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1): 27-38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40911-00632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通信作者:唐军,Email:tj1234753@sina.com;封志纯,Email:zhjfengzc@126.com
封面图:《静谧乡村》 作者:吕佳宜 女,11岁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
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规范的评估与干预对促进早产儿顺利过渡至完全经口喂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方法,制订“早产儿经口喂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5)”,旨在为早产儿经口喂养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促进早产儿安全有效地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
早产是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其发生率约为10%且呈上升趋势 [ 1 , 2 ] 。早产儿因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加之住院期间常需接受机械通气、气道吸引等操作,多存在经口喂养困难 [ 3 , 4 , 5 , 6 ] 。实现经口喂养是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关键,而延迟达到完全经口喂养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还将增加医疗成本 [ 7 ] 。研究表明,经口喂养困难是导致15%的早产儿出院后2周内再次入院的主要原因 [ 8 ] ,新生儿期经口喂养困难还可能与未来发生的喂养问题密切相关,如口腔运动功能障碍、不良进食行为和拒食、挑食等 [ 9 , 10 ] ,从而影响其儿童期的生长发育。国内尚缺乏针对早产儿经口喂养临床实践的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基于现有循证证据和专家意见制订“早产儿经口喂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5)”(简称本共识),旨在指导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合理规划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促进早产儿安全有效地实现完全经口喂养。
一、专家共识的形成
1. 目的:为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临床实践提供依据,促进早产儿安全有效地实现完全经口喂养,使早产儿从中获益,节省医疗资源。
2. 目标人群与使用人群:目标人群为入住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使用人群为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康复科医生。
3. 工作组: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于2022年11月发起,成立专家共识工作组,包括专家共识指导委员会、专家共识制订组、外部评审组、证据组和秘书组。工作组成员由新生儿学、护理学、康复医学及循证医学等领域专家组成。专家共识指导委员会负责提供管理支持,制订计划书,拟定临床关键问题,修订推荐意见,监督制订流程。专家共识制订组负责确定临床关键问题,并制订推荐意见及推荐强度。证据组负责证据的检索、评价和综合,使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方法(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评级。外部评审组负责全文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
4. 注册与制订方法:本共识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 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org)注册(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号:PREPARE-2022CN757),制订方法和步骤主要参考“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的“WHO指南制订手册(第2版)” [ 11 , 12 ] 。
5. 遴选和确定临床问题:在系统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访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医护人员、早产儿监护人等利益相关者,收集其观点和建议,初步确定了19个临床问题,专家共识制订组根据临床问题的重要性进行筛选,最终共纳入7个关键临床问题,并拟定关键临床问题的对象、干预、对照、结局指标(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and outcome,PICO)框架。
6. 证据检索:根据每个关键临床问题制订检索策略与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1)检索平台:①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护理和相关健康文献的累积索引(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CINAHL)、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②指南相关资源包括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 https://www.nice.org.uk/guidance)、国际指南协作网( https://guidelines.ebmportal.com)、WHO( http://www.who.int/publications/guidelines/en)、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 https://rnao.ca/bpg/guidelines)、英格兰校际指南网络( https://www.sign.ac.uk/our-guidelines)、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③系统评价和(或)Meta分析注册相关检索资源如国际注册前瞻性系统评价研究平台;④临床试验相关资源包括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 https://trialsearch.who.int)、美国国立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平台( https://clinicaltrials.gov);⑤补充检索部分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2)文献纳入研究对象为入住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研究主题与早产儿经口喂养相关,文献类型为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临床研究、量表开发及信效度检验研究。(3)排除会议摘要、质量评价结果不合格文献。(4)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4月,限定语种为英文和中文。选择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检索式。英文主题词包括“infant,newborn”“taste”“smell”“swallowing”“deglutition”“sucking behavior”“feeding behavior”等;对应的中文主题词包括“婴儿,新生”“味觉”“嗅觉”“吞咽”“吸吮行为”“摄食行为”等。自由词包括主题词的同、近义词;对于无主题词的概念,则采用自由词进行检索,如“喂养”“经口喂养”等。根据各数据库的特点制订具体检索策略,并在预检索后优化检索策略进行迭代检索。
7. 文献筛选、质量评价与证据提取:由两名证据组成员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若出现不同意见则由专家共识制订组第三人参与,协商确定,文献筛选流程见 图1 。采用指南研究和评估工具第二版(appraisal of guidelines,research and evaluation Ⅱ,AGREE Ⅱ)、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第二版(assessing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systematic reviews 2,AMSTAR 2)、Cochrane随机试验偏倚风险评价工具第二版(version 2 of the Cochrane risk-of-bias tool for randomized trials,ROB 2)、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分别评价纳入的指南、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与类实验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13 , 14 , 15 , 16 ] 。AGREE Ⅱ 6个领域平均分在50%及以下的指南、AMSTAR 2质量评级结果为极低的系统评价、ROB 2评价结果为高偏倚风险的RCT与类实验研究、NOS得分4分以下的病例对照与队列研究被视为质量评价不合格,不纳入本专家共识的制订。评价过程由两名证据组成员独立完成,若存在意见分歧,则共同讨论或咨询专家共识制订组第三人解决。制订证据提取表格,由两名证据组成员分别独立提取文献信息。
8. 证据合成与证据质量分级:针对每个临床问题进行证据合成。系统评价的结果可直接作为本专家共识临床问题的证据。若无系统评价,则根据纳入的原始研究进行Meta分析生成证据;若因原始研究数量少、异质性大、质量低等原因无法进行Meta分析,则完成系统评价的定性分析。以GRADE为指导 [ 17 ] ,采用GRADEpro指南制订工具对纳入的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和分级( 表1 )。基于非直接证据或专家意见(经验)形成的推荐意见,将其证据类型设定为良好实践声明(good practice statement,GPS)。
9. 形成推荐意见:基于证据,综合干预的风险和收益、资源可及性,初步形成推荐意见。采用德尔菲函询法收集专家共识制订组53名成员的意见。推荐意见共识采用德尔菲函询法的共识度进行划分,以共识度≥70%作为达成共识的标准 [ 18 , 19 , 20 ] 。通过德尔菲函询,共收集了92条反馈意见,并对推荐意见及强度达成共识,最终形成10条推荐意见。
10. 外部评审:邀请7名新生儿科专家、2名新生儿护理专家进行专家共识的外部评审。根据反馈意见对专家共识进行修订和定稿。
二、临床问题
问题1:经口喂养的定义是什么?
推荐意见1:经口喂养是指新生儿经口腔自主摄入奶液,包括亲母哺喂、奶瓶喂养、勺喂、杯喂等(GPS)。
推荐意见2:完全经口喂养是指经口完成当日所需奶量,无须管饲,且喂养过程中无不能自行恢复的不良反应,持续48 h以上(GPS)。
“经口喂养”的明确定义尚未统一。新生儿经口喂养常指通过口腔自主摄入奶液,包括亲母哺喂、奶瓶喂养、勺喂、杯喂等各种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管饲喂养或肠外营养。
完全经口喂养又称独立经口喂养,也尚无统一定义。文献中完全经口喂养的定义主要包含以下要点:(1)经口喂养奶量达120或140 ml/(kg·d)、每日完成8次成功经口喂养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2)拔除胃管或不需要管饲 [ 25 , 26 , 27 , 28 , 30 ] ;(3)体重增长 [ 26 , 27 , 28 ] ;(4)喂养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或无不能自行恢复的不良反应 [ 24 ] ;(5)持续时间24或48 h [ 21 , 22 , 23 , 25 , 26 , 27 , 28 , 29 ] 。
问题2: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推荐意见3: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因素包括出生胎龄与出生体重(1D)、严重并发症(1D)、经口喂养开始的时间(2D)、氧疗或呼吸支持持续时间(2D)、神经发育状态(1D)。
多项观察性研究表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与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负相关,出生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越长 [ 26 , 28 , 31 , 32 , 33 , 34 , 35 ] 。
多项观察性研究表明,早产儿并发严重(Ⅲ~Ⅳ级)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败血症或需进行手术的疾病等均会延迟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 [ 26 , 28 , 31 , 32 , 34 , 36 ] 。
两项观察性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的校正胎龄越小,越有可能更早达到完全经口喂养 [ 35 , 37 ] 。此外,两项观察性研究表明,早产儿开始管饲喂养时的校正胎龄越小越有可能更早达到完全经口喂养 [ 33 , 35 ] 。
两项观察性研究结果发现,氧气使用时间越长,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越晚 [ 32 , 38 ] 。3项观察性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儿呼吸支持持续时间延长与其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延迟有关 [ 32 , 33 , 35 ] 。
一项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的早产儿相比,神经行为评估异常的早产儿喂养障碍问题更多、吸吮速率更慢、经口喂养更不稳定 [ 39 ] 。此外,一项纳入了124例心脏手术后新生儿的观察性研究显示,术前神经发育量表评分越高,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越早 [ 40 ] 。
问题3:早产儿经口喂养评估与干预的原则?
推荐意见4:早产儿经口喂养评估与干预的原则是持续、动态地评估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GPS),采用基于线索的经口喂养模式(1C)。
UpToDate证据指出,一旦早产儿启动经口喂养,即需动态、持续地评估喂养表现 [ 41 ] 。一项研究推荐应该至少每3小时评估1次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表现,如果早产儿处于睡眠状态,则应30 min后重新评估 [ 42 ] 。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即使在同一天内,早产儿每次经口喂养的表现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评估每次的经口喂养表现很有必要。临床上,早产儿喂养频次多为每2~3小时1次,经口喂养的评估频率也应与之相对应,为每一次的经口喂养提供参考信息,保证喂养安全。
基于线索的经口喂养也称回应性喂养或婴儿驱动的喂养,是指喂养者通过持续、动态评估早产儿表现的喂养相关行为线索,顺应早产儿的喂养行为反应,选择恰当的经口喂养支持措施 [ 43 ] 。一项纳入582例早产儿的系统评价表明,与传统喂养方式相比,基于线索的经口喂养能够缩短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 MD=-5.53 d,95% CI-6.8~-4.25 d) [ 44 ] 。
问题4:早产儿经口喂养的评估方法?
推荐意见5:使用经口喂养评估工具判断早产儿是否适合经口喂养(GPS)。
推荐意见6:使用新生儿口腔运动功能评估量表(neonatal oral-motor assessment scale,NOMAS)、早产儿经口喂养准备评估量表(preterm infant oral feeding readiness assessment scale,PIOFRAS)或婴儿驱动的喂养评估量表(infant-driven feeding scale,IDFS)评估奶瓶喂养的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GPS)。
推荐意见7:使用NOMAS、IDFS评估亲母哺喂的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GPS)。
多个评估工具已用于评估早产儿经口喂养的行为线索,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舌头运动、下颌运动、吸吮力量、吸吮节律、觉醒水平等。两项量表研究、一项RCT的二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早产儿经口喂养评估工具辅助决策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时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45 , 46 , 47 ] 。
多个评估工具可用于新生儿经口喂养的评估,包括NOMAS、早期喂养技能评估量表(early feeding skills,EFS)、非营养性吮吸评分系统(non-nutritive sucking scoring system,NNS)、PIOFRAS、IDFS、早产儿经口喂养质量评估量表、新生儿喂养结局评估量表、早产儿奶瓶喂养准备量表(preterm infant nipple feeding readiness scale,PINFRS)、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评估量表、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经口喂养准备评估量表、Bristol母乳喂养评估工具(Bristol breastfeeding assessment tool,BBAT)、婴儿母乳喂养评估工具(infant breastfeeding assessment tool,IBFAT)、亲母哺喂状况评估工具(latch,audible swallowing,type of nipple,comfort,hold,LATCH)、母婴评估量表(the mother-baby assessment,MBA)、早产儿母乳喂养行为量表(preterm infant breastfeeding behavior scale,PIBBS)、母婴母乳喂养进展工具(mother-infant breastfeeding progress tool,MIBPT)、婴儿母乳喂养系统评估量表(the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the infant at breast,SAIB)等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各量表的适用人群、是否经过信效度检验、汉化等信息见 表2 。综合考虑评估工具的适用人群、信效度、是否汉化以及临床验证与应用情况,本共识推荐使用NOMAS、PIOFRAS或IDFS评估奶瓶喂养的早产儿,使用NOMAS、IDFS评估亲母哺喂的早产儿。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量表是NOMAS、PIOFRAS和IDFS。NOMAS和PIOFRAS两个量表均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且有汉化版本,多个NICU临床应用证实了其临床适用性 [ 21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故推荐。随着基于线索的经口喂养模式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且效果明确 [ 73 , 74 , 75 ] ,IDFS作为支撑基于线索的经口喂养模式的评估工具亦被广泛应用。国内目前使用的IDFS多为自行翻译的版本,虽未经标准的汉化调适流程,但鉴于原量表广泛应用且信效度可靠,故推荐。此外,一种新型评估工具即吸吮参数检测仪器,通过测量客观的吸吮参数(吸吮强度、吸吮节律)判断新生儿的吸吮能力,为经口喂养提供指导,但该工具暂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暂未推荐。评估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最优量表暂无定论,未来还需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证据。
问题5: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措施有哪些?
推荐意见8: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措施有采用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促进亲母哺喂(1B);采用一种或多种感觉运动干预措施,如非营养性吸吮(1C)、吞咽训练(1B)、口腔运动干预(1B)、嗅觉、味觉刺激(2D)等加速实现完全经口喂养;采用口腔支持增加经口奶液摄入量(2C);采用半抬高侧卧位、侧卧位或摇篮抱的喂养体位维持进食期间的生理稳定(2D)。
KMC是指新生儿持续与母亲胸部皮肤接触,并尽可能进行亲母哺喂的护理方法 [ 76 ] 。一项纳入1 900例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Meta分析证据表明,KMC可以促使早产儿更早开始亲母哺喂( MD=-2.60 d,95% CI-3.96~-1.23 d) [ 77 ] 。另一项纳入1 453例低出生体重儿的系统评价进一步证实,与非KMC组相比,KMC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在出院时或校正胎龄40~41周时的纯母乳喂养率更高( RR=1.16,95% CI 1.07~1.25) [ 78 ] 。
感觉运动干预包括多种干预方法 [ 79 ] ,如非营养性吸吮、吞咽训练、口腔运动干预、嗅觉味觉刺激等,还包括多种刺激联合使用。
非营养性吮吸是指新生儿在没有摄入任何实质性营养物质的情况下进行的吮吸行为。安抚奶嘴、戴手套的手指和空乳房均可用于非营养性吸吮 [ 80 ] 。一项纳入746例早产儿的系统评价证据表明,与不使用非营养性吸吮相比,使用非营养性吸吮能够缩短早产儿从管饲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 MD=-5.51 d,95% CI-8.2~-2.82 d),缩短从开始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 MD=-2.15 d,95% CI-3.12~-1.17 d),并缩短住院时间( MD=-4.59 d,95% CI-8.07~-1.11 d) [ 81 ] 。
吞咽训练是指每次将0.05~0.20 ml的奶液(人乳或配方)通过注射器直接滴注在新生儿舌头的中后部,大约在软硬腭交界处,触发吞咽动作,训练新生儿吞咽奶液 [ 82 ] 。纳入3项RCT研究共390例早产儿的Meta分析证据表明,与不使用吞咽训练相比,吞咽训练组早产儿从开始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更短( MD=-5.65 d,95% CI-6.39~-4.90 d),达完全经口喂养时的时间更早( MD=-4.52 d,95% CI-7.13~-1.90 d),住院时间更短( MD=-2.06 d,95% CI-3.68~-0.43 d) [ 22 , 24 , 82 ] 。此外,一项纳入186例早产儿的RCT结果表明,吞咽训练联合口腔感觉运动刺激能够加速早产儿实现完全经口喂养 [ 24 ] 。
口腔运动干预也被称为口腔刺激方案,常用的口腔运动干预包括12 min的口内口外刺激与3 min的非营养性吸吮。操作方法为用手指依次按摩新生儿的脸颊、上下嘴唇、上下牙龈、脸颊口腔内侧、舌外侧缘、中间舌尖,引发一次吸吮,最后将安抚奶嘴放入新生儿口中 [ 83 ] 。一项纳入1 831例早产儿的系统评价表明,口腔运动干预组的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比常规护理组和非口腔干预组均短( MD=-4.07、-7.17 d,95% CI-4.81~-3.32、-8.04~-6.29 d),住院时间比常规护理组和非口腔干预组均短( MD=-4.33、-6.15 d,95% CI-5.97~-2.68、-8.63~-3.66 d) [ 84 ] 。多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腔运动干预可缩短早产儿从开始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3项Meta分析纳入2 004例早产儿, MD=-4.61、-4.03、-2.54 d,95% CI-5.69~-3.53, -5.22~-2.84, -3.13~-1.95 d) [ 85 , 86 , 87 ] ,缩短达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2项Meta分析纳入808例早产儿,标准化平均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 SMD)=-2.24,95% CI-2.65~-1.83; MD=-4.64 d,95% CI-4.97~-4.29 d] [ 87 , 88 ] ,缩短住院时间(4项Meta分析纳入2 511例早产儿, MD=-3.24 d,95% CI-4.60~-1.87 d; SMD=-0.57,95% CI-0.93~-0.22; MD=-3.64 d,95% CI-5.57~-1.71 d; MD=-2.81 d,95% CI-3.51~-2.10 d) [ 85 , 86 , 87 , 88 ] ,提高喂养效率(2项Meta分析纳入1 703例早产儿, MD=0.36、0.81 ml/min,95% CI 0.15~0.57、0.36~1.27 ml/min) [ 85 , 86 ] ,增加奶量摄入(1项Meta分析855例早产儿, MD=0.14,95% CI 0.06~0.21) [ 89 ] 。国内指南也推荐采用口腔运动干预以促进早产儿喂养进程的发展 [ 90 ] 。
味觉刺激通常是将奶液涂抹于新生儿舌面或直接滴入口腔,以提供味觉感官体验。嗅觉刺激则通过改变环境气味,使新生儿接触各种气味,从而获得嗅觉感官体验。一项纳入786例早产儿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不使用奶液行嗅觉味觉刺激相比,使用奶液行嗅觉味觉刺激能够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时间( MD=-4.40 d,95% CI-5.65~-3.15 d) [ 91 ] 。本共识对此项Meta分析进行更新,共纳入11项RCT共1 009例早产儿,结果显示嗅觉味觉刺激能够缩短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 MD=-2.52 d,95% CI-3.88~-1.16 d) [ 27 , 29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此外,一项纳入763例早产儿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使用人乳行味觉刺激相比,使用人乳进行味觉刺激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 SMD=-0.48,95% CI-0.69~-0.27)及肠外营养持续时间( MD=-1.01 d,95% CI-1.70~-0.32 d) [ 101 ] 。
口腔支持是指在经口奶瓶喂养时,给予新生儿的面颊适当的向前、向内的口腔支持,促使新生儿口唇封闭,下颌稳定,以促进舌运动的协调,从而保证吸吮的有效性( 图2 ) [ 102 ] 。对3项类实验研究共168例早产儿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喂养方法相比,口腔支持能够增加早产儿5 min经口奶液摄入量( MD=1.21 ml,95% CI 0.57~1.85 ml),且对经口喂养期间的氧饱和度、心率无显著影响,即在增加经口奶液摄入量的同时不增加心肺负担,对每分钟吸吮次数无显著影响 [ 103 , 104 , 105 ] 。
早产儿经口喂养时的半抬高侧卧位早产儿经口喂养时的侧卧位早产儿经口喂养时的摇篮抱
半抬高侧卧位是指将早产儿侧卧、头胸部抬高45°~60°( 图3 ) [ 106 ] 。此姿势可使奶瓶处于较低角度,减缓奶液流速,有助于早产儿更好地控制吸吮节奏。侧卧位是指早产儿侧卧,头胸部抬高30°~45°,角度略低于半抬高侧卧位( 图4 ) [ 107 ] 。摇篮抱是指早产儿在喂养者的臂弯中处于半斜卧位的位置,婴儿的头部支撑在喂养者的臂弯中( 图5 ) [ 108 ] 。两项类实验研究发现,与半抬高仰卧位相比,采用半抬高侧卧位更能维持早产儿喂养期间的生理稳定(心率、血氧饱和度稳定) [ 106 , 109 ] 。此外,还有两项交叉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侧卧位喂养可有效减少早产儿在喂养过程中误吸的发生次数,侧卧位喂养的早产儿每次喂养时经口进奶量占当次总奶量的比例更高 [ 107 , 110 ] 。摇篮抱的姿势也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喂养姿势。一项交叉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侧卧位和摇篮抱的体位对早产儿的生理稳定性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体位均适用于早产儿从管饲过渡到经口喂养 [ 108 ] 。 图2 , 3 , 4 , 5 仅为奶瓶喂养示意图。
问题6:无创通气下能否进行经口喂养?
推荐意见9:可以为无创辅助通气的早产儿尝试经口喂养(2D)。
在无创辅助通气时进行经口喂养被认为是有一定风险的喂养方案。但早期开始经口喂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的发展,从而促使早产儿尽早实现完全经口喂养 [ 35 ] 。3项观察性研究、4项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无创辅助通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6~8 cmH 2O(1 cmH 2O=0.098 kPa),经鼻高流量氧疗2~8 L/min]下进行经口喂养是安全的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并可能加速经口喂养进程 [ 112 , 116 ] 。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和营养学会的一项专家共识提出,给予无创辅助通气的早产儿经口喂养相对安全 [ 118 ] 。但有研究指出,在无创辅助通气下经口喂养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呼吸暂停、氧饱和度下降等 [ 112 ] 。美国“先天性膈疝婴儿从出生到出院的营养临床共识指南”推荐新生儿患者在呼吸支持气体流量≤2 L/min且无经口喂养禁忌证时,可开始尝试经口喂养 [ 119 ] 。部分机构的早产儿在接受更高的无创呼吸支持参数时已开始经口喂养 [ 115 , 120 , 121 ] 。
问题7:针对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出院前应做哪些准备?
推荐意见10:达到完全经口喂养再出院(GPS);出院前早产儿父母或照护者需掌握必要的喂养知识与技能(GPS);通过家庭参与式照护(family integrated care,FICare)、KMC等途径培训家长经口喂养的知识和技能(GPS)。
美国儿科学会出院指南推荐新生儿出院前应确保其具备接受完全亲母哺喂或奶瓶喂养的能力 [ 122 , 123 ] 。另有1项系统评价及4项观察性研究表明,早产儿早期带喂养管出院,进行家庭肠内营养是安全可靠的,能够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增加NICU床位利用率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但该系统评价仅纳入1项来自瑞典的类实验研究,且样本量较小仅88例 [ 129 ] 。此外,支持家庭肠内营养的观察性研究均为美国的研究证据,暂无在发展中国家应用的证据。2项专家共识指出早产儿出院时通常已实现完全经口喂养,仅极少数并发症较严重者可带喂养管出院 [ 130 , 131 ] 。因此,首先推荐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后再出院。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尚未达到完全经口喂养即需出院的新生儿,需要医疗保健团队与家属共同制订家庭照护与监测计划,并取得相应的设备与人员的支持,确保具备家庭管饲喂养的条件后再出院 [ 122 , 123 , 132 ] 。UpToDate证据和美国儿科学会出院指南均指出,在高危新生儿住院期间,应制订监护人个体化教育计划,确保父母或照护者具备必要的喂养知识与技能 [ 122 , 132 ] 。共识推荐家长培训的主要方式包括FICare培训、家长课堂、个体化培训指导、微课堂、出院宣教手册、同伴支持等,推荐多种方式联合宣传培训 [ 130 , 131 ] 。FICare要求父母在患儿住院期间进入病房,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并参与患儿住院期间的照护,其中包括喂养技能的学习 [ 133 ] 。指南和共识还推荐在出院前实施KMC,指导家长学习早产儿照护相关知识技能,促使其适应父母角色 [ 76 , 130 , 134 , 135 ] 。
本共识共有10条推荐意见。由于高质量临床试验数据有限,故GPS推荐意见占比较大。在证据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必要物资缺乏、医务人员接受程度低、人力不足等挑战,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专家共识的实施。部分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措施(如间歇喂养、使用低流速奶嘴等)因缺乏证据支持,故暂未作出推荐。随着未来高质量临床证据的积累,将适时更新本共识。
(李霞 万兴丽 胡艳玲 苏小娟 唐军 封志纯 母得志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