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24, 62(11): 1113-1115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40414-00262
作者:王怡珍 张建奎 张璠 姜娴荷 郑宏 马丙祥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医学院
通信作者:马丙祥,Email:mbx1963@126.com
封面图:海天印象 作者:马子喻 女,11岁 上海协和双语学校
摘要
例1 女,2岁1月龄,因“发现运动、言语、认知发育落后1年7个月”于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1年7个月前患儿不能独坐,追视差,喜欢吃手,异常哭闹,运动、言语、认知发育落后于同龄儿,四肢肌张力增高,至当地医院行康复治疗,效果欠佳。既往于4日龄时因高胆红素血症、喂养困难,入新生儿科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有新生儿期喂养困难史和易惊史。患儿为其母第1胎第1产,胎龄38周自然出生,出生体重2.9 kg,出生身长49 cm,9月龄无意识发“mama”音,1岁会翻身。父母体健,否认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入院体格检查:身高80 cm,体重9 kg,头围44.5 cm,前囟闭合,皮肤色白,双目斜视,牙齿排列不齐;眼神注视差,追视、追听反应差,易激惹,偶无意识发“ma”音,余无主动发音;喜欢看手、吃手、玩手,双手拇指内收,主动抓物差,竖头及翻身尚可,独坐不稳,不会爬,不能独站及独走,四肢肌张力偏高,双侧膝腱反射(+++),双侧巴氏征(+)。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氨、乳酸、甲状腺功能、血氨基酸肉碱谱、尿有机酸谱均未见明显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脑外部积水(轻度);脑电图未见异常。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X。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示综合发育商20.4,全面发育落后,属极重度缺陷。
例2 男,8月龄,因“发现肌张力增高7个月”于2019年6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7个月前患儿体检发现肌张力增高,6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异常哭闹,伴有双下肢不自主抖动,间断于当地医院行康复治疗,效果欠佳。患儿出生时有羊水吸入史、缺氧史、病理性黄疸史,于当地新生儿科住院治疗7 d(具体不详)。患儿为其母第2胎第2产,足月经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3.1 kg,身长51 cm,母亲孕早期保胎史,妊娠剧吐明显,否认孕期高血压及糖尿病。父母体健,否认近亲婚配,兄长8岁,认知、言语及运动发育同同龄儿,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入院体格检查:身高73 cm,体重7.5 kg,头围42 cm,前囟2 cm×2 cm,平软,双目内斜视,耳位低,追视追听反应欠佳,呼名反应差,无意识发“baba”音,不能翻身、不能独坐、不会爬,双手握拳、拇指内收,无主动抓物意识;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膝腱反射(+++),踝阵挛(+),双侧巴氏征(+)。辅助检查:头颅MRI示双侧额顶部、颞部蛛网膜下腔增宽。脑电图未见异常。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示综合发育商52.0,全面发育落后,言语能力边缘水平,适应能力、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和社交能力均属中度缺陷。
分子遗传学检测: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符合Rett综合征样表型,在获得患儿父母知情同意后,抽取2例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各 2 ml,由北京智因东方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全谱医学检验实验室)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患儿均未检测到MECP2、CDKL5、FOXG1基因的变异,但分别检测到存在EEF1A2基因新发杂合错义变异[NM_001958.5:c.424A>G(p.Thr142Ala)和c.289G>C(p.Asp97His)],Sanger 测序验证结果示,例1为新发杂合变异,其父母均为野生型;例2亦为新发杂合变异,其父亲为野生型,母亲疑似低比例嵌合[变异率9%(7/80)],遗传模式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图1 );例2兄长表型正常,父母拒绝进行验证。依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的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变异c.424A>G 及变异c.289G>C均被判定为可能致病变异。以上结果支持,2例患儿为EEF1A2基因变异导致Rett综合征样表型。
诊疗经过及随访: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全外显子测序结果,2例患儿均诊断为EEF1A2基因变异导致Rett综合征样表型,进行对症及康复治疗。例1于3岁可独坐,6岁可独站,至今不能独走,主动言语发音少,清醒时磨牙,四肢不自主动作,喜欢看手、玩手、吃手等刻板动作,夜眠不安,眠中肢体抖动。3岁时出现发作性症状,日间玩耍中有双目上视,身体向后打挺,意识未完全丧失,2~3 s自行缓解。复查头颅MRI示双侧侧脑室三角区旁异常信号,可能为脑髓鞘化终末带;胼胝体稍薄;腺样体肥厚。脑电图示睡眠期双侧后头部为主棘慢波、多棘慢波、快波节律发放;睡眠期广泛性低-中波幅快波节律阵发。治疗上加用丙戊酸钠口服液8 mg/(kg·d)逐渐加量至40 mg/(kg·d)。治疗后复查脑电图示背景枕区节律慢化;睡眠期双侧枕区棘慢波、多棘慢波、多棘波发放。例2于9月龄时会翻身,1岁1月龄可独坐,仍不会爬,不能独站及独走,下肢不自主动作多,双手主动抓物意识差,喜欢注视手、吃手、玩手,无意识发简单叠音,夜眠差,易惊。复查头颅MRI示双侧侧脑室三角区旁异常信号影;双侧额部蛛网膜下腔稍增宽。
讨论
EEF1A2基因是常染色体显性智力障碍38型(OMIM#616393)和发育性癫痫性脑病33型(OMIM#616409)的致病基因,最早于2012年被报道。该基因位于染色体20q13.33,编码真核细胞翻译延伸因子1-α2,参与蛋白质合成中通过GTP依赖的氨酰基转移RNA导入核糖体A位点 [ 1 ] ,特异性表达于人类大脑、脊髓神经元、骨骼肌和心肌。Wasted小鼠模型中EEF1A2缺失引发脊髓胶质细胞增生和运动神经末梢收缩,导致运动神经元病变 [ 2 ]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EEF1A2变异可能通过影响真核细胞翻译延伸因子1复合体的形成、破坏其二聚化或GTP循环能力 [ 3 ] ,导致蛋白翻译延伸障碍,引起神经功能缺陷。Rett综合征严重影响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许多患者仅具有部分典型Rett综合征表现 [ 4 ] ,归类为Rett综合征样表型 [ 5 ] 。超过95%的Rett综合征患者携带MECP2变异,少部分非典型Rett综合征患者则携带CDKL5、FOXG1和NTNG1等基因变异 [ 6 , 7 , 8 , 9 ] 。随着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的普及,更多Rett综合征样表型的基因型被揭示,包括PTPN4、SHANK3、CHKB、EIF4G1、CACNA1I、MEF2C等基因 [ 10 , 11 , 12 , 13 , 14 ] 。这些基因涉及表观遗传调控、染色质重塑、神经递质或RNA翻译过程 [ 15 ] ,与Rett 综合征基因相互作用 [ 13 , 16 ] ,参与神经元功能相关的网络,表明许多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与 Rett 综合征临床特征具有重叠。已报道的EEF1A2变异的患儿中仅4例表现出Rett综合征样表型,对EEF1A2基因变异与Rett综合征样表型之间的相关性认识尚不足。2例患儿除智力、言语及运动发育障碍外,均有手部刻板动作、睡眠障碍、孤独症样表现、小头畸形、肢体不自主动作、肌张力异常。例1还存在清醒时磨牙症状、癫痫发作,这与其他Rett综合征样表型患者的EEF1A2变异结果一致 [ 13 , 17 ] ,进一步证实了EEF1A2基因与该表型之间的相关性。EEF1A2变异大多为错义变异,提示其作用机制不仅是功能丧失 [ 18 ] 。一些变异如G70S、E122K和D252H通过毒性功能获得机制发挥作用 [ 19 , 20 ] ,而P333L则影响蛋白稳定性构成功能缺失变异 [ 21 ] 。尚不清楚表型是否与EEF1A2基因型相关,Long等 [ 22 ] 认为临床表型可能由变异的位置和分子效应决定。尚无研究揭示Rett综合征样表型与EEF1A2基因型的明确关联,更多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变异的具体机制和影响。Asp97和Thr142都位于高度保守的结构域I,可能在GDP置换过程中影响蛋白质的催化功能,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EEF1A2变异导致Rett综合征样表型的治疗主要依赖对症及康复治疗,尽管缺乏特效药物,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具有类似临床表现的患者,建议尽早完善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分析EEF1A2变异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