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川崎病合并胆囊穿孔1例

学术   健康   2024-12-09 18:02   北京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24, 62(11): 1118-1120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40716-00487

作者:徐祝菲 吴西玲 陈肯 金芳 高立超 王颖硕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通信作者:王颖硕Email:wangyingshuo@zju.edu.cn

封面图:海天印象   作者:马子喻  女,11岁  上海协和双语学校

摘要


1例主诉为发热3 d,皮疹1 d男性患儿,诊断为川崎病,肝功能示胆红素和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予人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等抑制免疫反应,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及保肝、利胆等治疗。病程中腹部B超发现胆囊穿孔,予禁食、补液、全肠外营养12 d,先后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厄他培南抗感染,生长抑素抑制胆汁分泌后好转出院。

患儿 男,1岁8月龄,因“发热3 d,皮疹1 d”于2024年5月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3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1 d前后颈及躯干出现多发皮疹,伴眼红,偶咳,无腹痛、腹胀、腹泻,无血便,无头痛、呕吐,外院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2 d,体温仍反复。患儿为其母第1胎第1产,父亲体健,母亲近期咽痛、咳嗽。出生史、既往史、个人史均无殊。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8 ℃,心率130次/min,呼吸36次/min,血压82/47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0.99,体重11 kg,神志清,精神反应可,双眼结膜充血,颈软,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咽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明显分泌物,口唇干,轻度杨梅舌,心肺查体无殊,腹平软,肝肋下2 cm,质软,脾未及,头颈及躯干散在红色充血性皮疹,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 s,肢端温,双足背轻微硬肿,无脱皮及掌趾红斑,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卡介苗接种后疤痕无红肿。


辅助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值):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2.08×10 9/L[(4.00~12.00)×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52(0.500~0.750),血红蛋白116 g/L(110~155 g/L),血小板计数144×10 9/L[(100~400)×10 9/L],超敏C反应蛋白104.94 mg/L(0~8.00 mg/L);红细胞沉降率70.08 mm/1 h(0~20.00 mm/1 h);生化示血钠130 mmol/L(135~145 mmol/L);白蛋白36.1 g/L(39.0~54.0 g/L),总胆红素51.6 μmol/L(5.0~21.0 μmol/L),直接胆红素30.5 μmol/L(0~5.1 μmol/L),间接胆红素21.1 μmol/L(1.0~20.0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57 U/L(<5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02 U/L(22~59 U/L),γ-谷氨酰转移酶121 U/L(5~19 U/L),总胆汁酸251.0 μmol/L(0~13.0 μmol/L);细胞因子示白细胞介素-6 2 142.6 ng/L(1.7~16.6 ng/L),白细胞介素-10 175.6 ng/L(2.6~4.9 ng/L);降钙素原7.900 μg/L(0~0.460 μg/L);尿常规示中性粒细胞酯酶阳性,尿白细胞111个/高倍镜视野(0~3个/高倍镜视野);呼吸道十三联检测、血培养、咽拭子培养、EB病毒DNA检测以及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抗体检测均阴性。超声心动图示心包微量积液,冠状动脉未见扩张;腹部B超示肝大;颈部淋巴结B超示双侧淋巴结肿大;心电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胸部X线示肺炎。


治疗过程:初步诊断为川崎病;急性支气管肺炎;肝功能损伤;心包积液;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给予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22.5 g,氯吡格雷口服(11 mg/次,1 d/次),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0.55 g/次,每8小时1次),复方甘草酸苷静脉滴注(20 mg/次,1 d/次),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静脉滴注(0.5 g/次,1 d/次)及雾化治疗。36 h后,因发热持续,诊断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重复IVIG 22.5 g和加用甲泼尼龙(22 mg/次,每12小时)静脉滴注。1 d后患儿仍发热,并出现气促、浮肿,血氧饱和度0.93,B超提示肝大,胆囊肿大伴胆囊管增宽,胸部X线示肺炎,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超声心动图示心包积液,未见冠状动脉扩张;生化示白蛋白22.6 g/L,肝功能及胆汁酸水平恢复。予鼻导管吸氧2 L/min,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160 mg/(次·d),3 d],白蛋白静脉滴注[10 g/(次·d),2 d]。冲击治疗后体温正常,甲泼尼龙减量维持[25 mg/(次·d)],每12小时1次。第8天腹部B超示胆囊颈部壁回声中断,穿孔考虑,胆囊周围包裹性积液,肝大( 图1A 、B),立即转本院肝胆外科治疗。患儿情况稳定,无急性腹部症状,炎症指标改善,考虑胆囊穿孔局部包裹可能。与家长沟通后予禁食补液及全肠外营养保守治疗,换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0.5 g/次,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抗感染,停用甲泼尼龙。第10天腹部CT示胆囊周围较多积液( 图1C ),向下延伸至右侧中下腹肠管间隙,部分肠管明显扩张、积气。第14天发热及皮疹复发,经心内科及皮肤科会诊后改用厄他培南静脉滴注(165 mg/次,每12小时)抗感染,生长抑素首剂静脉推注[3.5 μg/(kg·次)],之后泵注[3.5 μg/(kg·h)]减少胆汁分泌,甲泼尼龙静脉滴注[15 mg/(次·d),3 d],西替利嗪口服。第19天胆囊B超无进展,无腹痛腹胀,无发热,无血便及呕吐,停禁食,改流质饮食。第23天腹部B超示胆囊周围包裹性积液较前减少(5.7 cm×2.8 cm×2.4 cm),穿孔处较前好转( 图1D 、E),轻脂饮食下无不适,好转出院。


川崎病合并胆囊穿孔患儿(男,1岁8月龄)影像学图片 A:腹部B超示胆囊囊壁增厚,周围可见无回声区,透声差,有分隔;B:胆囊B超示胆囊穿孔,箭头所示为穿孔处;C:腹部CT提示胆囊形态饱满(红色箭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周围可见液体密度影积聚,向下延伸至右侧中下腹肠管间隙,邻近胰头及十二指肠降部受压性改变(蓝色箭头);D:出院前腹部B超提示胆囊周围的包裹性无回声区,范围较前减小;E:腹部B超示胆囊颈部可见回声中断


最终诊断:人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高危,Kobayashi评分9分);胆囊穿孔;急性支气管肺炎;胆汁淤积性肝炎;多浆膜腔积液(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积液,胆囊积液);低蛋白血症;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出院后继续氯吡格雷口服(11 mg/次,1 d/次),4 d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无心包积液,冠状动脉无扩张;B超示胆囊周围包裹性积液显著减少(2.3 cm×1.8 cm×1.3 cm)。出院23 d后腹部B超示胆囊恢复正常,无异常回声。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严重时可并发冠状动脉瘤。4.6%的川崎病患儿可出现急腹症,以胆囊炎最常见,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 1 ] 。当发热持续,且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等生化指标显著升高时,需高度警惕急腹症 [ 2 ] 。川崎病患儿中,8.8%~35%存在胆囊异常如扩张、积液等,并与胆汁淤积有关 [ 3 , 4 ] ,是日本不典型川崎病诊断次要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指标 [ 4 ] 。高胆红素是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胆囊超声异常可预测IVIG抵抗 [ 5 ] 。川崎病可致胆囊炎甚至穿孔,其机制复杂,包括胆囊管阻塞、血管炎、组织损伤、胆囊内皮功能降低、免疫过激、蠕动障碍等 [ 4 , 5 ] 。感染是胆囊炎常见诱因 [ 6 ] ,本例患儿炎症指标显著升高,虽病原学阴性,无直接胆囊积液培养及病理证据,不能完全排除细菌感染,故需审慎抗菌药物治疗。胆囊穿孔虽罕见但高度危险,处理不及时可致胆汁性腹膜炎甚至死亡,其先兆包括胆囊扩张和胆囊壁水肿,“孔征”即胆囊壁缺损是确诊关键 [ 7 ] 。腹部CT在诊断中作用显著,直接征象包括胆囊外积液、结石或壁破裂,而间接征象包括胆囊外脓肿、胆结石及壁增厚 [ 8 ] 。本例患儿经腹部CT和B超确诊。治疗方面,Kobayashi评分系统助评估IVIG无反应风险,高风险者宜激素联合IVIG治疗 [ 9 ] 。胆囊穿孔首选腹腔镜检查与切除术,尤其穿孔大或感染重时,但保守治疗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考虑 [ 10 ] 。当穿孔较小且被局部包裹、无显著感染症状时,保守治疗可选择,但需密切监测,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保守治疗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禁食、减少胆汁分泌、胃肠减压和缓解疼痛等措施。胆囊穿孔的治疗应综合考虑患儿病情、穿孔类型、并发症情况等,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川崎病患儿在持续发热,且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等关键指标显著升高时,医生需高度警惕胆囊问题,动态观察是否出现胆囊穿孔等胆囊相关急腹症,积极影像学检查,以降低胆道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略)


中华儿科杂志
关注中华儿科杂志,随时获取本杂志的相关资讯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