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与实践】儿童神经白塞综合征5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学术
健康
2025-02-07 18:03
北京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1): 80-83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40810-00568作者:王莲 闫淯淳 王艺霖 马立燕 唐永霞 赖建铭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通信作者:赖建铭,Email:laijm99@sina.com
封面图:《不要气候灾难》 作者:李梓凡 女,8岁,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趵突泉校区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神经白塞综合征(NB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4月至2024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科确诊的5例NBS患儿的临床、脑磁共振成像、实验室及随访资料,评估患儿NBS的治疗效果。
结果5例NBS患儿中男2例、女3例,就诊年龄8~17岁,发病到诊断时间为2 d至4年。2例患儿治疗期间出现头晕、头痛、抽搐,1例患儿出现意识障碍,1例患白塞综合征4年后逐渐出现失语、肢体活动障碍、吞咽困难、肌力下降,1例无临床症状。4例患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增高,1例患儿脑脊液白细胞、免疫球蛋白G增高。4例患儿脑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多部位病变,为双侧额叶、枕叶、顶叶、侧脑室旁以及胼胝体病变;1例脑磁共振成像示多发脱髓鞘病,颈胸椎磁共振成像示颈髓及胸髓纤细。5例患儿均使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随访6个月至4年,4例治疗效果良好,1例最终放弃治疗。
结论NB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脑磁共振成像提示病变累及部位和病变形态无特异性。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NBS预后良好。
白塞综合征(Behçet′s syndrome,B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系统性血管炎,特征为反复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和眼部病变。BS可累及神经系统称之为神经白塞综合征(neuro-Behçet′s syndrome,NBS) [ 1 , 2 ] 。NBS是BS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 3 ] 。国内儿童NBS的相关大样本病例分析少见。本研究总结分析了5例儿童NB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及实验室资料,旨在提高儿科医师对NBS临床症状的认识,减少误诊。
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4年1月到2024年4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科确诊的5例BS引起的神经病变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小于18岁;(2)同时符合国际风湿病学会联盟BS及NBS国际共识中NBS的诊断标准 [ 4 , 5 ] 。排除标准为除外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风湿性疾病脑损伤情况。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KYLL-2024-1332),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1. 资料收集:回顾性分析电子病历系统,收集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治疗及临床预后等基本信息。2. 随访资料收集:回顾性门诊复诊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分别为治疗后2周、1个月、6个月、1年,病程超过1年的患儿每年随访1次,末次随访时间为2024年4月。随访时辅助检查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神经系统查体、磁共振成像等。3. BS诊断标准 [ 4 ] :(1)反复口腔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2)反复生殖器溃疡;(3)眼部病变:前和(或)后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4)皮肤病变:结节红斑样病变,脓性丘疹,痤疮样皮疹,假性毛囊炎;(5)针刺试验阳性。符合诊断标准中(1)的同时,符合其余4项中2项可诊断为BS。4. NBS诊断标准 [ 5 ] :根据临床神经系统查体和影像学诊断。47例BS患儿中男22例、女25例,其中NBS患儿5例,男 2例、女3例。5例NBS患儿就诊年龄分别为8~17岁,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为2 d至4年,见 表1 。![]()
由 表1 ,可见5例患儿均表现口腔溃疡、皮疹、针刺反应阳性,2例便血,1例有贫血貌。2例患儿治疗期间出现头痛、头晕、抽搐,1例患BS 4年之后逐渐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出现障碍同时出现眼震、舌颤,双手不自觉颤抖症状,左手麻木、双下肢无力、肢体活动障碍、肌力下降、二便失禁。1例出现意识障碍,1例没有神经系统症状。2例血压升高,2例(例1、5)颈抵抗阳性,1例(例3)双侧Babinski征、双侧Chaddock征阳性,其余4例阴性。5例均表现为多部位病变。病变累及部位无特异性,2例(例1、5)NBS患儿脑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多部位病变,病变累及部位无特异性,可见双侧额叶、枕叶、顶叶、侧脑室旁以及胼胝体病变。病变形态无特异,多为点、片状,呈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1例提示胼胝体压部异常信号,考虑新鲜缺血灶。1例脑软化灶,脑梗死。1例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右侧侧脑室旁( 图1A、B )、胼胝体膝部、左侧岛叶病灶呈异常弥散高信号,考虑脱髓鞘病变伴桥脑、延髓、脊髓萎缩;颈胸椎磁共振成像提示颈髓及胸髓纤细( 图1C、D、E )。![]()
图1 儿童神经白塞综合征(例3,17岁)磁共振成像 头颅轴位可见右侧脑室体部旁白质斑片状异常信号(红圈),T1加权像呈低信号(A),T2加权像呈高信号(B);颈胸髓磁共振成像示矢状位T1加权像(C)、矢状位T2加权像(D),轴位T2加权像(E),3个位置脊髓信号未见明显异常改变、脊髓纤细(蓝框)、体积减少,呈萎缩改变,脊膜下间隙明显增宽由 表1 可见,5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增高(10.2~26.3)×10 9/L,1例(例1)血红蛋白下降,5例患儿血小板数值均在正常范围。4例患儿ESR(35~117 mm/1 h)增高,C反应蛋白(12.8~171.0 mg/L)增高,1例(例3)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G增高,脑脊液中蛋白、葡萄糖、氯在正常范围。5例患儿抗核抗体阴性、抗双链-DNA、补体、血培养、EB病毒、巨细胞病毒、抗链球菌溶血素O、结核菌素试验、T细胞亚群数值、免疫球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至末次随访年龄10~21岁,无失访患儿。5例NBS给予甲泼尼龙20 mg/kg冲击治疗,之后给予甲泼尼龙2 kg/mg续贯并逐渐减量。4例(例1、2、3、5)NBS联合环磷酰胺1 g/m 2,每个月1次,共6次。3例(例1、3、5)NBS联合甲氨蝶呤治疗。3例(例1、2、3)NBS联合沙利度胺治疗。1例(例5)NBS联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治疗后,5例NBS复查CRP、ESR正常。1例(例3)慢性进展型实质性神经白塞综合征(parenchymal NBS,p-NBS)症状无好转,最终放弃治疗。其余4例NBS,2例(例1、5)口服甲泼尼龙片4 mg/d维持。1例(例2)停用激素,继续沙利度胺治疗。1例(例4)停用所有药物。4例(例1、2、4、5)NBS均正常上学,智力正常。BS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疡、血管病变、关节痛和(或)关节炎及皮疹等 [ 2 , 6 ] 。神经系统也是重要受累器官之一 [ 1 , 2 ] 。BS好发于30~40岁患者,其中NBS的发生率为5%~15% [ 7 ] ,儿童罕见 [ 8 ] 。国内缺乏儿童NBS的相关大样本病例分析。根据BS神经系统受累分为两类,即原发性或直接由BS引起(就是通常所指的NBS)和继发性或间接由BS引起。原发性又分为脑实质性损失和非实质性损伤(血管性) [ 5 ] 。本组5例均为原发性BS脑实质性损伤,根据临床和神经影像学检查,又将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NBS分为3型,p-NBS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实质病变,p-NBS中脊髓病变较为罕见,预后也更差 [ 9 ] 。p-NBS根据临床病程又进一步细分为急性(例1、2、4、5)和慢性进展型p-NBS(例3)。急性p-NBS多急性起病,短时间内出现各种神经系统受累表现。而慢性进展型p-NBS则起病隐匿,逐渐出现神经系统表现,病情进行性加重,临床漏诊、误诊率高,预后不佳。头痛是成人NBS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头晕、精神错乱、人格改变、颅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构音困难、共济失调和偏瘫等 [ 10 ] 。本组患儿中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例1、例5表现为头痛、头晕、抽搐。例3表现为走路不稳、构音困难、肢体无力、长期卧床。例4出现意识障碍。例2无神经系统症状,仅脑磁共振成像发现小的梗死灶。NBS脑脊液检查多无明显特异性,急性期细胞数可有升高,大部分患者的总蛋白轻度升高,例3脑脊液中的寡克隆蛋白阳性与文献报道一致 [ 11 ] 。脑磁共振成像是诊断NBS的金标准,p-NBS急性期可在磁共振成像上观察到脑实质内异常病灶,T1加权像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则为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水肿。脑实质病变形状多样。在成人中,较为典型的征象为瀑布征 [ 2 ] ,指病变沿丘脑、中脑、脑干分布。但儿童尚无相关报道,可能与样本量少,病变累及范围不同有关。4例p-NBS均表现为多部位病变。病变累及部位无特异性,可见双侧额叶、枕叶、顶叶、侧脑室旁以及胼胝体病变。病变形态无特异,多为点、片状,呈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 [ 12 ] 。局部病灶弥散加权像可见弥散高信号,提示病变处于急性期,由于缺氧导致细胞毒性水肿。与成人相比,本组患儿的病变受累范围相对小。对于脑实质受累的BS,推荐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 [ 13 ] 。本组2例(例1、2)患儿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同时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对于重症神经功能障碍及伴多系统严重受累的NBS,英夫利昔单抗临床治疗有效 [ 14 ] ,2018年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指南也指出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应作为重症或难治性p-NBS患者的一线药物 [ 14 ] 。1例(例5)应用激素冲击和免疫抑制剂的同时加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临床效果显著。NBS罕见,临床表现不特异。颅内病变部位和形态不特异。大多数NBS患儿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敏感,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