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宥”(一):闻在宥天下

文摘   2024-11-03 18:30   山东  

鱼儿自由自在畅游于江湖,远比相濡以沫处于陆舒服;人们自由自在生活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下,远比结义而行踏实。什么是“宥天下”?就是不脱离大道,不脱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秩序。

|《庄子》“在宥”原文: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解释:只听说听任天下安然自由发展,没有听说要对天下进行人为的治理。听任天下自由发展,是怕人们扰乱了原本的真性;宽容各得其所,是怕们改变了自然的德性。天下人不扰乱原本的真性,不改变自然的德性,天下哪里用得着人为地治理呢!

解析:社会运行的最佳状态就是听任天下安然自由的发展。这是一种什么社会状态呢?就如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却让人们感觉不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功于天下、造福万物,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让人们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让宇宙万物得以有序的运行。所以啊,宇宙万物在大道(万有引力定律)作用下,有条不紊的运行;太阳在大道(核聚变规律)作用下,发光发热,给万物生灵提供光明和热量;人类社会在有道圣人管理下,可以让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就是“宥天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圣人之在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安其居、乐其业、美其服、乐其俗,让天下百姓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人们都能过上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哪里还需要多此一举倡导虚伪之德呢?社会管理的核心在于治吏,能压制住奸诈邪恶势力的邪念,听任天下自由发展,是怕人们扰乱了原本的真性;宽容各得其所,是怕们改变了自然的德性。天下人不扰乱原本的真性,不改变自然的德性,天下淳朴善良的百姓,哪里用得着人为地治理呢?

|《庄子》“在宥”原文: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解释:从前唐尧治理天下,使天下人高高兴兴,人人都乐其本性,这就是心神不恬静;当年夏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忧心忡忡,人人都苦其本性,这就是心神不愉悦。不恬静和不愉悦,都不是合于大道自然无为的德性;不合于大道无为之德而可以长治久安的,天下是没有的。

解析:尧、舜、禹三王,在儒家看来是圣王,在道家文化眼里,却是迷乱天下的先声,为天下的动荡不宁埋下了病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倡导仁义圣智,使人们乐其本性,引导天下内心不恬静,引导人们为了虚名而丧失自然真性。天下管理者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啊?就是给天下人们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淳朴善良的百姓得以保护,奸诈邪恶势力得以镇压,能言诡辩之徒得以闭嘴,让人们过上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倡导仁义圣智、树立道德楷模,让人们乐其本性,这是用国家公器为自己谋取虚名啊,要想长治久安,不就如让蚂蚁背负巨石前行吗?怎么可能实现呢?

夏桀,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桀有才力,性暴虐,嗜酒好声色。伐有施氏,得美女妺喜,宠之。殚百姓之财,建倾宫,修瑶台。民不堪其苦,常指太阳而咒:“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由此可见啊,夏桀这个人喜欢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让百姓不堪重负,让百姓吃不上喝不上,人们对他恨之入骨,这是使用国家公器谋私自己的一己私利啊。《庄子》有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夏桀这种执掌天下公器,却仅仅为了个人私利,不顾百姓死活,这和窃贼何异呢?所以啊,夏朝被取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以看出啊,使天下乐其本性,是在使用国家公器谋取个人虚名;夏桀使天下苦其本性,是在使用国家公器谋取个人私利。不论是使用国家公器谋取虚名,还是使用国家公器谋取私利,本质都是在公权私用,公器不公。公权私用,公器不公,这不是大道无为的德性,不合于大道无为之德,而能长治久安,天下是没有的事情。西方民主自由普世价值观和仁义圣智本质都是一样的,这个让天下乐其本性,是在使用国家公器捞取名声,谄媚世俗之人,乞求世俗之人的赞同,这哪里是大道无为之德啊!

|《庄子》“在宥”原文: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

解释:人们过度欢喜,定会损伤阳气;人们过度愤怒,定会损伤阴气。阴与阳都被伤害,四时就不会按序而至,寒暑也就不能调和形成,这恐怕反倒会伤害自身吧!使人喜怒失去常态,生活没有常规,考虑问题自得其性,中和之道就会失去常理,于是天下就开始出现奇怪的事情(例如:自傲、责怪、特异、凶猛性格),而后便产生盗跖、曾参、史䲡等各种奇异的作法。

解析:唐尧推崇仁义虚伪之德,让人们为了虚名而舍弃生命;夏桀暴虐天下百姓,让人们为了利益而舍弃生命。让人们为了虚名和利益等身外之物战战兢兢、宠辱若惊,这都不是自然虚静之道。人们获得外物就欢喜,失去外物就悲伤。过度欢喜,就会损伤阳气;过度愤怒,定会损伤阴气。阴与阳都被伤害,四时就不会按序而至,寒暑也就不能调和形成,这恐怕反倒会伤害自身吧!所以啊,脱离大道之德,让人们为了名、利、财货等身外之物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人们喜怒就会失去常态,生活就会没有常规,考虑问题就会失去常理,于是天下就开始出现各种奇特怪异的事情。一潭水,本来可以平平静静的,有人却把它肆意搅浑,里面的鱼儿必然受到惊吓。

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宇宙万物就能中和平静的运行。圣人管理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让人们过上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旧社会的管理者则不然啊,喜欢打破社会的宁静,让人们为了虚名和利益而到处奔波。唐尧推崇仁义,让人们为了虚名而四处奔波;夏桀暴虐无道,让人们为了财货而四处奔波,这都不是长治久安之道。天下失去了大道,让人们生活没有常规,天下就开始出现奇怪的事情(例如:自傲、责怪、特异、凶猛性格),而后便产生盗跖、曾参、史䲡等各种奇异的做法,就如釜中的水,下边在拼命的添柴,水的沸腾不是理所当然吗?有什么奇怪的呢?

|《庄子》“在宥”原文: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解释:所以,穷尽天下所有力量奖赏也不足以劝善,穷尽天下所有力量来惩戒也不足以止饿,因此天下虽很大仍不足以用来赏罚。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人们的自然真性受到惊扰,以智巧和赏罚为能事,他们哪里有心思去安定人的自然本性呢!

解析:天下最好的管理状态,就如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让人们感觉不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圣人管理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让人们过上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忘记了战争的流离失所,忘记了社会动荡不宁的悲欢离合,忘记了不公,忘记了饥饿。在天下有道的世界里,哪里需要仁啊、义啊、礼啊、教啊、自由啊、民主啊、平等啊等虚伪之德啊?倡导什么往往就会失去什么!倡导的越多,往往就会失去地越快。在天下不失去大道的社会,哪里需要仁义智巧呢?哪里需要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呢?

使用弓弩、鸟网、弋箭、机关之类的智巧多了,鸟儿就只会在空中惊扰乱飞;使用钩饵、鱼网、鱼笼之类的智巧多了,鱼儿就只会在水里惊扰乱游;使用木栅、兽栏、兽网之类的智巧多了,那么野兽就只会在草泽里惊扰乱窜;使用伪骗欺诈、奸黠狡猾、言词诡曲、坚白之辩、同异之谈等等权变多了,世俗的人就只会被诡辩所迷惑。倡导仁义虚伪之德,不就如在釜底疯狂添加柴薪吗?一方面疯狂的添加柴薪,还想要釜中的水停止沸腾,怎么可能做到呢?穷尽天下所有力量来奖赏,穷尽天下所有力量来惩戒,不就如试图掩盖釜中的沸水吗?怎么让釜中的水停止沸腾啊?那就应该釜底抽薪。怎么让天下恢复太平啊?那就应该停止倡导虚伪之德。仁义圣智和西式普世价值观,蛊惑民心太深了,应该彻底抛弃啊,这就是绝圣弃智。

至道课堂
至道课堂,是一个真正让您看懂道家文化内在逻辑的公众号。道家文化书籍这里重点涉及《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让我们一起走进圣人的内心世界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