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为 | “于是太子遂定”

文化   2023-02-03 08:59   广东  

“嘿然不对。”

一)

前天推文,好些人在吼——

“我们要看贾诩!

《唯为 | “保命话术”》

咳咳,今天就说说三国“不倒翁”贾诩吧。

是的,贾先生也遭遇过“领袖之问”危险时刻。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
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太祖曰:“何思?”
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三国志•贾诩传》

“爱卿啊,说说看,我哪个儿子可以当接班人?”
曹操曾经摒退身边工作人员,单独问贾诩,贾诩却好像没听到似的,一声不吭。
曹操不高兴:“问你话呢,你不出声,啥意思?”
贾诩:“我刚才正好在想其他事,所以没有马上回话。”
曹操:“哦,在想啥事?”
贾诩:“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事。”
曹操大笑,于是太子之位终于定了下来。

二)

分析之前,有必要先谈谈贾诩和曹丕。

这俩人,缘分深,关系铁!

无意之中,贾诩很早就成了曹丕的“命定贵人”。

贾诩是武威姑臧人,早年经历相当不平凡。

他,其实也是“三姓家奴”,换了好几任老板——

最早跟董卓和李傕、郭汜,然后跟张绣,再然后才投曹操。

正是在张绣身边,贾诩两次献计,张绣两度击败曹操。

张曹宛城之战,曹昂、曹安、典韦等人战死。

曹昂是什么人?曹操长子!

当时,曹丕刚满10岁,大哥之死,使他突然成为事实上的“长子”。

也就是说,追根究底,因为贾诩,曹丕在日后争储中偶然获得了天然优势。

这一点,大家都是聪明人,心照不宣。

有了此种阴差阳错的缘分,你说,两人内心深处,会不会始终对彼此心怀莫名好感?

三)

事实上,夺储斗争中,贾诩坚定支持曹丕。

他的支持,对曹丕而言,具有战略意义——

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三国志•贾诩传》

曹丕派人向贾诩请教如何巩固自己的方法,贾诩说:“希望你崇大德威器度,亲自努力于士人的功业,早晚勤奋不息,不违背做人子的道理,就足够了。”
曹丕接受了他的建议,认认真真抓落实。

曹丕和曹植斗,怎么斗?打什么牌?出什么招?

这是战略性问题,而贾诩慧眼如炬,一针见血,四字纲领——

“不违子道。”

靠卖弄机灵和文采,你绝对不是曹植对手,只能另辟蹊径,全力打造“孝子人设”对抗。

“吴质献计”,听过吧,就是贾诩“不违子道”纲领的一次完美实操——

一次,曹操出征,曹丕曹植送行,曹植当众发表送别演说,文采飞扬,出口成章,博得满堂彩——

“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

面对此情此景,曹丕不知如何应对,吴质立刻小声提醒他——

“王当行,流涕可也。”

你啥也不用说,你只管哭,哭个天昏地暗,眼泪鼻涕哗哗流。

他的哭声感动围观群众,感动曹操,曹植立马被比了下去——

“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
——《魏书•吴质传》注引《世语》

四)

贾诩与曹丕,一路走来,惊涛骇浪,坐到同一条船上。

如此异乎寻常的关系,面对曹操,贾诩怎么答的?

正常来说,应该像崔琰那样,胸脯啪得咚咚响——

“诩以死守之!”

他没有!

就算不诅咒发誓,明确说出“曹丕”名字,总应该吧?

他也没有!

不管私下和曹丕打得多火热,单独在领袖面前,贾诩保持了清醒。

他仍然严格遵循“保命话术”原则——

绝不说具体名字,绝不明确表态。

“保命话术”,不是简单生硬粗暴的“一问三不知”。

这样对领袖,不是“保命”,是“送命”。

难就难在要巧妙包装,明明是拒绝,而又能让人笑着接受。

贾诩和李克、寇准的一样,他的回答,完美——

“太祖大笑。”

1.委婉拒绝:

第一次:“嘿然不对”,装作没听到,默默不说话;

第二次:面对追问,“适有所思”,顾左右而言他。

2.原则性标准:

当领袖继续追问,他呢,轻描淡写,只说了10个字——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事。

你想袁绍刘表父子什么事?这事是好是坏,是长是幼?你对此事有啥看法,持什么立场?

对不起,贾诩一概没说,一个字也没多说。

对话就此结束,他始终无明确表态,最后还是把问题留给曹操自己思考,取舍。

响鼓不用重捶敲,没有明言,更无强调,轻轻一点,似是而非,若有若无,滴水不漏

五)

有人说,你想起袁绍刘表父子的事,不算表达倾向吗?

咳咳,孤零零一句“想起那事”,也许真不算明确表态。

袁绍、刘表父子什么事?

作为当时活生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社会还是有共识的——

袁刘两家接班人问题处理不当,兄弟反目成仇,家破国亡。

“谭长而惠,尚少而美。绍妻刘氏爱尚,数称其才,绍亦奇其貌,欲以为后,未显而绍死。”
——《三国志袁绍传》注引《典论》

大儿子袁谭贤惠,小儿子袁尚俊美。袁绍妻子刘氏偏爱袁尚,多次称赞他有才,袁绍也喜欢他的外貌,想立他为接班人,但还没来得及帮袁尚打牢根基,袁绍就死了。 

“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乃出长子琦为江夏太守,众遂奉琮为嗣。琦与琮遂为仇隙。”
——《三国志•刘表传》

当初,刘表夫妇宠爱小儿子刘琮,想让他接班,而蔡瑁、张允等人也支持刘琮,于是打发大儿子刘琦去江夏当太守,刘表死后,众人拥戴刘琮继位。刘琦和刘琮因此反目成仇。

但是,事就是这么个事,对此事作何教训解读,却可截然不同——

解读1废长立幼会引发悲剧,千万不要做;

解读2废长立幼不是不行,但须注意吸取袁刘反面教训,在有生之年提前帮小儿子打深基础,避免大儿子日后有能力发起挑战。

不要以为解读2是异想天开,曹操一贯思想是“唯才是举”,从不受条条框框限制——

“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

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可以举荐出来,我肯定会重用他们的。

事实上,曹操正是更偏爱曹植,未过多考虑“立嫡以长”宗法约束,才引发激烈储争。

贾诩淡淡说自己在“想袁刘父子事”,并无一字主观评价,你说他是啥解读?——

曹丕上台,就是解读1;曹植继位,就是解读2。

难道说不通吗?完全可以。两边押宝,不管最后谁上,都留有“活命伏笔”。

六)

再给你们看一个反例。

当时,还有一人,也曾用袁绍比喻,向曹操进言。

这人,就是毛玠,你们细看,他怎么说的——

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当时还没最后确定谁当太子,而曹植受到曹操宠爱。毛玠秘密劝谏曹操:“最近袁绍因为不区分嫡子庶子,所以国破家亡。废立太子是大事,我不愿听到有这样的事。”

看到了吧,毛玠也说到袁绍的事,但是,他没有像贾诩一样点到为止。

而是头脑发热,画蛇添足,直白刺耳说出自己的倾向——

我同意解读1,“嫡庶不分,覆宗灭国。

好好看看,两相比较,云泥立判,高下即分。

后来,崔琰被赐死,毛玠跟着遭殃,最后被曹操“双开”——

“太祖闻之大怒,收玠付狱。……时桓阶、和洽进言救玠。玠遂免,黜,卒于家。”
——同上

贾诩呢?曹丕称帝后,成为魏国首任太尉,进爵封侯,一生平安,寿终正寝


他子孙两代均官居高位,名显当代,人丁兴旺,开创武威贾氏世家。

这个人,通权达变,八面玲珑,值得继续研究。

2019年12月27日

癸卯年读者群已经开通,有需要的,扫码跟团加入。

唯为历史
我是唯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