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为 | “王临时悦之”

文化   2024-03-27 15:24   广东  


“仿佛若有光。”

一)

翻阅通鉴,看到这篇——

“吴王以扬州牧吕范为大司马,印绶未下而卒。初,孙策使范典财计,时吴王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吴王守阳羡长,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辄为傅著簿书,使无谴问,王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吴王孙权任命扬州牧吕范为大司马,任职文件还未正式颁布吕范就去世了。以前,孙策当家时,派吕范主管财政,当时孙权还年轻,私底下无论有什么资金上的要求,吕范必定事事向孙策请示报告,不敢擅自答应,因此,孙权对他挺不满的。孙权在担任阳羡县长时,私人有什么款项开支,孙策偶尔会检查过问,县政府秘书长周谷每次都为孙权的开支想方设法列入公帐,使孙权不受谴责,孙权那时候挺喜欢他。及至后来孙权接班了,认为吕范办事忠诚,特别信任;对周谷呢,认为他善于做假账骗人,就不用他了。”

老狐狸司马光,“春秋笔法”总是这样——

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之中,隐藏着太多不便明言而又冷冰冰的政治心法。

他说,对于孙权套取公款行为,吕范和周谷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

“吕范忠厚老实周谷耍奸弄滑”,孙权当家后不以私情用人,值得后世学习借鉴。

这样的理解,肯定没错,但只属于“正确的废话”,对读史明智帮助不太大。

司马光全文只写了短短124个字,我要告诉你,注意其中3句话,共13个字。

也许,所有的秘密,都躲藏在这13个字里,新的知识正等着我们一点一滴去挖掘。

二)

第一句,开篇的6个字——

“ 印绶未下而卒。”

“任职文件还未正式颁布吕范就去世了。”

这几个字乍一看没有什么,其实很不寻常,沉甸甸的信息量。

孙权确实一直在重用吕范,但是重用的最高时点,却是在他年老将死之时。

三国时,州郡独立性是相当强的,这是重要的社会背景。

直到孙权晚年,东吴仍然实行较为松散的、分权的部曲制和采地制——

每个地方官和将领相应领有数量不等的“配兵”,开支由其采地财政承担;地方官和将领死后,“配兵”和一部分采地由中央收回重新分配,另一部分则由其一个或几个儿子继承。

孙策年代,也就是孙权和吕范、周谷三人互动时,这种体制只会更加原始。

这说明什么?

孙权年轻时,作为将领,作为阳羡长,他的财政自主权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体制所允许的。

有所不同的是,他是孙策的亲弟,因而他的所作所为不能不被孙策所关注。

如果他不是孙权,他在自己的领地内用财政资金办点个人的事,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领导人的公事和私事,自古以来,也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

三)

这就看出了问题。

周谷的做法,才是合情合理的,符合现实的;吕范事事向上汇报,在当时才是反常的。

这就是我们要注意的,第二句关键的话——

“范必关白。”

“屁大点事儿吕范都要打小报告。”

你想,在当时松散体制下,军费、办公费基本都是地方官自筹的,他如何开支,你能苛责多少?

吕范的高密行为,显然不是真的对工作负责,更多的是想讨好孙策。

他是汝南细阳人,就是今天的安徽太和,南下逃难,追随了孙策。

是的,他只是一个“移民”,只是一个“客卿”,猛龙过江,风大雨大,在江东毫无根基,如何自保,如何立足?

只能是事事小心,如履薄冰,事无巨细都要向孙策汇报,以表忠心。

对别人尚且如此,何况还是孙策的亲弟?

可以想见,和孙权有关的任何屁事,吕范肯定是快马加鞭送到孙策办公桌上。

四)

值得我们琢磨的第三句话,全文最后3个字——

“不用也。”

既然周谷做账行为符合当时制度,无可厚非,孙权当家后,为什么罢黜他?

你注意没有?周谷姓什么?“周”,周氏在东吴意味着什么?

周氏是江东的世家大族,豪强高门,也是孙吴政权的重要支撑之一。

周家的郡望不是其他地方,正是阳羡,周氏子弟周谷,是真正的地头蛇。

孙权接掌集团最高权力,“重用吕范”,“抛弃周谷”,所谓两人的会计操守”,只是场面上的理由。

你如果信以为真,就单纯了。

和孙策一样,接班后的孙权需要重用“外来客卿”,以抗衡江东土著;同样,也需要适度压制土著势力,以强化孙氏集权。

伴随着孙权的终生,他一直试图改变东吴的分权制、采地制和兵权世袭制,但效果并不明显。

在东吴,在孙权面前,吕范周谷”,是两个符号,代表着两股不同的政治势力。

前者,他需要重用,但又始终无法放开手脚重用;后者,他可以“不用”具体的某个人,却无法绕开整个周氏。

这就是政治,拿捏住平衡的那个点,太难了。

2021年4月6日

唯为历史
我是唯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