下之德治理天下,南面称天子,就像唐尧这样做国君的人;明白这个大道之德道理的人就能北面居于臣下之位,就像虞舜这样做臣子的人。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上位,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让天下百姓过上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就是帝王治世的盛德。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下位,奋发有为、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尽自己最大能力,真心实意为天下人民谋福祉,就是玄圣素王的盛德。凭借这个道理退居闲游于江海,知足常乐,不为外物干扰心神,不被外物所累所伤,山林的隐士就推心折服。凭借这个道理进身仕林而安抚世间百姓,就能功业卓著、名扬四海而使天下一统。说了这么多,用庸俗一点的话说,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圣人执掌天下公器,没有私心私欲,一心为公,让天下公器造福天下人民,自然就四海归附。
|《庄子》“天道”原文: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解释:内心宁静就有圣人的德性,迫不得已走上帝位就能成就帝位伟业,执行无为之道而受人们尊崇,德性纯素就能使天下无人和他争美。明白了天地无为之德的人,这就叫做把握了根本和宗原,就可以成为跟自然谐和的人;用此来调和万物、顺应民心,就是跟众人谐和的人。跟众人谐和,称作人乐;跟自然谐和,就称作天乐。
解析:“静”这个字,在道家文化里面是很重要的词汇,不论是《黄帝阴符经》,还是《道德经》,内心“静”,都是核心的核心。什么是道家文化意义的“静”呢?就是说一个人对外物的得到与失去,心态不会产生变化,谓之“静”。什么意思呢?得到外物也不会为之高兴,失去外物也不会为之悲伤,物来不迎、物去不送。这样的人从事学问,无论别人如何赞美他,他也不会为之自傲;无论别人如何非议他,他也不会为之难过,这就是道家文化一个人内心的“静”。这样的人面对外物,视金钱为粪土,视名利为桎梏,金山银山也不会产生贪婪之念,所以啊,外物的得失对他的心境影响不大。有人可能会想啊,道家文化为什么会倡导“静”的内德呢?对治理天下有什么意义呢?为了激发人的最大潜能。一个人怎么能激发最大潜能呢?那就是全神贯注做事,为外物得失而战战兢兢的人,如何全神贯注做事呢?新社会,中华民族为什么能爆发最大潜能呢?为什么能人才辈出呢?就是因为党的思想武装下的中华优秀儿女,忘记外物得失而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生死,把核心精力集中在做事上。
我们理解道家文化“静”的内涵,这段话就好理解了。内心宁静,不为身外之物的得失而战战兢兢,就有了圣人的德性。有圣人内德的人,迫不得已走上天下管理者就能成就一方伟业。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功于天下、造福百姓,自然就能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爱戴,德性就会淳朴自然,就如党的好儿女,为了人民奋不顾身,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什么是高贵啊?不是因为有权有势,而是因为德性朴实浑厚,大公无私、一心为公,不为自己谋取私利,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明白了天地无为之德的人,这就叫做把握了天地运行的根本和宗原,合于大道恬淡虚静之德,就可以成为跟自然大道谐和的人;用此来调和万物、造福百姓,就是跟众人谐和的人。跟众人谐和,称作人乐;跟自然谐和,就称作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