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马蹄”(一):伯乐治马

文摘   2024-10-01 06:15   山东  

管理的至高境界,就是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展示的境界,核心在于一种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世俗之学则不然啊,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卖弄智巧、炫耀德性,伯乐会识别千里马,却不会饲养天下之马。

|《庄子》“马蹄”原文: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解释:马,蹄子可以践踏霜雪;毛可以抵御风寒,吃草喝水,奋蹄跳跃,这是马的天性。即使有高台大殿,对于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

解析:万物生灵都有自己的自然真性,什么是自然真性呢?就是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冷了御寒,就是自然而然的本性,就是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所伤的本性。马,蹄子可以践踏霜雪;毛可以抵御风寒,吃草喝水,奋蹄跳跃,这是马的天性。高台大殿、豪华服饰、绚丽色彩、虚名、金钱、财货、权力、地位对马来说,都没有任何的用处。饲养天下的马匹,饿了给马儿提供丰美的草料,渴了给马儿提供水源,给马儿提供自由奔驰的舞台,所以啊,善于养马的人,就是让马儿不失去自然本性。

天下管理的核心在于管理者给天下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让人们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之下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安其居、乐其业、美其服、乐其俗,所以啊,圣人有言曰:太上,不知有之。旧社会为什么做不到这点啊?核心在于帝王倡导虚伪之德,人人都为了身外之物而舍弃生命。有些人为了利益而舍弃生命,有些人为了虚名而舍弃生命,有些人为了土地而舍弃生命,有些人为了权力而舍弃生命。人人为了追逐身外之物而舍弃生命,哪里有伯夷和盗跖之分呢?同样是为了身外之物而舍弃生命,遵伯夷为君子,贬盗跖为小人,不是荒唐搞笑吗?仁义虚伪之德让奸诈邪恶之徒受益,让淳朴善良的百姓受害,即使黄帝再世,又能如何呢?这就是历史周期律的真相。

|《庄子》“马蹄”原文: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解释:等到伯乐出现,他说:“我善于驯服马。”于是,他就烧灼马身,剪剃毛毛,凿削马蹄,给马身打上烙印,给马戴上笼头,扎马缰绳,接着再编进马槽,如此这般,马就被他折腾死十分之二三了;然后使马忍受饥渴,快速奔驰,步伐整齐,前面有马嚼、装饰品之类的约束,后面还有皮鞭之类的威吓,这样一来,马就被他折腾死一多半了。

解析:伯乐相马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伯乐是会识别人才的象征。伯乐会培养人才识别人才,却不是管理天下的材料。为什么啊?选拔人才和管理天下这是两码事。一个是战术层面的,一个是战略层面的。什么是战术层面的?侧重专科性拔尖人才。什么是战略层面的?就是长治久安的思想。百家争鸣,独树一帜。只有道家文化,才是战略层面的思想,是教给人们长治久安道理的书籍。儒家、法家、阴阳家等都是战术层面的,都是侧重具体某一领域的东西,没有道家战略思想的统领,战术层面的学问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伯乐,是相马的专科性人才,这点我们不得不承认。

一支队伍要有战斗力,必须经过极其严酷的训练和选拔,特种兵的训练那更是挑战人的极限,练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伯乐治马,在战术层面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战略层面,就不合适了,我们不可能用训练特种兵的方法,训练天下百姓吧。上马管兵和下马管民,这是两个维度的思维。因此啊,庄周认为,管理天下就是不让天下百姓丧失自然真性,知足常乐,用今天通俗易懂的话讲,一个社会要想和谐发展,天下要想长治久安,应该让百姓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应该让百姓生活富足,生活富足才敢于放心消费,这才是长远能持续的道路。搜刮六个钱包,让人们为了身外之物忧心忡忡,内心不得安宁,房贷、车贷、医疗等压的人们喘不出气,哪里还敢消费?这是杀鸡取卵啊,有压力才有动力,不就如伯乐的鞭策之法吗?这是世俗之论,这是伯乐思维啊因此真正的经济学,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应该让人们富足起来,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让人们自然而然不失自然真性,这是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

|《庄子》“马蹄”原文: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解释: 陶工说:“我善于烧制陶器,我制作的陶器,圆的就象用圆规画过的一样,方的就象用曲尺量过的一样。”木工说:“我善于削治木材,我制作的木器,弯的部分就象圆规画过的一样,直的部分就象用墨线量过的一样。”陶土和木材的本性,难道是要去迎合圆规、曲尺和墨线的吗?可是,人们世世代代都称赞说:“伯乐善于驯马,陶工善于制作陶器,木工善于削治木材。”这也是那些治理天下的人的过错啊。

解析:造血干细胞能造出白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等等,哪怕是剩余的废料血小板,也是动物机体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每一部分都能各尽所能,没有一丁点资源的浪费陶工说:“我善于烧制陶器,我制作的陶器,圆的就象用圆规画过的一样,方的就象用曲尺量过的一样”,那剩余的陶泥就如废物一样浪费了木工说:“我善于削治木材,我制作的木器,弯的部分就象圆规画过的一样,直的部分就象用墨线量过的一样”,那砍削的木屑就失去了应该存在的价值。伯乐治理马匹,那死掉的大半马匹就被人们选择性遗忘了。假如造血细胞只会制造红细胞,我们会不会还会感叹它的博大呢?同样道理,我们为什么致力于称赞伯乐善于治马、陶工善于制作陶器、木工善于治木呢?而不为他们失去了更多马匹、更多陶泥、更多原木而惋惜呢?

管理天下不是一样道理吗?调动最广大人们的积极性,主人公意识,让天下百姓都能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运行之中,让天下人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让每个人的才能都能激发出来,人心齐、泰山移,众志成城,就能爆发开天辟地的力量,就能最大限度的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就是《庄子》说话的隐含意义。旧社会往往不是这样啊,公权私用、公器不公,为了极少数权贵利益而就损害了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就如伯乐治马,为了极少数的千里马,就得损害大多数马匹的生命。就如陶工制作陶器,为了一个成品就得无数陶泥陪葬。就如木工砍制木材,为了酒蹲就得无数原木深受其害。世俗之学还津津乐道,不觉得可笑吗?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就是能调动天下人们积极性的人,就是能让天下人民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的人。怎么才能做到这些呢?就是立政为公、执政为民,为天下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庄子》“马蹄”原文: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 攀援而窥。

解释: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不是这样。人民具有自然的本性,他们织出布来吃,种出粮食来吃,这就是人们共同的本能。浑然纯一而没有偏私,这叫做放任自乐。所以在道德最充盈的时代,人们的行为都很持重,人们的内心都很质朴。在这个时代里,山中没有路径通道,水上没有船只桥梁;万物共同生长在一起,连接成共同的住处;飞禽走兽成群结队,花草树木顺利成长。因此禽兽可以牵着到处游玩,鸟鹊的巢穴可以爬上去窥视。

解析: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宇宙万物顺应大道(客观规律)就能昌盛发达,违背大道(客观规律)就会不断走向失败,这样的话,宇宙万物还有非分之想吗?所以啊,宇宙万物就不会丧失自然本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圣人管理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让天下权力造福天下百姓最广大的百姓,核心在于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让天下最广大的百姓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奸诈邪恶势力没有作恶的空间,能言诡辩之徒无法蛊惑百姓的心智,人们都能各守本分的生产生活,没有走后门跑关系的漏洞可钻,人们的心性就能淳朴如一,也就不丧失自然本性。人民具有自然的本性,他们织出布来吃,种出粮食来吃,浑然纯一而没有偏私,这叫做放任自乐。

所以啊,道德充盈的时代,人们的行为都很持重,人们的内心都很质朴。人们内心淳朴什么意思呢?就是没有投机取巧的念头,没有走后门跑关系的捷径,没有依靠卖弄智巧博得荣华富贵的途径。山中没有路径通道,水上没有船只桥梁”,这显然是比喻手法,这里比喻仁义圣智这类世俗之论,假如人人通过虚伪之德,能言诡辩、卖弄口舌,能博得高位,人心就开始变得虚伪奸诈。今天还可以发散思考,路径通道和船只桥梁比喻例如人权、自由、民主等西方价值观,宗教信仰,还有走后门托关系等等。所以啊,天下不失大道,道德充盈的社会,奸诈邪恶之徒和能言诡辩之徒就没有发挥的途径。商鞅变法就堵住了花言巧语之徒的上升路,所以秦国就能迅速崛起。

道德充盈的时代,人们的行为都很持重,人们的内心都很质朴。人人都能和谐相处,相互尊重,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人与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没有相害之心,所以啊,庄周说,在至德时代,万物共同生长在一起,连接成共同的住处;飞禽走兽成群结队,花草树木顺利成长。因此禽兽可以牵着到处游玩,鸟鹊的巢穴可以爬上去窥视。在旧社会,军阀割据,战争接连不断,百姓心灵涂炭,人的生命如草芥一样轻,能善终的有几人呢?何况人和动物呢?例如将秃头统治的民国时期,中统军统特务横行,那时候人与人谁能真心相处呢?在新社会,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共创美好未来,共创路不拾遗的美好世界。未来呢?建立最广大的统一战线,凝聚一切热爱和平的人民,团结一切热爱和平的民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让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民都能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这就是天下之德,这是天下共主。

至道课堂
至道课堂,是一个真正让您看懂道家文化内在逻辑的公众号。道家文化书籍这里重点涉及《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让我们一起走进圣人的内心世界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