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地”(二):王德之人,其德广

文摘   2024-11-30 11:05   山东  

大道(规律)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德性就覆盖宇宙万物。至德之人,合于大道之德,立足于大道至虚至静之境,与大道神明相通,他的德性广大深厚,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人民大团结,这就是天下之德。

|《庄子》“天地”原文: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解释:孔子说:“道,安静下来像平静的深渊,运动起来就如清澈透明的流水。金石之乐器离开大道就不会鸣响,所以金石器物即使存在鸣响的本能,离开大道即使叩击也敲不响。万物都有自己的真性,谁能确定它的本性呢!那盛德之人,持守素朴真性以行而以琐细俗务为羞耻,立足于大道之境而与大道神明相通,因此他的德性广大深厚。他的心志有所显露,也是因为外物的交感而作出自然的反应。所以说,形体不凭借大道就不能产生,本性不凭借德性就不会彰显。

解析:大道是什么啊?用今天通俗易懂的词汇,也只有“规律”这个词汇最接近“道”表达的内涵。“规律”指的什么啊?就是一切客观规律的集合体,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社会运行规律、治国理政规律、学习规律、战争规律等等。因为只有这么认识啊,很多词汇才能说的通。例如:治国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学之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道德(大道之德)、道理(大道之理)。我们建立起来对大道的抽象思维模型,本段话就好理解了。道,也就是“规律”,安静下来像平静的深渊,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威严,甚至感觉不到它的价值;运动起来就如清澈透明的流水,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万物,谁能脱离它的管理呢?金石之乐器离开大道就不会鸣响,乐器离开空气震动,肯定无法发声,真空环境下我们肯定听不到声音。所以金石器物即使存在鸣响的本能,离开大道(空气震动规律)即使叩击也敲不响。万物都有自己的真性,谁能确定它的本性呢!是大道啊,也就是客观规律啊。

我们说了大道(客观规律)特征,在引申一下,发散思考一下,那些合大道之德的圣人,会怎么样呢?盛德之人,说的就是合大道之德的圣人,持守素朴自然真性以行而以琐细俗务为羞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圣人持守大道厚重之德而行于天下,以倡导仁义圣智和普世价值观等世俗之论来炫耀德性的琐细俗务而感到羞耻。持守大道之德,立足于大道之境而与大道神明相通,因此他的德性广大深厚。他的心志有所显露,也是因为外物的交感而作出自然的反应。什么意思呢?就说大道(客观规律)吧,人们使用大道去做事,才会得到大道的反馈,是正确啊,还是背离大道了。圣人管理天下也是一样的道理,人们自由自在忘记自我的生活,那是理想状态,各类社会矛盾也是难以避免的,那就需要通过依法治国来化解各类矛盾,各类法律条款的产生,不就是为了解决各类社会矛盾而产生吗?所以说啊,宇宙万物的形体离开大道就不能产生,天下百姓的本性不凭借圣人提供的公平公正秩序就不会彰显。

|《庄子》“天地”原文: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

解释:保全形体而延寿天年,树立天德而彰显大道,这不是盛德之人的行为吗?多么宽广伟大啊!他们无心而有交感,又无心地有所动,然而万物都紧紧地跟随着它呢!这就是具有盛德的人。大道,看上去是那么幽暗不明,听起来是那么寂然无声。在幽暗深渺之中却能见到光亮,寂然无声之中却能听到万窍协和的共鸣。所以啊,大道虽然幽深却能够主宰万物,玄妙而又玄妙能够发出精细之言。所以道与万物相接,虚寂却能满足万物的需求,时时驰骋却能让万物回归本根,无论是大还是小,是长还是短,是高还是远。

解析宇宙万物的形体依靠大道而产生,合于大道就能颐养天年;圣人之在天下,依靠大道之德,给天下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来彰显天下有道,这不就是盛德之人的行为吗?圣人之在天下,恒无心,没有任何私心私欲,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无心而与天下百姓有内心交感,又无心地与天下苍生有所互动,就如天下百姓的回声。圣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啊?这是参考大道的结果啊。再看看那至虚至静的大道。道,看上去是那么幽暗不明,听起来是那么寂然无声。我们知道客观规律,是无身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有使用的时候才知道它威严,因此幽暗不明、寂然无声不是说不存在,而是时刻在我们身边在幽暗深渺之中却能见到光亮,这就是蕴含的大道之德了,寂然无声之中却能听到万窍协和的共鸣。

所以啊,大道虽然幽深却能够主宰万物,玄妙而又玄妙能够发出精细之言。什么精细之言呢?我们一起品味品味。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大道算不算功于天下啊?否则离开大道(万有引力定律),宇宙就会到处乱撞没有秩序。大道算不算造福万物啊?离开大道,我们感受太阳的热量和光明,也无法感受大地的厚德载物。大道功于天下、造福万物,有没有占有万物了啊?有没有炫耀德性啊?有没有自恃其能啊?带着这些问题来思考,天下管理者如何来管理天下啊?怎么让天下长治久安而永久太平啊?大道不就是典范吗?大道的无言之声,不就如那精细的敦敦教诲吗?所以啊,道与万物相接,虚寂却能满足万物的需求;圣德之人与天下苍生相通,博大而满足天下人民的需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人民大团结,不就是这种胸襟和德性吗?

|《庄子》“天地”原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解释:黄帝在赤水的北岸游玩,登上昆仑山巅向南观望。返回的时候,失丢失了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明察的离朱去寻找也没能找到,派善于闻声辩言的喫诟去寻找也未能找到。于是让无智、无视、无闻的象罔去寻找,而象罔找回了玄珠。黄帝说:“奇怪啊!象罔怎么能够找到呢?

解析:庄周的话,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我们仅看字面意思肯定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其实引申义和象征义比较大。玄珠是什么啊?并不是珠宝,而是想珠宝一样的德性,指的是大道之德。赤水之北,昆仑之丘在哪里呢?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找这两个地点就是缘木求鱼,注定没有结果。这个故事,庄周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赤水之北,引申义是人间,世俗之学;昆仑之丘,引申义是帝王之位,高高在上。《庄子》“在宥”篇,说过黄帝开始执掌天下权力的时候,推行仁义等世俗之学,不就如在象征世俗之人间的赤水北岸游玩吗?登上昆仑山巅,不就如登上那高高在上的帝王之位吗?黄帝登上帝位,推行仁义世俗之学,与世俗之论为伍,那象征大道之德的玄珠自然就丢失了。帝王管理天下,失去了大道之德,国家公器失去了造福天下百姓的使命也就丢失了。黄帝为什么值得我们推崇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黄帝丢失了玄珠(大道之德)就赶紧寻找啊。所以就有了黄帝派人寻找玄珠的故事。

玄珠,指的是大道之德。大道管理万物,大象无形、大辩若讷、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真正的高尚之德,是那么至虚,幽暗的。黄帝派才智超群的知去寻找未能找到。知是代表的什么人啊?就是那些耍弄仁义圣智的人,他们认为大道在仁义智巧之中,怎么可能找到呢?否则啊,旧社会几千年,仁义圣智之徒,怎么就找不到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办法呢?派善于明察的离朱去寻找也没能找到,派善于闻声辩言的喫诟去寻找也未能找到,为什么啊?他们在南辕北辙寻找啊?他们在用自己的标准寻找啊。让无智、无视、无闻的象罔去寻找,而象罔找回了玄珠。象罔为什么能找到玄珠呢?因为大道,是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辩若讷的。因为大道,功于天下是不需要炫耀德性的,造福万物是不需要自恃其能的,生养无物是不需要展示智巧的。

|《庄子》“天地”原文: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知,给数以敏,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审乎禁过,而不知过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

解释:尧的老师叫许由,许由的老师叫齧缺,齧缺的老师叫王倪,王倪的老师叫被衣。尧问许由说:“齧缺可以做天子吗?我想借助于他的老师来请他做天子。”许由说:“恐怕天下就要岌岌可危了!齧缺这个人的为人,聪明而有智慧,办事快捷机敏,天赋过人,而且把人的心智强加于自然。他明白怎么制止别人做错事,却不知晓别人做错事产生的原因。能让他做天子吗?他将借助人的智巧而背离自然天理。

解析:庄周讲故事,人名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话内容蕴含的道理。齧缺是许由的老师,许由为什么认为齧缺不适合做天子呢?因为许由觉得齧缺缺乏大道之德。齧缺这个人,聪明而有智慧,办事快捷机敏,天赋过人,这显然都是有为之道,不是大道虚静的无为之道。有为之道,就是办事干练、奋发有为、积极向上,为了外物不畏艰难险阻,这是臣民百姓之道,是被管理者之道。无为之道就是,内心虚静,视金钱为粪土,视虚名为桎梏,金山银山不产生贪婪之念,爱自身的自然真性大于万物,这样外物就不能伤害他,这是管理者之道。

无为之道,什么意思呢?就是君王管理天下,执掌的是天下公器,眼里不能有外物,眼睛不能被五色所累,耳朵不能被五音所伤,嘴巴不能被五味所惑。内心虚静的圣人,没有私心私欲,没有个人之心,才能以百姓之心为心,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旧社会的管理系统,眼里都是荣华富贵,心里哪里还能装下天下百姓呢?将秃头统治的民国时期,四大家族眼里都是金山银山,心里争得都是荣华富贵,天下百姓怎么会有好日子过呢?齧缺为什么不适合坐天子呢?因为他不具备大道无为之德,争心十足,是臣民之道,下边看看齧缺喜欢怎么做呢?

|《庄子》“天地”原文: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方且四顾而物应,方且应众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乱之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

解释:将会把自身看作万物中心而改变万物的形迹,将会崇尚才智而奔走驰骋,将会被细末的琐事所役使,将会被外物所拘束,将会环顾四方而目不暇接地跟外物应接,将会奢求每件事都办的合宜时机,将会参预万物的变化而失去自然本性。那样的人怎么能够做天子呢?虽然这样,他与得道之人师出同门,为同一类人,同一恩师,可以辅助帝王治理天下,却不适合做君主。他治理天下,是乱天下的先导,不仅会伤害臣民百姓,还会伤害君主。“

解析: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与宇宙万物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大道与宇宙万物,就如天与地、阴与阳,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圣人之在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给天下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圣人与百姓就如大道与万物,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缺一不可,天下离开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谁来保护淳朴善良的百姓?离开天下百姓,就会没有生机和活力,这就是天道伦理啊。

齧缺把自身看作万物中心而改变万物的形迹,这是主宰万物啊,这是有为之心啊,不是大道虚静之德。崇尚才智而奔走驰骋,推行仁义圣智和普世价值观,树立道德楷模供人效法,那些奸诈邪恶的势力小人就会慕名而来,空谈之风必然兴起。被细末的琐事所役使,将会被外物所拘束,将会环顾四方而目不暇接地跟外物应接,将会奢求每件事都办的合宜时机为了身外之物得失战战兢兢、患得患失,不就如琐事的仆人吗?天下琐事那么繁多,哪里还有精力治理天下?所以啊,齧缺这是臣民之道,不是帝王之德,可以辅助帝王治理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却不适合做君主。

大道与宇宙万物,君王与臣民百姓,就如一个人的大脑与四肢,就如天与地、阴与阳,相互配合,才能相互成就。假如君王使用臣民之道呢,就是宇宙万物失去了大道,四肢失去了大道的指挥,大地失去了苍天,必然失去平衡。旧社会为什么跳不出历史周期律啊?为什么走不出朝代更替的命运啊?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合于天道的管理系统缺失,君王缺乏天德,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君与臣持有相同的观念,仁啊、义啊、慈啊、礼啊,属于群龙无首状态。旧社会的帝王,不都像齧缺一样吗?把天下江山视为一家之私,以有为之心来祈求天下江山的世代传承,所以啊,是乱天下的先导,大大伤害了臣民百姓积极性,如何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呢?合于大道之德,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内心至虚至静,不被外物所累所伤,大公无私、公平公正,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这才是圣人之德,才能实现天下长治久安。

至道课堂
至道课堂,是一个真正让您看懂道家文化内在逻辑的公众号。道家文化书籍这里重点涉及《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让我们一起走进圣人的内心世界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