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DHDDS基因相关发育迟缓和癫痫伴或不伴运动障碍3例

学术   健康   2024-12-03 18:01   北京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24, 62(11): 1108-1109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40522-00350

作者:刘婉婷 姬辛娜 冯硕 高彦彦 谢丽娜 李淑品 陈金晓 吴欢欢 陈倩

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癫痫中心

通信作者:陈倩Email:dr_chenqian@163.com

封面图:海天印象   作者:马子喻  女,11岁  上海协和双语学校

摘要


3例患儿临床以发育迟缓、癫痫发作伴不同程度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基因全外显子测序均为DHDDS基因变异,均诊断为DHDDS基因相关发育迟缓和癫痫伴或不伴运动障碍。2例患儿呈神经退行性病程,癫痫起病年龄分别为1岁2月龄及3岁,发作形式包括肌阵挛、强直阵挛及动作减少性发作,1例伴有热敏感表现。

例1 女,12岁,因“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反复抽搐9年余”于2021年7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患儿3岁癫痫起病,清醒期发作,头及躯干向右偏斜,双眼睑快速眨动,持续1~2 s,2~4次/d,服用左乙拉西坦后无发作4年,入院前5年,减停左乙拉西坦过程中再次发作,表现为双眼上翻、口周发青、四肢僵直抖动,持续1 min,4~10 d 1次,门诊添加拉莫三嗪后发作完全缓解。患儿4月龄可竖头,9月龄独坐,2岁独走,1岁6月龄可叫“爸爸”“妈妈”,4岁逐渐出现步态不稳、运动倒退表现。患儿系母亲第8胎第1产,出生胎龄36周,自然出生,出生体重1 900 g,生后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硬肿”于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其母第1~3胎(同母异父)及第6胎为人工流产,第4胎(同母异父)和第5、7胎为自然流产(具体原因不详)。患儿父母否认近亲婚配,否认家族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意向震颤阳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可引出,双肺、心脏及腹部查体未见异常。患儿不能独立行走,仅能进行简单的短句交流,不能说长句,智力、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辅助检查:视频脑电图间歇期前头部可见少量的不典型放电,记录到眼睑肌阵挛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同期脑电图为弥漫性放电。其余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例2 女,4岁,因“反复抽搐3年余,发作性肌无力6个月”于2022年5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患儿1岁2月龄癫痫起病,清醒期发作,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抖动,3~5 d 1次,发热时发作明显增多,入院前6个月出现发作性右下肢无力,不伴意识丧失,间断出现,每次持续1 h可自行缓解。患儿系母亲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出生,出生体重3 400 g,生后无窒息、缺氧病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反应可,无特殊面容;双肺、心脏及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可正常引出。患儿仅能说3~5个字句子,眼神交流差,动作笨拙,易摔倒,智力、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辅助检查:视频脑电图示间歇期双侧前头部、双侧后头部、双侧颞区弥漫性放电,记录到动作减少性发作和肌阵挛发作(同期脑电图为弥漫性放电)。其余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例3 男,14岁,因“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反复抽搐11年余”于2023年11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患儿3岁癫痫起病,清醒期发作,表现为双眼上翻、口周发青、流涎、四肢僵直抖动,持续1 min缓解,加用左乙拉西坦后无抽搐发作。患儿系母亲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出生,出生体重3 600 g,生后无窒息、缺氧病史。患儿4月龄抬头,6月龄独坐稳,1岁6月龄能独走,2岁可叫“爸爸”“妈妈”,3岁逐渐出现走路不稳、步态摇晃、持物不稳逐渐加重。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可扶站,不能扶走,肌张力减低,意向性震颤阳性,双肺、心脏及腹部查体未见异常。患儿仅可说叠字词,不能进行简单交流。辅助检查:脑电图示间歇期睡眠期全导联可见多量广泛不规则中-高波幅慢波,多棘慢波及慢波活动;双侧顶、枕区导联可见少量散发棘波、多棘波(左侧著);记录到强直阵挛发作,同期脑电图可见弥漫性放电。其余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全外显子组测序3例患儿均携带DHDDS基因(NM_024887.3)变异,变异位点分别为c.613C>G/p.R205G、c.632G>A/p.R211Q及c.632G>A/p.R211Q。经二代测序分析,均未发现患儿父母携带上述变异,均为新生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指南判定均为致病性变异,均确诊为发育迟缓和癫痫伴或不伴运动障碍(developmental delay and seizures with or without movement abnormalities,DEDSM)。

讨论


DEDSM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为位于染色体1p36的DHDDS基因。临床表现为智力、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癫痫发作,伴或不伴不同形式运动障碍。2017年,Hamdan等 [ 1 ] 报道7例DHDDS基因新生错义杂合变异的患儿,表型为发育迟缓、肌阵挛发作、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震颤等,首次对该综合征进行描述。DHDDS基因编码脱氢二萜二磷酸合成酶,也称作顺式异戊二烯基转移酶。NUS1基因编码Nogo-B的特异性受体,是神经和心血管调节剂Nogo-B的特异性受体。DHDDS基因编码产物与特异性受体Nogo-B相结合形成复合物,具有协同作用,对于磷脂途径依赖的N-蛋白质糖基化至关重要 [ 2 ] 。Courage等 [ 3 ] 对携带p.R205G及p.D95N变异的患者成纤维细胞进行功能研究,发现DHDDS和NUS1基因数量正常,两者形成异源二聚体能力正常,分离膜中顺式异戊二烯基转移酶的活性显著降低,证实N-蛋白糖基化的过程异常。本组3例患儿DHDDS基因变异位于热点位置R205和R211位点,p.R205及p.R211位于二磷酸异戊烯基(isopentenyl diphosphate,IPP)的结合位点域,IPP在脊椎动物、昆虫和酵母基因组中具有进化保守性,生物信息分析显示p.R205及p.R211蛋白错义变异可导致IPP空间结构异常,影响底物与IPP的结合。癫痫是DEDSM的核心症状之一,大部分患儿于学龄前期起病,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其中以肌阵挛发作、强直阵挛、肌阵挛失神较为常见,部分合并多种发作形式及热敏感表现 [ 4 , 5 ] 。本组例2以动作减少性发作为主要发作形式,尚未见于文献报道。DEDSM大部分患者癫痫发作可通过抗癫痫发作药物控制,在已有文献报道的成年期患者中,癫痫发作在成年后逐渐减少或完全缓解。目前已报道的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表现,主要包括震颤、共济失调以及肌张力障碍 [ 1 , 3 , 4 , 5 , 6 ] 。震颤表现为头部、躯干、四肢及手指在静止和随意运动时的不自主运动,情绪激动、灯光刺激、噪声等可加重,安静或放松时略有缓解;震颤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可逐渐加重,成为持续症状。其他类型的运动障碍包括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减低,帕金森症状、舞蹈症及口面部痉挛。本组例1及例3的运动障碍症状随时间逐渐加重,出现不同运动障碍症状叠加表现。几乎所有DEDS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智力、运动发育迟滞表现,一半以上可出现智力、运动倒退。部分患者在癫痫起病前仅有轻度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癫痫起病后,智力、运动发育出现明显倒退。既往文献报道中有2例患者智力正常,他们的癫痫发作相对其他患者较晚,分别为16及35岁 [ 5 , 6 ] 。部分患儿癫痫起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患儿的癫痫发作和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起病并无确定的先后顺序。大部分患儿可合并精神障碍,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样表现、注意力缺陷、多动、焦虑、强迫症等。总之,DHDDS基因相关DEDSM可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核心症状包括发育迟缓、癫痫及不同程度运动障碍。对具有类似临床表现的患儿,应尽早完善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

参考文献(略)


中华儿科杂志
关注中华儿科杂志,随时获取本杂志的相关资讯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