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功于天下、造福万物,却不以有德有功自居,这就是圣王所游心的恬淡之境,与冲漠之气合为一体,顺应事物的自然真性而不掺杂私心私欲。
|《庄子》“应帝王”原文: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解释:天根闲游殷山的南面,来到蓼水河边上,正巧遇上无名人,而向他求教说:“请问治理天下的事情。”
解析:庄周写作的风格,就是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里面的人物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说话的内容,蕴含的道理。今天,庄周讲了什么事呢?天根在殷山南面游玩,在蓼水的河边上,遇上无名人,他就请教无名人:怎么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天根,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在庄周生活的那个时代,学习治国理政的能力,谁不是为了谋取功名啊?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的圣贤书,货与帝王家”,不就是旧社会的真实写照吗?天根询问无名人治理天下的办法,往往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吧。
|《庄子》“应帝王”原文: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又何为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
解释:无名人说:“走开吧,你这个粗鄙浅薄的人,怎么一张口就问让人不愉快的问题!我正打算跟造物者交为朋友,厌烦时便又乘坐那状如飞鸟的清虚之气,超脱于‘六极’之外,而遨游在虚静空虚的地方,居处于旷达无垠的境界。你又怎么能用治理天下的话来触动我的心思呢?”
解析:无名人是个什么人呢?是个合于大道之德的人,是个置身外之物为无物的人,用今天庸俗易懂的话说,就是视金钱如粪土,视虚名为精神枷锁,金山银山并不能让人产生贪婪之念,拥有天下权力不忘造福百姓的初心。他对名、利、财货、权力等身外之物,物来不迎、物去不送、物来则自照,物去则不藏;这样的人一旦执掌国家公器,必然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公平公正,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这就是庄周说的“跟造物者交为朋友”,遨游在虚静空虚的地方,居处于旷达无垠的境界。
无名人是个合于大道之德的圣人,为什么听到天根关于治理天下的问题而心情感觉不畅呢?可能觉得天根想以此谋取功名利禄。有些人问问题,一开口就能暴露自己的水平。德性不足的人,开口闭口都是关于如何追逐身外之物的事情;德性充足的人,侧重德行修养,如何修养内德。“读的圣贤书,货与帝王家”,在旧社会,学习治理天下,谁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来啊?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读圣贤书谁不是为了能出人头地,身份变得高贵啊?所以啊,无名人说天根,你这个粗鄙浅薄的人,怎么一张口就问让人不愉快的问题!我的内心正在和大道交朋友,你一开口就问如何获得身外之物。
|《庄子》“应帝王”原文: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解释:天根再次向无名人请教。无名人说:“你应游心于恬淡之境,与自然冲漠之气合为一体,顺应事物的自然真性而不掺杂私心杂念,天下也就得到治理了。”
解析:大道和学习是不能用来进献的,假如能进献谁不会向领导进献大道?大道是不能用来奉送的,假如能奉送,谁不会向自己的双亲奉送大道?大家是不可以传告他人的,假如能传告,谁不会告诉给他的兄弟?大道是不可以给与人的,假如能赠与,谁不会用来给与他的子孙?学习大道需要有接收大道的内心,只有从内心强烈需要的东西,才能接收。基于这个原因,无名人也是在试探天根吧,看看天根有没有强烈学习的真心。假如天根有强烈学习的真心,肯定会接着问啊,反之,就到此为止吧。
天根再次向无名人请教,说明天根还是有学习大道之德的强烈愿望的。所以啊,无名人说出了这段话。你应游心于恬淡之境,与自然冲漠之气合为一体,顺应事物的自然真性而不掺杂私心杂念,天下也就得到治理了。无名人的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应该抛弃私心杂念,应该放弃公权私用的念头,让私心私欲消散于至虚至静的境界,立政为公、执政为民,以百姓之心为心,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以天下百姓利益为核心,天下就能得到治理了。
|《庄子》“应帝王”原文: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解释:阳子居拜见老聃说:“倘若有这样一个人,他办事迅疾敏捷、强干果决,对待事物洞察准确、疏通明达,学‘道’专心勤奋从不厌怠。像这样的人,可以跟圣王相比而并列吗?”
解析:阳子居,魏国人,听说老子知识渊博,拜老子为师。阳子居,在拜老聃为师之前是什么样的人呢?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算是那种感觉自尊自大、高高在上的那种人。在拜老聃为师之后,经过老子的点拨之后,是什么样的人呢?放下了架子,不再骄傲自大,态度随和,为人谦逊,归途住店,客人都随意地和他交谈,也可以给他争座位了,他也感到和大家相处得很亲切。我们简单交代了一下阳子居这个人的人物特点,再来看看这段话。
阳子居问老聃说:“倘若有这样一个人,他办事迅疾敏捷、强干果决,对待事物洞察准确、疏通明达,学‘道’专心勤奋从不厌怠。”显然啊,这是阳子居认为的帝王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日中始告诉肩吾的差不多一个样子。认为帝王应该高高在上,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这和儒家认为的帝王也是一个样子,否则不会倡导建立区别于臣民百姓的礼仪制度?诸如:住多大的宫殿、出行需要多大的仪仗、坐区别群臣的车队、穿区别群臣的服饰等等。像这样的人,可以跟圣王相比而并列吗?显然不能啊,这只是看到的外表,而不是事情的本质。
|《庄子》“应帝王”原文: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执嫠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解释:老聃说:“这样的人在道家圣人看来,只不过就像聪明的小吏供职办事时为技能所拘系,总是形体劳苦而心神不宁。况且虎豹因为美丽的花纹而招来猎人的围捕,猕猴因为跳跃敏捷而被捉来戏耍,猎狗因为会捕猎而招致绳索的拘缚。像这样,可以拿来跟圣明之王相比而并列吗?”
解析:在道家文化看来,一个合格的帝王应该注重事情的本质,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外表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道家圣人看来,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立政为公、执政为民、抛弃私心私欲、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给人们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让奸诈邪恶之徒不敢作恶,让淳朴善良的百姓得以保护,这就是治理好天下的本质。什么是把精力外在外表上呢?就是脱离大道之德,把天下视为一家之私,却自作聪明,倡导虚伪的仁义圣智和普世价值观,建立等级森严的礼制,区分帝王与臣民百姓。所以啊,在到家圣人看来,阳子居认为的圣王本质还是有为之道,不是帝王执掌的无为之道,充其量就如聪明的小吏供职办事。
虎豹因为美丽的花纹而招来猎人的围捕,猕猴因为跳跃敏捷而被捉来戏耍,猎狗因为会捕猎而招致绳索的拘缚。倡导世俗之学,高举仁义圣智和民主人权那套普世价值观,高高在上,以道德判官自居,就如敲锣打鼓追赶窃贼,在治理天下上只会适得其反、南辕北辙啊。这是什么逻辑呢?在具体执行中,仁义圣智和普世价值观往往被权贵阶层利用,成为欺压百姓的工具。仁义到底好不好啊?能把仁义给到最广大的百姓自然好啊?但现实中,却成了奸诈邪恶势力逃避惩罚的工具。民主、自由、人权好不好啊?能给最广大的人民当然好啊,不过你看看西方某帝国吧,普世价值观不就是他们祸乱世界的遮羞布吗?这种做法怎么能与圣王相比呢?所以啊,在道家圣人看来,仁义圣智和西方普世价值观就如虎豹的花纹、猕猴、猎狗,有利用价值才会在旧社会流行的。
|《庄子》“应帝王”原文: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解释:阳子居听了脸色顿改,不安地说:“请教圣哲之王治理天下的方法。”老聃说:“明王治理天下,功绩普盖天下却像不归功于自己,华育之德施及万物而百姓却不觉得有所依赖;有巨大功德却不显露自己的名声,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立足于高深莫测的神妙之境,而内心生活在至虚的境界里。”
解析:阳子居听了有些震惊,就问老聃:圣哲之王治理天下的方法。圣哲之王治理天下有什么方法呢?就是合于大道之德。大道管理万物有什么德性呢?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它功于天下、造福万物,内心却至虚至静,从不以有德炫耀德性。它对万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谓之玄德,玄德就是至高无上的管理者之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明王治理天下,合于大道之德,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公平公正、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他内心至虚至静,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以百姓之心为心,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功绩普盖天下不归功于自己,把功劳推给人民,人民万岁,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华育之德施及万物而百姓却不觉得有所依赖,让人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让天下百姓自由自在忘记自我的生活。有巨大功德却不显露自己的名声,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立足于高深莫测的神妙之境,而内心生活在至虚的境界里。所以啊,明王治理天下,是治理社会的本质,是让天下公器造福天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