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道”(四):古之王天下者,法天地

文摘   2024-12-23 22:06   山东  

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它内心至虚至静,功于天下、造福万物,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不炫耀德性,不自恃其能,这是多么高贵的管理者之德啊!所以啊,这就是古代得道圣王的取法对象,这也是道家文化的思想精华。

|《庄子》“天道”原文: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

解释:因此古书上说:“有形体有名称。”明了并区分事物的形体和称谓,古代就这样做了,不过古人并不把形体和名称当做根本的东西。古时候谈论大道的人,经过五个阶段方才可以称述事物的形体和名称,经过九个阶段方才可以谈论关于赏罚的问题。唐突地谈论事物的形体和称谓,不知道它的本源;唐突地讨论赏罚问题,不知道它的起始。颠倒大道去讲述学说,违逆大道来论说的人,尚待别人来治理,又怎么能去统治别人呢?

解析:《素书》有言曰: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假如把道德仁义礼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道就是树根,德就是树干,仁就是树枝,义就是枝条,礼就是树叶。假如把道德仁义礼比作电脑的话,道就是基础硬件,德就是操作系统,仁就是编程软件,义就是程序,礼就是显示的内容。大道是最基础最核心的东西,天地宇宙离开大道(万有引力定律)就会到处乱撞,没有大道何谈天地万物呢?礼是最虚荣的华丽外表,外表虽然好看,这是世俗之人认知的东西。所以啊,古时候谈论大道的人,经过五个阶段方才可以称述事物的形体和名称,经过九个阶段方才可以谈论关于赏罚的问题。我们说法家思想,没有大道的基础那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为什么啊,那是因为法律能不能代表最广大人们百姓的利益啊?

唐突地谈论事物的形体和称谓,不知道它的本源唐突地讨论赏罚问题,不知道它的起始,就如抛弃树根树干而单独对大树的枝叶品头论足,就如抛弃电脑硬件及系统而显示东西浮华外表迷惑,这些没有根基的谈论,这不是泛泛空谈吗?仁啊、义啊、礼啊、忠啊、民主啊、自由啊、平等啊、人权啊,这些言论离开最基础最核心的大道,不就是空洞无物的言论吗?所以啊,仁义到底好不好啊?假如有大道的基础,能让最广大的人民活动仁义,这自然是好啊!但看看公器私用的旧社会,仁义往往给到了奸诈邪恶势力,对大地主及土匪恶霸仁义,谁来保护淳朴善良的百姓啊?民主自由啊还不好啊?假如有大道的提前,能把民主自由给最广大的人民,这自然好啊,看看以文化灯塔自居的西方某帝国呢,不过是垄断资本家愚弄百姓的工具罢了。所以啊,世俗之学,如仁义圣智和普世价值观,还有法家,颠倒大道去讲述学说,违逆大道来论说的人,这是有为之道,尚待别人来治理,又怎么能去统治别人呢?

|《庄子》“天道”原文: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解释:唐突地谈论形名和赏罚,这样的人只知道有治世的工具,而不知道有治世的道理;只知道被天下人役使,而不可以役使天下,这种人就称做辩士,是仅得一孔之见的曲士。采用礼仪法规计数度量,对事物的形体和名称比较和审定,古时候就有人这样做了,这都是臣下侍奉帝王的作法,而不是帝王蓄养天下的做法。

解析: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它功于天下,却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辩若讷;它造福万物,却让人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对万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谓之玄德。玄德就是至高无上的管理者之德。所以啊,圣人管理天下,就如大道管理万物,内心至虚至静,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真心实意造福天下苍生,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一切要为了人民,一切为了天下百姓。他制定造福天下最广大人民的法治,依法治国;他建立服务天下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他建立符合天下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礼制,让人们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快乐生活,这就是长治久安的道理啊。

旧社会,天下失去大道,国家公器不能造福最广大的百姓,公权私用、公器不公。唐突地谈论形名和赏罚,仁义也罢、礼乐也罢、民主也罢、自由也罢、法治也罢,这样的人只知道有治世的工具,而不知道有治世的道理啊;只知道被天下人役使,而不可以役使天下啊,这种人就称做辩士,是仅得一孔之见的曲士。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这可不是文化繁荣的标志,恰恰相反,是说明天下失去大道,大道不明的体现。一曲之士,挟持自己的一孔之见,片面地谈论问题,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啊。古有百家争鸣,今天的世界呢?人权、自由、民主等西方价值观,还有各类宗教信仰,何尝不是扩大版的文化争鸣啊?只有在天下有道的基础上,只有在天下为公、造福人民的基础上,才有谈论的意义,为了大资本家利益的西方某帝国,谈论民主自由价值观,怎么不虚伪呢?所以啊,采用礼仪法规计数度量,对事物的形体和名称比较和审定,这都是臣下侍奉帝王的做法,而不是帝王蓄养天下的做法。

|《庄子》“天道”原文: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解释:过去舜向尧问道:“天子的用心是怎么样的呢?”尧说:“我从不傲视庶民和百姓,不遗弃生活无计的穷苦百姓,为死者苦苦焦虑,哀怜孤儿寡母,这些就是我用心方式。”舜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好,不过在大道看来说不上伟大。

解析:大道(客观规律)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管理宇宙万物,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大道与宇宙万物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大道是宇宙万物的管理者,施行无为之道;宇宙万物是大道的被管理者,施行的是有为之道。人类社会的运行,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天子是臣民百姓的管理者,应该施行无为之道啊,应该像大道管理万物那样,内心没有私心私欲,大公无私、公平公正,给百姓提供社会秩序啊。臣子呢,施行有为之道,应该竭尽全力做事啊。

我们理解了这个逻辑,这段路就和理解了啊!舜向尧问道:“天子的用心是怎么样的呢?”尧说:“我从不傲视庶民和百姓,不遗弃生活无计的穷苦百姓,为死者苦苦焦虑,哀怜孤儿寡母,这些就是我用心方式。尧的做法都是臣子的有为之道啊,不是天下的无为之道啊,这是越俎代庖啊,这是君子之道,不是帝王之道啊。尧舜禹在儒家文化看来,是天下圣王,在道家看来执行的却是有为之道,是在使用国家公权,为自己捞取名声,是在公器私用,是乱天下的先声。管理的至高境界是“太上,不知有之”,能让天下人民忘记自己功名的帝王,才是德性最充实的帝王。

|《庄子》“天道”原文: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尧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解释:尧说:“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舜说:“以自然之德治理而万物都会得以安宁,就如日月照耀大地,四季有序运行,就像昼夜不停更替,云彩随风飘动雨点布施万物。”尧说:“我真是整日纷纷扰扰啊!你,跟天道相合;我,仅跟人道相合。”

解析:《道德经》讲: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天下管理的至高境界,就是天下管理者管理天下,就如大道(客观规律)管理宇宙万物那样,一切的都是那些自然而然,一切都是那些运行顺畅,就如日月照耀大地,四季有序运行,就像昼夜不停更替,云彩随风飘动雨点布施万物。什么是天下管理层面的运行顺畅啊?就是天下民心比较顺畅,没有不公,没有饥饿,没有冤情,没有战乱的流离失所,奸诈邪恶势力得以打击,淳朴善良的百姓得以保护。人们都能安其居、乐其业、美其服、乐其俗,自由自在而忘记自我的生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天下有道的社会,这是让天下公权造福天下百姓的社会。

|《庄子》“天道”原文: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解释:天地,自古以来是最为伟大的,黄帝、尧、舜都共同赞美它。所以,古时候统治天下的人,做些什么呢?仿效天地罢了。

解析:这里的天地啊,说的还是大道。为什么这么讲啊,在今天看来,整个太阳系都是宇宙的尘埃颗粒,只有大道(客观规律)是无穷无尽的,几百亿光年的外太空也有大道。大道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没有最小,只有更小。它伴随万物产生而产生,伴随万物发展而发展,伴随万物变化而变化,就如苍龙,变幻莫测。它控制着天下的运行,却又让我们感觉不到它的价值,这就是博大精深的大道啊,这就是黄帝、尧帝、舜帝共同赞美的大道啊。

大道是什么啊?翻开今天的词典,能代表大道特征的,也只有“规律”蕴含的内涵基本一致。“规律”包括什么啊?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学习规律、治国规律等等一切规律的总和。把客观规律拟人化,看看客观规律是怎么管理万物的?看看客观规律在管理万物过程中蕴含什么德性?我觉得啊,能建立大道(客观规律)的抽象思维模型,就把道家文化读活了。

读书啊,要活学活用,不要读死书,要把握核心的思想精华。为什么啊?因为书籍的精华往往蕴含在语言文字之外的,语言文字仅仅是载道的工具,而不是大道本身。我们坐车是为了到达目的地,到了地方也就忘记车了。我们读书是为了明白事理,明白了道理也就忘记书籍了。忘记不了语言文字本身,不建立大道的抽象思维模型,就如一直在坐车啊,一直没有到达目的地啊。读书,重在感悟,需要细细品味,至道课堂说的有没有道理?

至道课堂
至道课堂,是一个真正让您看懂道家文化内在逻辑的公众号。道家文化书籍这里重点涉及《黄帝阴符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让我们一起走进圣人的内心世界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