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至道啊?它与宇宙万物存在什么关系呢?它在管理宇宙万物过程中展示什么德性呢?用今天通俗易懂的话说,“道”和“规律”,特征完全一致,客观存在又让人看不见。客观规律是如何管理万物的呢?它展示什么德性呢?带着这些问题下边进入今天的话题。
|《庄子》“在宥”原文: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
解释: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政令通行于天下,听说广成子居住在空同山上,就前往拜见,说:“我听说先生通晓至道,请教至道的精华是什么啊?我想获取天地的精气,来促进五谷生长,来养育百姓。我还想掌管天地的阴阳变化,从而使万物生灵自由地成长,我该怎么办啊?”
解析:广成子,《庄子》虚构的人物,是大道的化身。庄周讲故事,就是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具体的人名,我们没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说话的内容,是庄周阐述的观点。黄帝做了十九年的天下,政令通行于天下,听说广成子居住在空同山上,就前往拜见。有些问题,我们有没有有些疑惑啊?黄帝为什么会拜见广成子啊?黄帝是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拜见广成子啊?是因为自己合道而行,实现天下大治了?还是恰恰相反,有些制服不了天下,感谢有些动荡不宁的苗头呢?假如黄帝这段时间合于大道之德,实现天下大治,还会拜访广成子吗?结合前后文,应该是后者。黄帝感觉难以治理天下的时候才会去拜访!
黄帝开始执政的十九年,应该是年轻气盛,推崇仁义礼乐,导致民众为了虚名而所累所伤。社会风气不再淳朴自然,虚伪之德开始盛行,能言诡辩之徒逐渐多起来了,社会管理越来越觉得有些吃力,才会静下心来思考,向广成子求教。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人们只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想起向别人学习的。黄帝向广成子求教到:“至道的精华是什么啊?怎么才能获取天地的精气,来促进五谷生长,来养育百姓?怎么掌管天地的阴阳变化,从而使万物生灵自由地成长啊?”。至道的精华,往往指的是大道之德,就是《道德经》说的玄德。至道的精气是什么啊?就是大道本身,今天庸俗一点的话讲,就是客观规律。因为我们只有掌握客观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就如黄帝所说:促进五谷生长,养育天下百姓。今天我们也是一样啊,只有掌握大道(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庄子》“在宥”原文: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解释:广成子回答说:“你想问的问题,是大道的精髓;你想掌管的,却是大道的残留。自从你治理天下之后,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也渐渐地晦暗下来,而奸诈谗佞小人却逐渐多了起来,你怎么能够谈论至高无上的大道呢!”
解析:广成子回答黄帝说:你想问大道的精髓,也就是大道的德性;你却想掌握大道的残留,就是大道的功用,让我怎么回答你啊?你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啊!对我们最广大的人来说,掌握大道的功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干一行,爱一行,勤勤恳恳,把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做好做精,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本身就很了不起啊!广成子心说,黄帝是天下帝王啊,是社会运行秩序的提供者啊,心气有些自傲啊。天下管理者,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给天下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才是使命和担当啊。帝王抛弃大道之德,却把注意力放在功用上,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这不是越俎代庖了吗?所以啊,这次广成子没拿正言看黄帝。
黄帝作为天下帝王,作为社会秩序的提供者,不去思考给人们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却做着臣属的工作,推行仁义,倡导世俗之学,以德性标榜自己,这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啊。所以啊,广成子接着说:自从你治理天下之后,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也渐渐地晦暗下来,而奸诈谗佞小人却逐渐多了起来,你怎么能够谈论至高无上的大道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觉得黄帝应该在前十九年执政,推行仁义,走过一些弯路,天下有些不安苗头,才去内心向道的。这个故事就是痛定思痛,痛改前非,最后合于大道之德,实现天下大治。《黄帝阴符经》应该是在黄帝后半生,是从政的毕生心血总结,是华夏文明异常重要的文化葵宝。
|《庄子》“在宥”原文: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解释:黄帝回去之后,便抛弃了天下的利益纠葛,修建起一间可以清心寂智的斋室,铺着洁白的茅草席地而坐,心灵谢绝与外物交往独居了三月,再次向广成子求教。广成子头朝南地躺着,黄帝则顺着下方,双膝着地跪着向前过去,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怎么做才能让天下长治久安啊?”
解析:黄帝推行仁义,倡导虚伪之德,导致社会越来越难以管理,所以就向广成子求教治国理政的道理,却没有得到正确的回答,回去之后能干什么呢?假如我们想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老师说德性差得太远,没拿正言瞧自己,我们会怎么样啊?是不是会反省自己,改过自新啊,尽量接近老师的要求标准。所以啊,黄帝回去之后,便抛弃了天下的外物纠葛,修建起一间可以清心寂智的斋室,铺着洁白的茅草席地而坐,心灵谢绝与外物交往独居了三月。有人可能会说,捐天下应该是抛弃天下啊,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宇宙万物的有序运行,离不开大道的管理。人类社会的有序运行,离不开合于大道之德的天下管理者来提供。作为天下管理者的黄帝,怎么可能完全抛弃天下,不去给百姓提供社会秩序呢!
所以啊,黄帝回去侧重修心,清心寡欲,抛弃私心杂念,抛弃名利得失,抛弃地位,让自己处于虚静的境界。黄帝修养内心,独居了三个月,再次向广成子求教啊。这次黄帝内心特别虔诚,身段放的很低,忘记了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忘记了权力,甚至忘记了身外之物。黄帝则顺着广成子下方,双膝着地跪着向前过去,叩头向广成子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怎么做才能让天下长治久安啊?”我觉得,庄周的话不能仅看字面意思,作为管理哲学,就应该站到管理者的位置思考。黄帝作为天下管理者,关心的核心应该不是自己能活几年,怎么能长寿?应该关心的是天下的长治久安,应该是江山社稷的安危。每个帝王都希望江山世世代代传承,却很少在乎自己能不能长寿。
|《庄子》“在宥”原文: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解释:广成子惊异地起身,说:“问得好啊!来吧,我告诉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渺远;至道的极致,晦暗沉寂。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持守精神而保持内心宁静,一言一行就能顺应正道。内心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不要劳累身体,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内心就可以长生。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就可以长生。
解析:广成子看黄帝这次很虔诚,真心向往大道,就把大道的精髓和盘托出。至道的精髓,幽深渺远;至道的极致,晦暗沉寂,这句话是不是不好理解啊?核心难点在哪里呢?在“道”这个字眼上。假如我们不理解“道”,建立不了自己的思维模型,这句话就如天书。什么是“道”呢?用今天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规律”,例如万有引力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一切客观规律的总和,简称规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假如不存在,谈“道”何用呢,不是神经病吗?人人都能明白的问题,庄周不明白吗?我们现实世界,能像大道一样,能客观存在却又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也只有客观规律莫属了。客观规律的精髓,幽深渺远;客观规律的极致,晦暗沉寂,它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所以啊,像大道一样,持守精神而保持内心宁静,一言一行就能顺应正道。
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它功于天下,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它造福万物,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内心虚静,不以有德炫耀德性。它视金钱为粪土,视虚名为桎梏,金山银山并不能让它产生贪婪之念,所以啊,就不被名、利、财货、权力等身外之物所累所伤。所以啊,内心一定要像大道一样,保持宁寂和清静,不要为了财货而劳累身体,不要为了虚名使精神动荡恍惚,内心就可以长生。眼睛就如大道看不到金钱的价值,耳朵就如大道听不到世俗之学的言论,内心合于大道至虚至静不被外物所累所伤,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治理天下,就能让天下长治久安。
|《庄子》“在宥”原文: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解释: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智巧多了定然会招致败亡。我已经把你带到光明的地方,直达那阳气的境界了。我也把你引领到幽深渺远的领域,直达那阴气的境界了。天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自身,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我持守着至道来调和阴阳二气,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而我的形体还从不曾有过衰老。”
解析: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最大的智慧,好像没有智慧;最大的智巧,好像没有智巧;最大的仁义,不需要倡导仁义;最大的自由,就是让天下万物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大的民主,就是让天下百姓畅所欲言。黄帝啊,你应该像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那样,小心谨慎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给天下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就足够了。仁啊、义啊、礼啊、教啊、民主啊、自由啊、人权啊,这都是世俗之论,不是大道之言啊。仁义圣智和人权自由价值观的智巧多了,就会被奸诈邪恶之徒利用,导致社会动荡不宁,要谨慎啊。
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宇宙万物就能自生自化。天地都各有主宰,阴阳都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自身,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治理天下不是一个道理吗?管理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公平公正,奸诈邪恶之徒没有作恶的空间,能言诡辩之徒没有发挥的机会,盗跖不敢侵犯百姓的利益,天下百姓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之下,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哪里需要倡导虚伪之德呢?臃肿繁杂的礼制,在新社会哪有市场和空间啊?所以啊,合于大道之德,持守至道来调和阴阳二气,就能长久。天下不失去大道之德,天下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庄子》“在宥”原文: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
解释:黄帝再次叩头说:“先生真可说是跟自然混而为一了!”广成子又说:“来,我告诉你啊。至道是没有穷尽的,然而人们却认为有个尽头;至道是变换莫测的,然而人们却认为它有形迹可寻。掌握了我所说的至道的人,生前死后人们都会尊奉归附他;不能掌握我所说至道的人,生时只见天光死后便为腐土。
解析:黄帝再次叩头说:“先生真可说是跟自然混而为一了!”在《庄子》的故事里面,广成子本身就是大道的化身,大道(客观规律)是无法单独存在的,是伴随天地万物存在而存在,发展而发展的,没有万物也就没有大道。没有天下百姓,也就用不到天下管理者了,管理与被管理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啊,以大道(客观规律)化身的广成子就和天地自然混为一体了。至道是什么啊?就是如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一切客观规律的总和,简称规律。
大道(客观规律)有尽头吗?没有,为什么啊?因为大道(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存在而存在的,是伴随万物存在而存在的,是伴随万物发展而发展的,太阳系的100亿年在大道(客观规律)看来都是短短一瞬间。至道是没有穷尽的,然而人们却认为有个尽头,总想找到他的起源和尽头,这不是异想天开吗?至道是变换莫测的,是没有任何行迹的,我们能脱离电和磁,单独看到电磁感应定律吗?我们不借助外物,能看到万有引力吗?看不到的吧。然而世俗的人却认为它有形迹可寻,总想通过言语和书籍找到大道,这不是徒劳无功吗?
怎么才算是掌握了广成子说的至道?实际就是合于大道之德。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功于天下、造福万物,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不炫耀德性,也不希望人们歌功颂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圣人管理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给天下苍生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所以啊,拥有大道之德的管理者,没有私心私欲,思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生前死后人们都会尊奉、归附、爱戴他。缺乏大道之德的人,不会被人们所爱戴,死后就如普通一物,所以啊,生时只见天光死后便为腐土。
|《庄子》“在宥”原文: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解释:如今,天地万物都是生于土又返归土,所以我将离你而去,进入那没有穷尽的领域,遨游于没有极限的至道之中。我将与日月同光,我将与天地长存。向着我而来的,我无所觉察!背着我而去的,我无所在意!人们都要死去,而我却可以长存!”
解析:广成子在庄周的笔下,就是大道(客观规律)的化身。天地万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生走向死,死后分解又走向重生,生生死死,谓之:生于土又返归土。大道(客观规律)却是永恒的,是脱离生命周期的,所以就能就能进入那没有穷尽的领域,遨游于没有极限中,将与日月同光,与天地长存。宇宙万物向着大道(客观规律)而来的,大道(客观规律)没有任何察觉。宇宙万物背着大道(客观规律)而去的,大道(客观规律)无所在意。人们都有生命周期,而大道却可以长存!”
《庄子》和《道德经》一样,是讲大道之德的书籍,是教给天下管理者长治久安道理的书籍,因此啊,这段话如果仅仅这么理解,就显得太肤浅了。天下怎么才能长治久安啊?天下管理者需要什么德性呢?那就应该像大道管理宇宙万物那样,大象无形、大器免成,抛弃一切私心杂念,游心于那至虚至静的大道之境。对待身外之物,物来不迎、物去不送,物来则自照,物去则不藏,也就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所伤。名、利、权力、财货等身外之物不就如兕虎和甲兵一样凶险吗?人们知道兕虎和甲兵危险,可以知道躲避,但面对名、利、权力、财货等身外之物的诱惑时,多少人为此失去生命呢!看看历史不就知道了嘛!所以啊,只有游心于大道至虚至静的管理者,才能让天下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