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疾病研究】以川崎病样症状起病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临床分析

学术   健康   2024-12-17 18:05   北京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24, 62(12): 1158-1163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40728-00524
作者:王迪 罗冲 唐雪梅 周娟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通信作者:周娟Email:zhoujuan1112@aliyun.com

封面图:《山洪倾泻》 作者:龚书瑶  女,9岁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附属小学

摘要

目的分析以川崎病样症状起病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患儿的临床特点。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4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24例以川崎病样症状起病的sJIA患儿为川崎病合并sJIA组,选取同科室同期96例川崎病患儿为川崎病组,83例sJIA患儿为sJIA组,收集3组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川崎病合并sJIA组、川崎病组、sJIA组之间起病年龄、热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2.5,7.3)比3.4(1.9,4.8)比8.8(5.1,11.7)岁,24.5(18.0,37.3)比23.0(18.0,31.0)比7.0(6.0,8.0)d, Z=67.09、138.24,均 P<0.05];川崎病合并sJIA组24例患儿中,20例(83%)存在关节症状,9例(38%)结膜充血;川崎病合并sJIA组、川崎病组、sJIA组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14/24)比44%(42/96)比6%(5/83), χ 2=40.50, P<0.05];川崎病合并sJIA组sJIA组及川崎病组发生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风险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4/24)比10%(8/83)比0, P<0.05]。川崎病合并sJIA组24例患儿中,接受2个疗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仍无应答11例(46%),应用糖皮质激素21例(88%)。川崎病合并sJIA组大剂量激素使用率高于sJIA组[29%(7/24)比5%(4/83), χ 2=12.95, P<0.05]。川崎病合并sJIA组中,使用生物制剂17例(71%),1例使用阿达木单抗,16例接受托珠单抗治疗(托珠单抗过敏4例);11例(46%)托珠单抗治疗者规律随访1个月,10例有效。

结论以川崎病样临床症状起病的sJIA患儿,有川崎病与sJIA的临床特征,对起病年龄小、热程偏长,伴有关节症状,IVIG耐药的川崎病患儿需及时警惕sJIA可能,及时予以激素及生物制剂治疗。

川崎病和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是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自身炎症性疾病,均以发热为临床突出表现 [ 1 ] ,但治疗和预后有很大差别,在疾病初期,不完全川崎病与sJIA鉴别困难 [ 2 , 3 ] 。以川崎病样症状起病的sJIA发病率低,国内外仅少数研究报道 [ 4 , 5 ] ,特征认识不充分。临床早期识别、及时有效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比较分析以川崎病样症状起病的sJIA与川崎病、sJIA患儿的临床特征,为疾病早期诊断和鉴别提供参考。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4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24例初诊川崎病并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后被确诊为sJIA(即以川崎病样症状起病的sJIA)为川崎病合并sJIA组。纳入标准:同时符合川崎病及sJIA标准诊断 [ 6 , 7 ] 。选取同科室同期96例川崎病患儿为川崎病组,83例sJIA为sJIA组。所有组排除标准:(1)非初次起病;(2)已接受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治疗;(3)除外感染性疾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本研究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4年伦审(研)第385号],豁免患儿知情同意。


二、方法


1. 资料收集: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儿基础资料(年龄、热程),临床表现(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舌改变、淋巴结肿大、肢端改变、关节症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β、γ-干扰素),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3 +CD8 +绝对计数、CD3 +CD4 +绝对计数),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19 +计数),自然杀伤细胞表面分子(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治疗方案及并发症[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injury,CAL)及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


2. 诊断标准:川崎病诊断标准参照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川崎病诊断指南 [ 6 ] ,sJIA诊断参照2001年国际抗风湿病联盟或2019年国际儿童风湿病试验组织诊断标准 [ 7 ] 


三、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最小显著差异法- t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 1 ,Q 3)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²检验。以双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资料

川崎病合并sJIA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川崎病组96例,男54例、女42例;sJIA组83例,男44例、女39例;3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川崎病合并sJIA组与川崎病组起病年龄、热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 表1


二、临床表现

24例川崎病合并sJIA均出现皮疹,存在关节症状20例(83%),出现口舌改变12例(50%),肢端改变10例(42%),结膜充血9例(38%);完全川崎病10例(42%),不完全川崎病14例(58%)。入院15(8,21)d修正诊断为sJIA,至修正时发热持续时间20(14,30)d;19例(79%)起病有关节症状,1例(4%)病初无关节症状,修正为sJIA时出现,4例(17%)始终无关节症状。14例(58%)在修正时存在冠状动脉受累。

三、实验室检查

由 表2 可见,川崎病合并sJIA组白细胞计数、贫血程度、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分别高于川崎病组和sJIA组(均 P<0.001)。3组患儿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及CD3 +CD4 +T细胞计数、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川崎病合并sJIA组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高于sJIA组(均 P<0.05);川崎病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及CD19 +B细胞计数、CD3 +CD8 +T细胞计数均高于sJIA组(均 P<0.05)。


四、并发症

sJIA组CAL比例均低于川崎病合并sJIA组与川崎病组(均 P<0.05),川崎病合并sJIA组与川崎病组发生CAL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 表1 。川崎病组发生MAS比例均低于川崎病合并sJIA组与sJIA组(均 P<0.05),川崎病合并sJIA组与sJIA组发生MAS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 表1 。

五、药物治疗与应答

24例川崎病合并sJIA患儿组均接受IVIG治疗,11例(46%)接受2个疗程(4 g/kg)剂量后仍无效。21例(88%)川崎病合并sJIA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S),而sJIA有78例(94%);川崎病合并sJIA组接受≥10 mg/kg GS剂量高于sJIA组[29%(7/24)比5%(4/83), χ 2=12.95, P=0.024],而sJIA组接受2~5 mg/kg GS剂量43例(52%)。川崎病合并sJIA中,口服甲氨蝶呤12例(50%)、托法替布5例(21%)、环孢素3例(13%)、乌帕替尼3例(13%),沙利度胺2例(8%)、依托泊苷1例(4%)、秋水仙碱者1例(4%)。17例(71%)川崎病合并sJIA患儿使用生物制剂,其中16例接受托珠单抗治疗(4例托珠单抗过敏),1例使用阿达木单抗。9例首次确诊便接受托珠单抗治疗,余7例后续随访中逐渐加用,1例因CAL明显、关节症状不突出而选择阿达木单抗皮下注射治疗。川崎病合并sJIA组中,11例(46%)托珠单抗治疗者规矩随访1个月,10例有效。使用托珠单抗治疗并规律随访1个月,川崎病合并sJIA组与sJIA组相比,在发热、皮疹、关节症状及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表3 )。川崎病合并sJIA中未接受生物制剂治疗7例(29%),其中2例(29%)使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4周内体温正常,皮疹消失、无关节症状,门诊规律随访减量药物,无病情反复;余5例(71%)失访。


讨论


川崎病和sJIA疾病早期临床表现相似,治疗和预后不同,临床上存在以川崎病样症状起病的sJIA,是一类病初诊断川崎病,接受IVIG治疗无效后被确诊为sJIA患者 [ 8 , 9 ] ,以下简称川崎病合并sJIA。本研究探讨川崎病合并sJIA患儿与川崎病、sJIA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思路。本研究发现川崎病合并sJIA与川崎病起病年龄均小于sJIA,sJIA与川崎病合并sJIA热程均长于川崎病患儿。发热的伴随症状有助于诊断sJIA [ 10 , 11 ] ,本研究所有川崎病合并sJIA患儿均出现皮疹,关节症状是除皮疹外第2常见临床表现 [ 12 , 13 , 14 ] ,结膜充血少见。因此低龄患儿,超过普通热程,存在关节症状,经治疗仍反复发热的川崎病可作为警惕sJIA的重要线索。


川崎病和sJIA均属免疫活化的全身炎症性疾病。本研究进一步分析3组患儿临床免疫学特点发现,川崎病组CD19 +B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高于sJIA组,说明川崎病组B细胞活化更加明显。与川崎病组、sJIA组相比,川崎病合并sJIA组白细胞计数水平更高、贫血程度更重,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水平更高,川崎病合并sJIA患儿呈更加显著的炎症反应。血浆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川崎病合并sJIA组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高于sJIA。本研究结果也提示对于难治性的川崎病和sJIA患儿可考虑γ干扰素或白细胞介素-1拮抗的生物治疗可能有效。


CAL是川崎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但并非川崎病所特有 [ 15 ] ,少数sJIA亦有CAL [ 16 ] 。本研究发现川崎病合并sJIA组CAL发生率高于sJIA,而与川崎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以川崎病样症状起病的sJIA需要常规筛查超声心动图,及时发现冠状动脉并发症。MAS是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亚型 [ 17 , 18 ] ,其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是影响儿童风湿性疾病预后的重要并发症。MAS最常并发于sJIA,并无并发其他亚型JIA的报道,其次见于川崎病等其他风湿性疾病 [ 19 ] 。Gorelik等 [ 10 ] 报道,sJIA-MAS发生率为7%~22%,川崎病-MAS发生率为1%~2%。在本研究中,纳入的川崎病样本均未发生MAS,sJIA-MAS为10%,而川崎病合并sJIA-MAS高达17%,这提示以川崎病样症状起病的sJIA可能更容易并发MAS。


sJIA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和生物制剂等 [ 20 , 21 ] 。川崎病主要为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 [ 22 ] 。在本研究中11例(46%)川崎病合并sJIA接受4 g/kg IVIG剂量仍无效;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低于sJIA(88%、94%),川崎病合并sJIA组接受≥10 mg/kg剂量者高于sJIA,而sJIA患儿大多接受2~5 mg/kg剂量。川崎病和sJIA组与普通sJIA生物制剂使用率相当(71%、59%),托珠单抗是最常应用药物 [ 23 , 24 ] ,川崎病合并sJIA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更高。治疗效果方面,川崎病合并sJIA与sJIA患儿托珠单抗治疗后1个月疗效分析,本研究发现其在体温、皮疹、关节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以川崎病样症状起病的sJIA在规范激素治疗无应答的情况下,尽早及时选择激素及生物制剂是治疗关键 [ 25 ] ,多数治疗应答良好。


综上所述,sJIA和川崎病是关联性极强的2个疾病,以川崎病起病的sJIA患儿兼有2组疾病的临床特点,对起病年龄小、热程长、川崎病症状不典型、伴有关节症状的川崎病及时警惕sJIA可能,及时予以激素及生物制剂治疗,多数治疗应答良好。

 参考文献(略)

中华儿科杂志
关注中华儿科杂志,随时获取本杂志的相关资讯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