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是载人的工具,书是载道的工具。坐车是为了到达目的地,到了目的地也就忘记了车;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明白了道理,也就忘记了语言文字。大道(客观规律)拥有大知,却无言胜有言;世俗之人,却拿着自己的一孔之见来炫耀德性。
|《庄子》“天道”原文: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解释:世俗之人认为最值得珍贵的载道工具是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文字写成的,语言文字也有它的可贵之处。语言文字之所以珍贵在于它能传达某些意思,这些意思是伴随语言文字的。伴随语言文字的某些意思,实际上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可是世俗之人因珍贵语言文字,便编成书籍流传下来。世人虽然看重语言文字,我却认为它不值得看重,因为语言文字所看重的并不是真正值得看重的东西。
解析:汽车是载人的工具,坐车的目的是为了到达目的地,到达了目的地也就忘记了汽车,所以啊,我们坐车使用的是车的中空部分。书籍是载道的工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白道理,明白了道理也就忘记了书籍本身,所以啊,我们读书是为了探索书籍言语文字之外的道理。由此可见啊,书籍真正的价值不是书籍本身,而是掌握语言文字之外的道理。沉迷于书籍之间,留恋于语言文字之间,摇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教条主义,读死书死读书,就会成为不知变通的书呆子。书籍就如前人留下的脚印,哪里是能产生脚印的人呢?《商君书》再好,也是商鞅执政时期留下的足迹;韩非本人的价值远远大于《韩非子》这本书。假如能依靠一本书来统一六国,那么天下谁都可以成为秦始皇。我觉得,韩非才最有可能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核心骨干人才。
书籍,就是先人留下的陈旧足迹,真正的核心精华却是往往蕴藏在语言文字之外。周公文王的美德传于后世,后世却难以产生周公文王。管仲协助齐桓公建立春秋霸业,而留下《管子》一书,后人却难用《管子》成就霸业。李悝协助魏文侯施行李悝变法,魏国国力逐渐强大,吴起率领魏武卒打遍天下无敌手,李悝变法却不能在其他国家复制。商鞅协助秦孝公施行商鞅变法,秦国开始走向强国之路,商鞅变法不过是时代的产物,却无法用于后世。所以啊,书籍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了产生书籍的人,特别的背景,特定的时代,为什么会这么执行?我们才算掌握了书籍的灵魂。语言文字虽然能承载道理,可是世俗之人因珍贵语言文字,便编成书籍流传下来。却不是真正值得可贵的东西,真正可贵的是他蕴含的道理。
|《庄子》“天道”原文: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解释:所以,用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颜色;用耳朵可以听到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啊,世俗之人以为可以根据形状、颜色、名称、声音足以获得大道的本质!但是,形状、颜色、名称、声音却不足以获得大道的本质,所以啊,知道大道本质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大道的本质,世俗之人又怎么明白这个道理呢?
解析:大道(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它功于天下、造福万物,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真正的德性,往往让人感觉不到德性;真正的至真之言,往往让人们忽视。真正的大道,却是恬淡、虚静、无形的,它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名称、没有声音,这就是大道的实质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万有引力定律吧,有形状、颜色、声音吗?可是宇宙万物谁能离开万有引力定律的管理呢?我们电磁感应规律,有形状、颜色、声音吗?离开电磁感应定律,我们就没有电,就没有一切以电为基础的电器,更不可能收到电磁信号。电子芯片离开电子运动规律,就是一个小石头片而已。所以啊,真正的大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是没有形状、颜色和声音的,也是无法用书籍表达清楚的。
用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和颜色;用耳朵可以听到的,是名称和声音。看得见的形状和颜色,终究会逐渐褪去;听得见的名称和声音,会逐渐飘散,能看得见、听得见的东西都是宇宙万物的一份子,怎么能是大道的本质呢?仁啊、义啊、礼啊、乐啊、民主啊、自由啊、人权啊,不就如此吗?不过是时代临时借用一下的产物罢了,有可能可能是产生万物的大道呢?世俗之人以为可以根据形状、颜色、名称、声音足以获得大道的本质,那不是缘木求鱼吗?所以啊,知道大道本质的人不说话,为什么呢?因为时代是发展的,社会是变化,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宝剑掉水里了,刻舟能求到宝剑吗?这就是至人不说话的原因,说不出口啊。说话的人不知道大道的本质,喋喋不休倡导仁啊、义啊、礼啊、乐啊、民主啊、自由啊、人权啊,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以有德自居,世俗之人又怎么明白这是南辕北辙的道理呢?
|《庄子》“天道”原文: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解释: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他放下椎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齐桓公说:“冒昧地问下,您所读的书都说的是些什么呀?”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言语啊。”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这样的话,那么您所读的书,就是古人的糟粕啊!”
解析:书籍,就是载道的工具,就是古人陈旧的足迹,自然也是古人留下的糟粕,就如我们做一件事吧,在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情况下,全神贯注做事才是古人的精华。古人的言论,那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产物,这就注定只能用在一时,不能用于后世。李悝变法、商鞅变法都是非了不起吧,但他们的条条框框却不适合后世执行,为什么啊?因为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条件,必然有不同的要求。那些拿着今天的眼光,批判商鞅的人,这样的人不是愚蠢迂腐,就是收了某些势力的好处,逐渐沦为为某些势力说话的说客。
尽信书不如无书,把书籍的条条框框视为圭臬的人,就是教条主义的书呆子,读死书、死读书,这是学了古人的糟粕而抛弃了书籍的精华啊!就说道家文化吧,那些不懂装懂的学究们,还沉迷于书籍的字眼里面不能自拔,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理解,断章取义,缺乏系统性。“不争”、“无为”、“绝圣弃智“等词汇,好像成为他们攻击道家文化的把柄,孰不知这些自居砖家叫兽的人,智力连三岁孩童都不如。真正的道家文化,是教给天下管理者长治久安的文化,是效法大道管理宇宙万物的文化。共产主义理想,才是道家文化在今天的传承和发展,公平公正、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才是真正反映道家玄德的思想。无产阶级专业,和大道内心虚无思想本质是一样的。
|《庄子》“天道”原文: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可,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解释:齐桓公说:“寡人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么敢妄加评议呢!有什么道理说出来那还可以原谅,要是说不出个道理来那就处死。”轮扁说:“我从我所从事的事情来看的啊。砍削车轮,榫眼大了就容易滑动而不坚固,榫眼小了就会涩滞而难以进入。榫眼不松不紧,才能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里又不能表达出来,却有技巧存在于这个过程中。我不能告诉我的儿子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儿接受这一奥妙的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老了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跟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一块儿死亡了,那么国君所读的书,正是古人的糟粕啊!”
解析:大道(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假如把大道(规律)拟人化,这是一位多么繁忙的人啊。大到几百亿光年的外太空,要管;小到原子核内部,也要管;冰天雪地的南极,它要管,炎热的沙漠也要管;蓝天之上,要管;万米海底,也要管。宇宙万物,都离不开大道(客观规律)提供的运行秩序,这是多么辛劳啊,它内心纯洁的如水一样透明,没有任何杂质,所以啊,它就不为身外之物所累所伤。凝神聚力,忠于职责和使命,不被外物所累所伤,这就是至高无上的大道啊。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全部精力用在做事上,哪里有闲工夫去喋喋不休的说教呢!哪有闲工夫去炫耀德性呢!一个人开车行驶在高速上,最该做的事是全神贯注驾驶,他哪有功夫反复阐述驾驶的技巧呢?
《道德经》有言曰:有不信焉,信不足焉。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这个过程蕴含至信之言,但是它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真正的至信之言却无法表达出来。世俗之学呢,倡导仁啊、义啊、礼啊、乐啊、自由啊、民主啊、人权啊,这些都是容易被奸诈邪恶之徒利用的学问,哪里存在至信呢?所以啊,真正蕴含至信的大道之言,往往让人觉得不值得信赖;那些让人觉得值得信赖的至信之言,德性却是不足的。轮扁砍削车轮,榫眼大了就容易滑动而不坚固,榫眼小了就会涩滞而难以进入。榫眼不松不紧,才能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里又不能表达出来,却有技巧存在于这个过程中。所以啊,真正的精华往往说不出口,说出口的往往是糟粕。我们读书也是一样道理,能把书籍倒背如流又能如何?核心在于蕴含在书籍之外的道理。道家文化蕴含的道理是什么呀?那就是在新时代,内心向党、忠于人民,真心实意造福造福天下百姓,实现共产主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