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24, 62(11): 1121-1124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40415-00268
作者:王丹 周晖 周雪莲 胡玉正 徐红贞 傅君芬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护理部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通信作者:傅君芬,Email:fjf68@zju.edu.cn
封面图:海天印象 作者:马子喻 女,11岁 上海协和双语学校
摘要
儿童肥胖已成为国际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但其防控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研究显示,儿童肥胖与成瘾行为之间显著相关,其中以食物成瘾尤为突出。不断增加的研究揭示了儿童食物成瘾程度与体重增加,特别是脂肪增长有密切关联。因此,深化对儿童食物成瘾与肥胖关系的理解,明确其影响机制及途径,对于肥胖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旨在探讨近年来儿童食物成瘾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肥胖是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 1 ] ,且成因复杂,受饮食、运动和睡眠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中以过量饮食尤为显著,特别是非饥饿条件下,过量摄入高加工食品(highly processed food,HPF) [ 2 ] 。饱腹状态下继续进食HPF常表现为一种自发且难以停止的行为,类似于成瘾,从而导致能量过剩引发肥胖,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并被定义为食物成瘾 [ 3 ] ,具体表现为个体在无生理饥饿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强烈的食欲,并频繁摄入HPF,并对其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 4 , 5 ] 。研究显示,食物成瘾流行率在肥胖人群中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且与体重增加密切关联 [ 6 ] 。现通过系统回顾,综述食物成瘾定义、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潜在神经机制等,以期深化食物成瘾与肥胖关系的理解,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一、食物成瘾概念发展及流行现状
食物成瘾呈现身心互作的复杂表现。高食物成瘾者常表现为无生理需求下的强烈食欲和频繁饥饿感 [ 5 ] 。心理上,这些个体常面临尝试抵制HPF的冲动和无法自控的焦虑、自责等情绪 [ 11 ] 。行为上,食物成瘾者往往隐秘进食,即使出现身体不适如恶心、呕吐,仍难停止进食,且其注意力常被食物占据,影响正常生活 [ 9 ] 。食物成瘾在儿童群体较为常见,特别是肥胖个体中。Yekaninejad等 [ 6 ] 对多国6 996名儿童进行的22项横断面调查系统综述显示,儿童食物成瘾平均流行率约为15%,其中超重肥胖个体中的流行率可高达19%。在我国,Chen等 [ 12 ] 于2015年使用成人版YFAS对在校青少年女性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950名参与者中,约9.2%可被诊断为食物成瘾。这些研究表明,食物成瘾在儿童中,尤其是肥胖青少年中的流行率较高,值得进一步关注。
二、儿童食物成瘾与肥胖的关系
1.食物成瘾是导致脂肪堆积的重要成因:食物成瘾会影响食物选择和饮食模式,有食物成瘾倾向的儿童会摄入更多HPF [ 13 ] 。研究显示,比利时儿童食物摄入中近30%为HPF,主要为加工肉类、糕点、软饮料 [ 14 ] ,而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65% [ 15 ] 。此外,一项针对学龄期儿童青少年的纵向研究显示,食物成瘾能在半年时间内显著预测皮下脂肪的增长情况,食物成瘾得分越高,皮下脂肪增长越多 [ 16 ] ,进一步明确了食物成瘾对肥胖的影响。但关于食物成瘾加速儿童肥胖发展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尚需进一步探讨。
2.食物成瘾是肥胖患儿的重要表现:超重肥胖人群的食物成瘾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这提示食物成瘾可能是超重肥胖人群的显著行为特征 [ 17 ] 。一项交叉滞后研究揭示,儿童高体重状态与食物成瘾表现随时间推移呈现出密切关联,体质指数、皮下脂肪及内脏脂肪等指标越高,食物成瘾程度越严重 [ 16 ] 。食物成瘾作为肥胖伴生的心理生理表现也开始引起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明确食物成瘾概念界定对于减轻肥胖所引发的病耻感具有重要意义 [ 18 ] ,且食物成瘾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肥胖相关病耻感对暴饮暴食症状的影响 [ 19 ] 。因此,在识别食物成瘾症状基础上,了解其病理性行为的不可控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肥胖儿童心理负担。
3.食物成瘾是肥胖防治的一大挑战:研究表明,食物成瘾程度较高的个体在减肥项目中的效果通常较差 [ 20 ] ,对减重手术的配合度也较低 [ 21 ] 。Holgerson等 [ 21 ] 研究显示,在1 586例寻求减重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中,食物成瘾程度较高者的手术完成率显著低于对照(16.5%比28.5%)。食物成瘾不仅影响个体的食物选择,还可能与负性心理状态密切相关。Vidmar等 [ 22 ] 为期半年的青少年减重研究显示,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和行为指导干预,57%的参与者在负性情绪和食物成瘾症状上有显著改善,但对体重的影响不显著。因此,Leary等 [ 23 ] 指出,尽管药物治疗、减重手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在短期内减轻成人群体的食物成瘾程度和体重,但这些干预措施在青少年群体中尚未显示出明显效果。未来研究应聚焦于食物成瘾的早期识别和干预,以便为肥胖儿童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三、食物成瘾与肥胖关系的影响因素
四、食物成瘾和肥胖互作的潜在神经机制
1.食物成瘾带来神经活动模式改变:儿童期前额叶尚未成熟,导致其更易受情绪和同伴影响,产生冲动和强迫行为 [ 36 ] ,从而成为食物成瘾易感人群。Hardee等 [ 37 ] 研究显示,食物成瘾青少年在执行Go-NoGo抑制控制任务时,其左侧中央颞回及枕回、楔前叶及钙化裂和下额叶回的激活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其抑制控制存在困难。此外,HPF摄入可激活奖赏系统增加多巴胺释放,进一步降低多巴胺D2受体的敏感性 [ 38 ] ,导致个体需更多摄入HPF才能获得与之前相似程度的满足感,从而引发强迫性过量进食。这种调控改变可能与伏隔核内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型受体表达显著增加有关 [ 39 ] 。
2.脂质调控饮食相关神经环路:食物成瘾与脂肪摄入、存储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饮食行为和体重控制。瘦素作为脂肪细胞产生的激素,通过下丘脑中的瘦素受体b,调节神经肽Y、刺鼠关联蛋白和促黑素皮质激素原神经元,维持能量平衡 [ 40 ] ,其调节失衡可能是食物成瘾和肥胖的潜在成因。此外,肥胖儿童表现出下丘脑T2弛豫时间延长与胶质细胞增生相关 [ 41 ] ,促使儿童出现异常摄食行为及强迫性进食症状。动物实验进一步表明,高脂饮食诱导的丘脑前室旁小胶质细胞激活与强迫性进食行为密切相关,抑制这些细胞增生可减少这种行为 [ 42 ] 。此外,脂肪摄入通过肠-脑轴激活迷走神经元,特别是表达瞬时受体电位锚蛋白1通道的迷走神经元,驱动对脂肪的偏好 [ 43 ] 。强迫性进食行为作为食物成瘾的重要表现,调控高脂食物的摄入和研究其对小胶质细胞的影响,不仅有助于理解食物成瘾机制,还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食物成瘾不仅通过影响食物选择和饮食行为导致脂肪堆积,还对减重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食物成瘾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进一步加剧了肥胖的复杂性。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食物成瘾对肥胖影响的机制,尤其是在不同环境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进行食物成瘾的早期识别和有效干预,优化健康资源分配,以期减缓食物成瘾对肥胖的影响,改善儿童健康。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