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占领小红书了

文摘   2025-01-15 17:28   山东  
今天办公室一早的话题是:外国人占领小红书了。
我下载小红书,一看还真是,美国人、德国人、澳大利亚人、韩国人、日本人、加拿大人……全都来了。
一种全世界人民大会师的感觉。
接着昨天的话题,同事抛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称外国人为洋人了,而是都称呼老外呢?
另一个同事笑着走过来,古代的时候我们也称呼外国人为“胡人”,随即掏出椰枣让大家尝尝,说这就是过去胡人的商品。这些椰枣来自现在的伊朗。
这位同事是一位宝藏老师,我就请教为什么对外国人的称呼不一样呢?
这位同事从语言的角度这样解释说,语言具有嬗变性,其实秦汉时期称呼胡人和唐宋时期称呼番人,都是指老外。
清朝至民国,新的一批外国人漂洋过海来看你,这时候由于他们从海洋而来,又称呼他们为洋人。
现在呢,地球越来越小,国家之间的联系频繁,洋人不能涵盖所有外国人,而老外(foreigner)是相对于本国人的称呼,在世界范围内是通用的。
有一个段子,在一辆中国的高铁车厢里,坐满了来旅游的外国人,其中仅有的一名中国人给他们打招呼:嗨,我是老外。
对于物种交流的命名原则,其实没有多大学问,应该是顺其自然,怎么方便怎么来吧。
当外国人被称为“胡人”的时候,来自外国的商品称为“胡……”,没毛病吧。
当外国人被称为“番人”的时候,来自外国的商品称为“番……”,没问题吧。
当外国人被称为“洋人”的时候,来自外国的商品称为“洋……”,顺理成章吧。
我就问同事,那现在传入的物种应该怎么命名呢?
接下来的谈话,有点意思。
在过去,我们对外国的认识很模糊,所以物种引进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物种具体的产地,为了区分其与本地物种的区别,在命名上笼统的称为“胡”“番”“洋”,而现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世界物流越来越发达,我们能够清晰的知道物种的产地,所以称呼越来越具体。
比如,超市的牌子上会这样介绍:泰国榴莲、菲律宾香蕉、智利车厘子、马来西亚山竹、新西兰奇异果、阿根廷蓝莓、泰国芒果。还有今天同事分享的伊朗椰枣。
同样是火龙果,有本地种植的,也有来自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厄瓜多尔等国家的进口火龙果。
水果命名原则也有针对性,不带有地域性。比如,火龙果因其果皮颜色鲜艳,形状独特,像火龙一样,所以得名;“牛油果”是因为其果肉质地像牛油一样细腻。
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具体。
这让我想到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的一幅图。
15世纪的世界地图很模糊,而16世纪的世界地图就相对清晰了,随着人们对世界的探索,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更清晰。
小红书上迎来了全世界的朋友,我们也许会多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窗口多了,我们对外面的世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清晰具体。

辣汤
辣汤,一名高中历史老师的菜园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