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骈拇”(三):盗跖与伯夷

文摘   2024-09-28 17:37   山东  

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没有任何思想情感,只有顺道与逆道之分世俗之学往往不是这样啊,看待事情往往掺杂太多的个人情感,做事就容易事与愿违、南辕北辙,从丧失真性的结果看,盗跖与伯夷是一样的。

|《庄子》“骈拇”原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解释:臧与榖两个孩子一块儿放羊,却都让羊跑丢了。问臧在做什么呢,臧说是在拿着书简读书;问榖干什么去了,榖说是在玩投骰子的游戏。这两个孩子所做的事不一样,不过他们丢失羊这件事上却是同样的。

解析:我们平常人看待很多事情,往往掺杂太多的个人情感,虽然做事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人们更喜欢那些看似努力的人臧与榖两个孩子一块儿放羊,却都让羊跑丢了,我们往往喜欢“臧”这个孩子拿着书简读书,往往觉得“榖”贪玩。一个宋人去战场打仗偷偷溜号跑回家了,他对人说我上有年迈老母需要照顾,会被人认为是忠孝;如果说贪生怕死,会被人鄙视、看不起,同样的结果,为什么会让人产生截然相反的看法呢?

大道管理宇宙万物,就没有任何情感,“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这是衡量一切的铁律。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昌盛发达,背离客观规律就会失败,成功与失败的结果就是验证的唯一标准,所以啊,大道管理万物就能公平公正、大公无私。世俗之学呢?倡导仁啊、义啊,就会被奸诈邪恶势力利用,就会被能言诡辩之徒耍弄双标。倡导民主啊、自由啊、平等啊,就会被利益集团利用,成为危害天下的工具。所以啊,任何事情,应该有个标准,就是做事的结果。

|《庄子》“骈拇”原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

解释:伯夷求取贤名而死在首阳山下,盗跖求取利益而死在东陵山上,这两个人,致死的原因不同,而他们在丧失生命、损伤本性这点上却是同样的。为什么一定要赞誉伯夷而否定盗跖呢?

解析:伯夷为了求取贤名,不愿做孤竹国国君。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建立周朝,伯夷为了义名宁愿饿死首阳山,也不吃周朝的粮食。由此可见啊,伯夷是被虚名所累所伤的人盗跖,中国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手握数千兵马、割据一方,不守礼制,比较叛逆,为了占据更多利益,最后死于东陵山上。由此可见啊,盗跖是被利益所累所伤的人。对于人的自然真性而言,虚名、利益、权力等都是身外之物。为了虚名而死和为了利益而死,都是为了身外之物而死,本质有什么区别呢?从丧失自然真性的角度看,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赞誉伯夷而否定盗跖呢?

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在大道(客观规律)看来,只有顺道和逆道,哪里有美与丑的区别?哪有贤与不肖的区别?天地万物一指也,由此可见啊,伯夷就是盗跖,盗跖就是伯夷所以啊,圣人对待外物,物来不迎、物去不送,物来则自照,物去则不藏,视虚名为桎梏,视金钱为粪土,这样,就不会被名利等身外之物所累所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圣人管理天下,立政为公、执政为民,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哪里还需要的伯夷的义呢?新中国建立后,匪患也就彻底扫除了,盗跖也就没有市场了

|《庄子》“骈拇”原文: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解释:天下的人们都在为某种目的而舍弃生命,那些为仁义而死的,世俗之人称他们为君子;那些为财货而死的,世俗称他为小人。他们为所求取而死是同样的,而有的叫做君子,有的叫做小人。倘若就丧失生命、损伤真性而言,那么盗跖就是伯夷了,又怎么能在他们中间区分君子和小人!

解析:鱼儿,自由自在畅游于江湖,远比相濡以沫处于陆舒服。人们,自由自在生活在公平公正的社会中,远比结义而行踏实。德性充盈的社会,管理系统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忘记自我的快乐生活没有世俗之学蛊惑百姓的心智,安其居、乐其业、美其服乐其俗,没有战争的流离失所,没有饥饿的担忧,所以啊,《道德经有言曰太上,不知有之

天下失去大道,江山大盗窃取了天下公器,公权私用,公器不公,天下就没有人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所伤的。有些人为了仁义虚名而舍弃生命,有些人为了金钱财货而舍弃生命,有些人为了权力而舍弃生命。都是为了身外之物而舍弃生命,哪里有什么高尚和卑鄙之分呢?那些为仁义而死的,世俗之人称他们为君子;那些为财货而死的,世俗称他为小人,这是什么道理呢?从因为身外之物而舍弃生命这点看来,哪里有盗跖和伯夷之分呢?百年之木,中,难道就有美丑之分了?这是世俗之学的过错啊!

|《庄子》“骈拇”原文: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于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乎五声,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属其性乎五色,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

解释:况且,把自己的本性缀连于仁义,即使如同曾参和史䲡那样精通,也不是我所认为的完善;把自己的本性缀连于五味之上,即使如同俞儿那样精通,也不是我所认为的完善;把自己的本性从属于五声之上,即使如同师旷那样通晓音律,也不是我所认为的聪敏;把自己的本性从属于五色,即使如同离朱那样通晓色彩,也不是我所认为的视觉明察。

解析: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真正的大仁是不会说出口的,真正的大义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谓之大仁不仁、大义不义。大道是说不出口的,一旦说出口的就不是真正的大道。仁义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旦说出口,就会变得虚伪。圣人有言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仁义啊、民主啊、自由啊、人权啊,是让人们踏踏实实感受的,而不是说出来炫耀德性的。世俗之学本来是多余的东西,把自己的本性缀连于仁义,即使如同曾参和史䲡那样精通,怎么可能是完善的呢?

天下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天下本来没有世俗之学,信奉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场。天下本来没有五味、五音、五色之分,人人都能保持最好的味觉,最好的听觉,最好的视觉,有些好事之徒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以自己的标准强行区分五味、五音、五色,最后导致人们天下人心混乱。当然啊,《庄子》用五味、五音、五色作比喻,并不是说反对专业的美食家、音乐家、视觉家,而是反对世俗之论把自己的一孔之见强加于世人。什么是仁义?谁有标准啊?是对大地主仁义还是对老百姓仁义?既然是没有定论的东西,何必让世人如痴如醉呢?

|《庄子》“骈拇”原文: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解释:我所说的完美,不是指仁义之类的东西,而是自然真性完善罢了;我所说的完善,绝不是所谓的仁义,而是放任天性、保持真情罢了。我所说的聪敏,不是说能听到什么,而是指任耳之真性去听罢了。我所说的视觉敏锐,不是说能看见别人什么,而是指任眼之真性去看罢了。

解析:以《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天下长治久安道理的文化。天下怎么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啊?那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民的天下,不是哪个帝王将相的私产。立政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让人们过上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没有世俗之学蛊惑百姓的心智,没有战争的流离失所,天下不失去大道,让人们不失去自然真性,才是道家意义的完美天下失去了大道,倡导仁啊、义啊、礼啊、教啊、自由啊、平等啊、人权啊,让人们为了虚名而舍弃生命,让人们亡命于为了身外之物而奔波,这显然不是道家意义的完美。

让天下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识别五味、区分五音、辨别五色,让人们亡命于五味、五音、五味,这也不是道家意义的完美。道家文化意义的完美是让人们不丧失自然真性,不为了身外之物得失而战战兢兢,宠辱若惊。有人可能会想了,人生不去追求外物,怎么会有奋斗的动力,这只能说明我们被世俗之论误导太深了。呆若木鸡的故事我们知道吧,合于大道之德,把核心精力用在做事上,就能激发人的最大潜能,就能建立不世功勋。旧社会的军队,不乏有巨额的物质奖励,但是战斗力如何呢?将秃头统帅的旧军队不就土崩瓦解了吗?圣人有言曰:正言若反,真正的大学问往往让人们觉得不可思议。

|《庄子》“骈拇”原文: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

解释:不是任其自然真性去看而是超出本性看清别人,不能安于自得而是妄得,这就是超出本性的妄得而不自得,也就是使别人安适而不自适。使别人安适而不自求安适,无论盗跖与伯夷,都同样是淫僻的行为。我对于自然之道深感惭愧,所以啊上不敢奉行仁义的节操,下不敢去干淫僻的行径。

解析:天下万物都是有自然真性的。鱼儿,自由自在畅游于江湖,是鱼儿的自然真性。鸟儿,自由自在翱翔于天空,是鸟儿的自然真性。人们的自然真性,无非就是希望有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没有能言诡辩之徒蛊惑他们的思想,没有奸诈邪恶势力侵犯他们的利益,人人都能安其居、乐其业,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天下失去大道的旧社会,公权私用,公器不公,把天下当做帝王一家之私,人们最基本的自然真性都不能保障,何谈天下长治久安啊?

不去恢复天下大道,却去倡导仁啊、义啊、自由啊、人权啊,有多大意义呢?这不就是超出人的自然真性而去看别人吗?不就如背负大山前行嘛!盗跖为了利益舍弃生命,伯夷为了虚名而舍弃生命,为了和利,都是为了身外之物而舍弃生命,所以啊,庄周说,盗跖和伯夷的行为都是淫僻的行为,哪里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呢?所以啊,庄周不会做世俗之学的迂腐学问。倡导世俗之论,有愧于大道之德啊!

至道课堂
至道课堂,是一个真正让您看懂道家文化内在逻辑的公众号。道家文化书籍这里重点涉及《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让我们一起走进圣人的内心世界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