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研究】极早产儿合并早产后呼吸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学术   健康   2025-01-23 18:04   北京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1): 50-54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41010-00705

作者:尤优 吕静雯 周琳 王丽平 张菊风 王利 张拥军 夏红萍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科

通信作者:夏红萍Email:xiahongping@xinhuamed.com.cn

封面图:《山洪倾泻》 作者:龚书瑶  女,9岁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附属小学

摘要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合并早产后呼吸疾病(PPRD)的危险因素。

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生后1周内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369例极早产儿,分析极早产儿校正年龄1岁内的呼吸系统疾病情况,并收集极早产儿和母亲的临床特征、早产儿并发症及相关治疗情况。根据是否合并PPRD将极早产儿分为PPRD组和无PPRD组。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 χ 2检验或连续校正 χ 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PRD的危险因素。

结果369例极早产儿中男217例(58.8%),出生胎龄为30(28,31)周,出生体重为1 320(1 085,1 590)g,116例(31.4%)合并PPRD,253例(68.6%)未合并PPRD。PPRD组极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均低于无PPRD组(均 P<0.001)。与无PPRD组相比,PPRD组男性更多,第1、5分钟Apgar评分均更低,剖宫产出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极早产儿均更多,有创机械通气天数和总氧疗天数均更长,出院时年龄的体重Z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胎龄( OR=0.85,95% CI 0.73~0.99, P=0.037)、剖宫产出生( OR=2.23,95% CI 1.21~4.10, P=0.010)、有创机械通气天数≥7 d( OR=2.51,95% CI 1.43~4.39, P=0.001)和出院时年龄的体重Z评分( OR=0.82,95% CI 0.67~0.99, P=0.040)均是PPR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出生胎龄小、剖宫产出生、有创机械通气天数≥7 d及出院时年龄的体重Z评分低的极早产儿,出院后应密切观察是否合并PPRD,并给予规范的呼吸管理。

早产儿因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出院后常面临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气道高反应、体格及神经发育迟缓等多方面问题 [ 1 , 2 , 3 ] 。一项大规模回顾性研究表明,出生胎龄为30~31、28~29和<28周的早产儿在1岁内再入院率分别为50.5%、58.8%和68.7%,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 4 ] 。研究报道,早产儿在学龄前期和儿童期出现喘息的风险增加,肺功能明显降低 [ 5 , 6 ] 。早产后呼吸疾病(post-prematurity respiratory disease,PPRD)指出院后的早产儿校正年龄1岁内持续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症状、呼吸疾病用药、家庭呼吸支持和因呼吸疾病再入院 [ 7 ] 。2021年,美国胸科学会制订了“合并PPRD的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的门诊呼吸管理临床指南”,为PPRD极早产儿进行规范的门诊管理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 8 ] 。本研究前瞻性随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的极早产儿,探讨其发生PPRD的危险因素,旨在早期识别高危患儿,出院后进行规范化的呼吸管理。

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前瞻性队列研究,将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NICU收治的369例极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生后1周内入院且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先天畸形或遗传代谢病;(2)住院期间死亡或放弃治疗。本研究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XHEC-C-2017-015),极早产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极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病例资料。(1)围生期特征包括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是否小于胎龄、性别、Apgar评分、是否为多胎、出生方式、母亲妊娠期相关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绒毛膜羊膜炎等);(2)早产儿并发症包括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hsPDA)、晚发型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Ⅲ级及以上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等;(3)相关治疗资料包括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有创机械通气天数、总氧疗天数、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率和出院时年龄的体重Z评分等。


2.出院后随访:极早产儿出院后定期在高危儿门诊随访,校正年龄3月龄、6月龄、9月龄和1岁时收集PPRD发生情况,如未完成门诊随访则通过电话进行随访。失访定义为极早产儿未完成定期门诊随访并且无法通过电话完成随访。


3.诊断标准:(1)PPRD参考Keller等 [ 7 ] 的研究,指出院后的早产儿校正年龄1岁内持续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早产儿在校正年龄3月龄、6月龄、9月龄和1岁时分别评估有无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症状(每周至少1次非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咳嗽或喘息),呼吸疾病用药(支气管扩张剂、利尿剂、咖啡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扩肺血管药物),家庭呼吸支持(气管切开术、氧疗、机械通气),因呼吸疾病再入院。至少2次评估存在至少1项,即诊断为PPRD。非上呼吸道感染指无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史,无发热、鼻塞、流涕等伴随症状。(2)BPD根据2018年美国国立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NICHD)的诊断及分级标准 [ 9 ] ,出生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在校正胎龄36周时评估,需连续吸氧或呼吸支持维持脉搏氧饱和度0.90~0.95超过3 d且影像学证实有肺实质性疾病。(3)hsPDA为动脉导管内径>1.5 mm,左房内径/主动脉根部超过1.4,超声心动图合并左向右分流,伴有心脏杂音、心动过速、呼吸增快、脉压增大、低血压、水冲脉、心脏扩大等临床症状 [ 10 ] 。(4)NEC根据改良的Bell分期标准分期 [ 11 ] 。Ⅱ期NEC临床表现包括呕吐、血便、腹胀、腹部触痛、肠鸣音消失,影像学可见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或腹水;Ⅲ期在Ⅱ期的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可伴有弥漫性腹膜炎、代谢性酸中毒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IVH根据头颅B超筛查并采用Papile分类 [ 12 ] 。Ⅰ级为脑室管膜下发生基质出血;Ⅱ级为脑室内出血,无脑室扩大;Ⅲ级为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Ⅳ级为脑室扩大伴脑旁白质损伤或脑室周围终末静脉出血性梗死。(6)小于胎龄为早产儿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同性别胎儿正常生长曲线的第10百分位。(7)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率=[1 000×ln(出院体重/出生体重)]/(出院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单位为g/(kg·d) [ 13 ] 


4.分组:根据极早产儿是否合并PPRD,分为PPRD组和无PPRD组。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个变量的数据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描述为 M( Q 1, Q 3),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描述为例(%),组间比较采用 χ 2检验或连续校正 χ 2检验。将单因素 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PPR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影响,排除与其他变量具有强相关性的变量,包括出生体重(和出生胎龄有强相关性)、总氧疗天数(和有创机械通气天数有强相关性)、第5分钟Apgar评分(和第1分钟Apgar评分有强相关性)、BPD(和出生胎龄、吸氧天数、有创机械通气天数有强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PRD的独立危险因素。双侧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入院极早产儿共469例,排除放弃治疗26例、死亡40例,403例好转出院,其中,34例出院后失访,最终将完成校正年龄1岁内随访的369例纳入分析。369例极早产儿中男217例(58.8%)、女152例(41.2%),出生胎龄为30(28,31)周,出生体重为1 320(1 085,1 590)g,出生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70例(19.0%),出生体重<1 0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61例(16.5%),并发BPD 157例(42.5%)。

二、PPRD组和无PPRD组极早产儿临床特征比较

369例极早产儿中,PPRD组116例(31.4%),无PPRD组253例(68.6%)。70例超早产儿中40例(57.1%)合并PPRD,299例早期早产儿中76例(25.4%)合并PPRD,超早产儿PPRD的发生率高于早期早产儿( χ 2=26.49, P<0.001)。BPD、重度BPD和非BPD极早产儿PPRD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6%(70/157)、75.8%(25/33)和21.7%(46/212), χ 2=40.76, P<0.001]。

PPRD组极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均低于无PPRD组[29.3(27.3,31.0)比30.1(28.9,31.3)周,1 155(943,1 434)比1 380(1 175,1 645)g, Z=4.00、5.08,均 P<0.001],第1、5分钟Apgar评分均更低[7.0(6.0,9.0)比8.0(7.0,9.0)分,9.0(8.0,10.0)比9.0(8.0,10.0)分, Z=3.66、1.98, P=0.001、0.048]。与无PPRD组相比,PPRD组极早产儿男性和剖宫产出生比例均更高(均 P<0.05, 表1 )。


并发症方面,PPRD组极早产儿BPD的发生率高于无PPRD组( P<0.001, 表2 )。治疗方面,与无PPRD组极早产儿比较,PPRD组极早产儿应用PS治疗的比例更高,有创机械通气天数及总氧疗天数均更长,出院时年龄的体重Z评分更低(均 P<0.01, 表2 )。


三、极早产儿PPRD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将出生胎龄、男性、第1分钟Apgar评分、剖宫产出生、PS治疗、有创机械通气天数≥7 d、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率和出院时年龄的体重Z评分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出生胎龄( OR=0.85,95% CI 0.73~0.99, P=0.037)、剖宫产出生( OR=2.23,95% CI 1.21~4.10, P=0.010)、有创机械通气天数≥7 d( OR=2.51,95% CI 1.43~4.39, P=0.001)和出院时年龄的体重Z评分( OR=0.82,95% CI 0.67~0.99, P=0.040)均是极早产儿PPRD的独立危险因素。

讨论


尽管近年来围生期诊疗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早产儿存活率有所提高,但BPD仍然是早产儿的重要并发症。部分极早产儿出院后甚至儿童期还会因肺功能障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感染和反应性气道疾病等需频繁再住院治疗,影响其远期结局。如何早期识别合并不良呼吸结局的高危儿,并及时给予干预,近年来逐渐引起了新生儿科医师的关注。

2015年,Gage等 [ 14 ] 建立了BPD患儿出院后呼吸系统结局的评分系统,以评估早产儿出院后1年内呼吸系统结局的严重程度,发现男性、生后应用类固醇激素、机械通气时间>30 d、3或4期早产儿视网膜病、第5分钟Apgar评分为4~7分以及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均与重度不良呼吸结局相关。2017年,Keller等 [ 7 ] 首先提出PPRD及其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并建立了出生胎龄<29周早产儿合并PPRD的围生期预测模型,包括男性、宫内生长受限、母亲吸烟、种族非白种人、出生时插管等指标。Dylag等 [ 15 ] 发现,早产儿生后28 d内吸入氧气的浓度和流量可以较好地预测极早产儿BPD及PPRD的发生。

本研究发现出生胎龄小、剖宫产出生、有创机械通气天数≥7 d和出院时年龄的体重Z评分低均是极早产儿合并PPRD的独立危险因素。NICHD新生儿协作网的数据显示,近20年,极早产儿剖宫产出生率从44%上升至64% [ 16 ] 。自然出生时早产儿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产道挤压导致的肺液排出促进肺成熟,而剖宫产出生则缺乏这一生理过程 [ 17 , 18 ] 。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剖宫产出生的BPD早产儿发生肺动脉高压的风险增加 [ 19 ] 。另有一项荟萃分析报道,与自然出生相比,剖宫产出生的足月儿在儿童期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 [ 20 ] 。另外,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绒毛膜羊膜炎等多种不良的产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胎儿宫内不稳定需立即剖宫产,不良的产前因素可能影响极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育。

研究指出,积极进行营养干预可以促进极早产儿肺泡形成和肺发育,从而改善呼吸结局 [ 21 ] 。本研究发现较低的出院时年龄的体重Z评分和PPRD的发生相关,可能由于早期营养摄入不足导致体格发育不良,从而影响肺的发育和功能。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导致选择偏倚,影响结论的适用性;另外,对于极早产儿短期呼吸结局的评估依赖于极早产儿的症状及治疗情况,有待今后进行肺功能检查以增加客观数据精准评估。

综上所述,极早产儿容易合并PPRD。对于出生胎龄小、剖宫产出生、有创机械通气天数≥7 d及出院时年龄的体重Z评分低的早产儿,出院后应密切观察是否合并PPRD,并给予规范的呼吸管理。
 参考文献(略)


中华儿科杂志
关注中华儿科杂志,随时获取本杂志的相关资讯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