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宥”(六):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文摘   2024-11-19 21:37   山东  

《庄子》有言: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下的注越大,人的智力就会因外物得失而低下。帝王管理天下,那是以天下作注啊,只有游心于大道那种至虚至静的境界,才可以主宰天下,成为天下之主。

|《庄子》“在宥”原文: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

解释:世俗之人,都喜欢别人赞同自己,而厌恶别人不赞同自己。称赞自己就喜欢,否定自己就不喜欢,目的就是觉得自己的认知能在大多数人之上。那些想超过众人的人,智慧又怎么会超过众人呢?依据大众的认知来坚持自己的观点,智力就会在众人之下了。

解析:世俗之人,都喜欢别人赞同自己,而厌恶别人反对自己。称赞自己的,自己内心就特别喜欢,否定自己的,自己往往就特别厌恶。我们普通人何尝不是如此呢!认同自己的观点,认同自己的见解,认同自己的主张,就会视之为心腹,可以推杯畅谈;反对自己的观点,反对自己的见解反对自己的主张,就会视之为对手,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认同自己学说的视为知己,反对自己学说的相互攻讦,不就如此吗?儒墨相争、儒法想斗、儒家污蔑道家无用,党同伐异,他们的行为在今天看来不就如小鸟叽叽喳喳吗?今天还有人权、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观,看看西方某帝国,手握人权大棒,满世界制造动荡不宁。仁义圣智和普世价值观,对天下百姓有多大价值呢?

高雅之音难入俗耳,流行音乐让人听了就难以忘怀。真正深入思考《道德经》的有几人呢?流行小说让人看得如痴如醉。所以啊,越是高深的文化,读者越少;越是庸俗的观点,读者受众就容易庞大。什么样的人深受世俗之人喜欢呢?看看各类网红,都是庸俗的不能再庸俗的人。那些想超过众人的人,智慧又怎么会超过众人呢?依据大众的认知来坚持自己的观点,智力就会在众人之下了。世俗之学,不是一样的道理吗?仁啊、义啊、修啊、礼啊,好不好啊?普通人肯定觉得好啊!但翻开春秋战国的历史看看,凡是倡导仁义礼教的国家,国力就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反观倡导法治的国家,国力蒸蒸日上,为什么啊?因为仁义往往被大地主既得利益集团截胡了,成了奸诈邪恶势力为非作歹而逃避惩罚的凭借。普通人看不到这层逻辑啊,被卖了还替别人数钱,不可悲吗?这样的人治理天下,怎么会让天下长治久安呢?

|《庄子》“在宥”原文: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解释:希图用大众思维来治理天下的人,必定是贪取夏、商、周三代帝王之声誉而又看不到背后祸患的人。这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谋取虚名的凭借,可是有多少能谋取私利而不丧失统治地位的呢?这样能保存统治地位的,不到万分之一;这样丧失统治地位而能成功的未曾有一次,而失败却有万次了!可悲呀,那些治理天下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解析:拥有世俗之人一样的思维,和世俗之人一样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人统治天下,不就如用手臂管理手臂,用大腿管理大腿吗?哪里用君臣之分呢?君不像君,臣不像臣,这不等于天下没有管理系统吗?所以啊,这就是旧社会走不出历史周期律的原因。那些希图用大众思维来治理天下的人,本质上就是主动消解了自己的天下管理大权,朝代更替仅仅只是个外表罢了,既然如此,旧社会的社会动荡不宁,朝代更替,历史周期律,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贪取夏、商、周三代帝王之声誉,倡导仁啊、义啊、礼啊、制啊,这是帝王在使用国家公器捞取名声,能给最广大的底层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呢?徒有虚名罢了。

贪取夏、商、周三代帝王之声誉而又看不到背后祸患的人,这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谋取虚名的凭借。只看到仁义礼教好处,而看不到它的巨大漏洞的人,是不足于治理天下的。只看到人权、普选、民主、自由虚名的人,而看不到它的巨大弊端的人,是没有能力管理好天下的。这些没有管理天下的能力,用使用国家公器捞取名声,谋取私利而不丧失统治地位,而能保存统治地位的,不到万分之一。这样丧失统治地位而能成功的未曾有一次,而失败却有万次了!这就是旧社会动荡不宁的原因。可悲呀,那些治理天下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啊!什么样的人,能管理好天下呢?就是那些忘记自我的人,就是那些公平公正、大公无私的人,就是内心纯粹而不被外物所累所伤的人,步伐坚定、不在乎外界评价的人。

|《庄子》“在宥”原文: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解释:治理天下的人,就是拥有天下的人。拥有天下的人,是不可以占有天下来谋取私利的。只有拥有天下却不谋取私利的人,才可以主宰天下。明白主宰万物的不是常物,哪里只能去治理天下百姓啊?这样的人能往来于天地四方,遨游于天下九州,独自无拘无束地去,又自由自在地来,这样的人就可以与大道交往。

解析:《庄子》有言: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下的注越大,人的智力就会因外物得失而低下。帝王管理天下,那是以天下作注啊,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如何全神贯注管理好天下呢?怎么才能保持最高的智力呢?就是乘物以游心,游心于大道那种至虚至静的境界,把核心精力用在做事上,不要在乎外界的评价,诸如仁义啊、仁慈啊、仁君啊。忘记了名利得失,忘记了财货的价值,金山银山和土丘什么区别啊?视金钱为粪土,视虚名为桎梏,舍弃小我,成就大我,以无身无形的姿态面对外物,“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应该就是这种心境吧。所以啊,拥有天下的人,是不可以使用天下公器来谋取私利的,只有拥有天下却不谋取个人私利的人,才可以主宰天下,成为天下之主。

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大道(规律)与宇宙万物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大道和宇宙万物的地位和视角恰恰是相反的,因此啊,大道(规律)与宇宙万物是不同的。只有明白了主宰万物的不是常物,那么天下管理者又何必太在乎世俗之人的看法呢?这样的人,就能脱离世俗之人的思想,摆脱名、利、财货、权力等身外之物的侵扰,没有利益的羁绊,没有虚名的束缚,没有任何的私心私欲,视金钱为粪土、视虚名为桎梏、视权力为担当。不去牟取个人私利,思想能自由往来于天地四方,遨游于天下九州,独自无拘无束地去,又自由自在地来,这样的人就可以与大道交往。被身外之物所累所伤的人,是不足以管理好天下的,用世俗之人的眼光看问题,这不是管理者之德。

|《庄子》“在宥”原文:独有之人,是之谓至贵。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解释: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于万物的人,这就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贵人。至贵之人的教诲,就好像形体对于身影,声音对于回响。有问就有应答,竭尽自己所能,来做天下人的响应者。处心于没有声响的境界,活动在变化不定的地方。带领着纷扰的世界,遨游在无始无终的浩渺之境,出进都无须依傍,像跟随太阳那样周而复始地没有尽头;容颜、谈吐和身形躯体均和众人一样,却能忘记自己的形骸。忘记自身,哪里还能看到万物呢?以“有”的观点看待万物的人,被人成为君子;只有以“无”的观点看待外物的人,才可以与天地大道做朋友。

解析:宇宙世界,谁能拥有万物而又超脱万物呢?是大道,也就是客观规律。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它功于天下,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器免成、大辩若讷;它造福万物,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圣人之在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给天下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没有任何私心私欲,也就是拥有天下却又超脱天下万物的人,这对天下百姓来说,可以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贵人这是为什么啊?因为没有他,天下就会失去秩序,社会就得动荡不宁,百姓就得流离失所。

圣人是怎么管理天下的呢?就如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不倡导仁义圣智、不推行人权自由普世价值观,对宗教信仰也是不做任何评价。就如形体对于身影,声音对于回响。有问就有应答,竭尽自己所能,来做天下人的响应者。宇宙万物顺应大道(客观规律)就能昌盛,违背大道(客观规律)就会失败,这就是大道(客观规律)对宇宙万物的回响。打击奸诈邪恶势力,保护忠善良能,让百姓都能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就是圣人对天下百姓的回响。大道(客观规律)以无身无我的姿态面对世界,圣人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信念,面对天下。处心于大道至虚至静的境界,没有身外之物的干扰,没有声响的境界,活动在变化不定的地方。带领着为了外物而纷扰的世界,遨游在无始无终的浩渺之境,出进都无须依傍身外之物,像跟随太阳那样周而复始地没有尽头;容颜、谈吐和身形躯体均和众人一样,却能忘记自己的形骸。

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内心纯洁的没有任何杂质。圣人管理天下,没有任何私心私欲,视金钱为粪土,视虚名为桎梏,金山银山不会产生贪婪之念,珠宝弃于田野不去开采,以“我将无我”的姿态面对天下。忘记自身名利得失的人,哪里还能看到万物和占有万物呢?旧社会的管理者往往做不到这点啊,要么被仁义、仁慈、仁君虚名所累所伤;要么为权力而舍弃生命;要么沉浸于编制的人权自由民主普世价值观的自嗨之中,这都不是管理者之德啊。以“有”的观点看待万物的人,推崇仁义圣智和普世价值观啊,被人视为君子;只有以“无”的观点看待外物的人,才能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所伤,才具备天地大道之德,才可以与天地大道做朋友。

至道课堂
至道课堂,是一个真正让您看懂道家文化内在逻辑的公众号。道家文化书籍这里重点涉及《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让我们一起走进圣人的内心世界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