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为 | “圣明若用西凉簿”
文化
2024-03-05 11:08
广东
苏东坡的“豪情”。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40岁密州知州苏轼,又一次“猎于郊外,所获颇多”后,写了一首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的,在密州,苏大人喜欢打猎,常会带队过一把冲锋围猎的瘾。他还写过一首《祭常山回小猎》诗:
常山位于密州境内,不是赵子龙家的那个常山。《苏轼密州系年》,苏轼在密州近三年,7次到常山活动。一诗一词,描写打猎大场面,洋溢着满满豪情壮志,他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有机会到前线杀敌救国。当时,密州不是前线,但也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州穷郡。密州属大宋京东路,辖安丘、胶西、莒、诸城、高密五县,即现在山东诸城市一带。
西汉时,一般人几乎不可能来此做官,“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北宋建国,定都开封,进一步促进山东半岛经济大发展。宋政府每年从南方漕运粮食七百万石,运输路线一是内陆河运,二是海运。以板桥镇为中心,密州港口贸易和商业经济迅速崛起,宋神宗时已发展为北方最大滨海城市。宋初,密州每年商税不到30万贯,到熙宁十年,短短几十年间,已变为90万贯,增长300%。嗯,它是南北海运枢纽,北方最大商品集散中心,大宋海洋活动与海洋贸易的主要据点。 “高密县正居大海之滨,其人烟市井,交易频多,商贾所聚,东则二广、福建、淮、浙之人,西则京东、河北三路之众,络绎往来”,“广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贩到香药诸杂税物,乃至京东、河北、河东等路商客般运见钱丝绵绫绢,往来交易,买卖极为繁盛。”很多人看书,人云亦云,总以为苏轼到密州工作,是“得罪新法被贬斥”,怀才不遇之类。这是他第一次真正主政一个州,你可以想象一下,他起步就是“上海市委书记”。实际上,这是两汉时州郡首长的称呼,宋代叫“知州”。此前,苏轼任杭州府通判,常务副书记,实权虽有,毕竟不是正职。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初到密州,写了篇《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落款官职——两年后,1076年,他写《密州常山雩泉记》,落款变成——“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借紫。”官,指官衔,相当于今天的行政级别,用来确定官员工资待遇标准,和实职基本无关,又叫“寄禄官”;职,指馆职,中央四大馆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职位,地位高,没实权,属于朝廷特聘专家,提供决策参谋;差遣,指中央给官员安排的差使,一般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是临时性质,却是官员真正实职。苏轼作为朝官,被差遣任职地方官,保留了朝官职位,虚职、实职、不同级别集于一身。
权,暂且。宋代差遣官员初任重职,会加“权”字,意为试用期,转正后才会去掉。两年后,苏轼多了几个头衔:“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借紫。”
主政密州两年多,苏轼官、职、待遇、荣誉有很大提升,穿上了三品以上官才能穿的紫色官服。不过,虽然不断加官进爵,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大文人,离他内心的豪情有很大差距。他的豪情是什么?是“千骑卷平冈”,是“西北望,射天狼”,指挥千军万马去前线干仗。嗯,时刻想着去打仗,杀敌救国,是两宋文人的一个通病。与其他朝代不同,两宋立国 320多年,先后与辽、夏、金、蒙等交战。是的,战争贯穿始终,成为大宋朝野头上一块挥之不去的梦魇。
实际上,宋神宗时期,密州没有驻扎超过1000名的骑兵部队。据《宋史》,宋神宗即位,“患兵冗不继,始议销并” 。“马军额以三百人” ,每个指挥编制 300 人,也就是或,全国骑兵总数102300人。 宋太宗、宋真宗时,北宋骑兵部队最多,也没有超过20万的。
按内外相制的“祖宗家法”,341指挥骑兵,留驻首都开封占 41%,直接对抗辽、夏的西北三路地区,驻有占53%。密州所在的京东路,全路1府7州1军38县,仅驻扎一个指挥300名骑兵。苏大人如果出动禁军骑兵去打猎,肯定不可能,人数不够。史载,北宋中期,大部分骑兵部队配马只有60%左右,到后期,有的甚至30%不到。宋神宗为什么要大力裁军?王安石为什么要焦头烂额搞“保马法”?就是因为无马。宋太宗“初即位,阅诸军战骑多阙”,于是“诏诸道市所部吏民马,有敢藏匿者死” ,因为马荒,下令搜刮民间马匹。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调研军队建设,惊呼——禁军尚且严重”马荒”,地方部队厢军、乡兵更不用说了。河北以北、陕西中北部和甘肃地带,一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战马产区。
五代动乱,辽、夏、吐蕃相继崛起,中原缺少战骑更加严重。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坦克部队,以步抗骑,不可能取胜。纵观古代中外,任何一个帝国,没有强大骑兵,不可能成为军事强国。能够控有陕西中北部、甘肃地带的王朝,总能居于强势;反之,只能居于弱势。宋以前,中原王朝靠骑兵大规模主动出击获胜的战例,只有汉、唐。有宋一代,疆土缩水,没有战马产地,丧失战马来源,导致骑兵不振,军力始终弱小,是大宋与生俱来的痛。平时马价约20多贯,一旦战事起,就会暴涨到50贯。
苏轼密州打猎8年后,元丰六年,1083年,“麟府和市马价,每匹官给钱二十五千” ,一匹马涨到25贯。不过,川马矮小,不堪战斗,本来弱小的骑兵,战斗力更加急剧下降。 先后开办81个牧监,大多数设在开封和抗辽、夏前线等地。不过,由于地理、气候环境不适合,加上国营养马体制,效率低,质量差。“河南北十二监,起熙宁二年至五年,岁出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给骑兵者二百六十四,余仅足配邮传”。 3年来,12个马监每年产马1640匹,但适合充当战马的只有264匹,剩下的给快递行业运输都嫌差。“计骑兵一指挥所给,岁约费缗钱四万三千,步兵所给,岁约费缗钱三万二千。”
每指挥骑兵300 人、步兵 400 人,平均每兵每年费用,骑兵是143.3贯,步兵是80贯。由于没有战马产地,买马养马解决不了问题,缺马成荒,加上骑兵成本高……有宋一代,朝廷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步兵,骑兵仅仅作为辅助性部队存在,使得宋军骑兵始终弱小,战场表现几乎乏善可陈。可见,苏大人想“千骑卷平冈”,围猎敌人,难度不小。咳咳,就算他真有机会上战场,估计也只能带领步兵打仗。“诸处马军,毎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
骑兵怎样才算箭法优秀呢?按当时大宋枢密院,嗯,中央军委的规定——
“步射,六发而三中为一等,二中为二等,一中为三等。马射,五发骤马直射三矢、背射二矢,中数、等如步射法。”“第一等步射弓一石一斗,马射九斗,料钱千;第二等步射弓一石,马射八斗,料钱七百;第三等步射弓九斗,马射七斗,料钱五百。”上述数据翻译一下,宋代1市斤640克,1石10斗合92.5宋斤,相当于今天118.4斤。在每个重量等级中,骑射都比步射少二斗,7斗为82.88斤,8斗为94.72斤,9斗为106.56斤。苏大人如果用9斗弓,挽满这张弓要用相当于提起106.56斤重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