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受尽剥削”四字的立意

文摘   2024-10-31 16:32   山东  
高中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前言部分介绍了元朝纳粮彩绘壁画,以图说史,图文并茂,最后一句“数千年来,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我认为“受尽剥削”四字有待商榷,可以考虑去掉。
本课分两部分《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来展现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而编者将古代赋役制度用四字“受尽剥削”概括,与正确认识历史和制度自信不符。
这四字是从阶级斗争或者革命史观立意的,符合“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观点。
然而这样不符合整节课的立意。
上海财经大学刘守刚教授在《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一书中提到,“不能把税收看成单纯的掠夺”“如果没有政府出面行动,社会中就会有流氓的滋扰,有土匪的打劫,更会有北方游牧部落的入侵……缴税的目的,是为了国家能够做它应该做的事情,履行公共的职能。”
“如果统治者征税的比率过高、征税方式不当,或者把税收纯粹用在自己身上,那确实是剥削。但剥削性并不是税收的本性,公共性才是。”
作为中学生学习《中国赋税制度的 演变》,更不是引导其认为赋税制度是剥削,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和公民意识,为国家的强大发挥公民的责任。

辣汤
辣汤,一名高中历史老师的菜园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