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唐朝的钱帛兼用?

文摘   2024-11-04 17:11   山东  

这张图,用历史课本上的话来说就是稻麦复种制 ,在宋代南方普及。图中有一块稻田已经收割完,撒下去的小麦已经绿油油一片,与旁边未收割的金黄水稻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需要图的老师保存备用哈。


记录下生活:


上周五是农历十月初一,在北方称为“寒衣节”,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送寒衣等风俗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坐在我旁边的妇女和老伴去唐口烧纸。大概因为男的不愿意多走路而选择转车,多花了五十多分钟,女的在公交车上对着男的喋喋不休,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数落自己的对象。从上车到下车,前后又是五十分钟,“气死我了,气的我心窝子疼,你说你,气死我了……”,就这一句话反反复复地说,男的一路也不吭声。


作为旁观者,也是叹息。坐车去为逝去的人烧纸,反而把“气死了”挂在嘴边,不是很庄重。


祭祀本身就是教育,教育活着的人懂得珍惜,惜缘、惜时、惜人。


我记得有位过来人讲过:


几乎所有人,都有喜怒哀乐,谁的人生都不太容易,但是能在五味杂陈的日子里,还能非常有趣的人,就很难得。


反正都是熬着,有的人在熬着中依然云淡风轻,苦中作乐,不影响生活,而有的人则完全陷入了情绪之中。



言归正传:


2020年有一套山东高考模拟题,第一题是关于唐朝钱帛兼用:


1.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 (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 该诏令在当时

A. 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在本次《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课的学习中,我对唐朝钱帛兼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唐朝为什么钱帛兼用?


为了顺应自然经济,唐朝刻意延续魏晋南北朝的习惯,以实物作为经济市场的主要货币。从赋税的角度来看,户调就是从秦汉人头税演变而来,从货币转向实物,对于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征收实物反映了货币经济的衰退。


随着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经济注定落伍了,那么,唐朝为什么依然坚持钱帛兼用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


首先,从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理解。唐朝中前期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庸调布是税收物品,法律规定布帛是法定货币,也相当于政府掌握了巨额财富,也为唐朝实行钱帛兼用奠定了基础。


课本第16课有一则“郧县贺思敬庸调布”的材料,我是这样用的:


庸调布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多用于中央政府的军事开支。


第二个角度,就是“钱荒”。


唐朝时期的“钱荒”,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这也是钱帛兼用的重要原因。


用课本上的话就是,“由于铜钱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又有许多铜钱被囤积或销毁重铸器皿,所以铜钱流通量仍然不足,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


两税法改革后,“税收以钱计征”,进一步加重“钱荒”的问题。


所以,唐朝政府选择了钱帛兼用的政策,弥补铜钱不足的状况。


一个国家执行一项政策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法令的形式出台。这样一来,如果老百姓不愿意遵守这个政策,就等于违法了。正因为如此,唐朝皇帝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保护布帛作为货币不可动摇的地位。




布帛如何作为货币使用?


布帛如何作为货币使用呢?


上面的试题就是政府以法律的形式通过的使用场景。通过搜索,我也找到了更多的使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大额支付(减少铜钱占用量)、官方俸禄、税收、市场交易等。唐朝政府还出台了法律法规,要求在交易中优先使用布帛。


布帛还被用作贿赂、请托、赠遗、布施、谢礼、赏格、旅费、物价支给、物价表示、赁费、放债、蓄藏、纳税、上供、进献、俸料、和籴、营缮、军费、赏赐等。


然而,布帛在储存、运输、分割、体积大等方面的不足,始终难以承担起货币的职能,因而钱帛兼用也只是权宜之计。


大家想想也是,布帛的最终归宿是哪里?无非就是做衣服等布制品,转化率低,老百姓私下里不喜欢这种货币,这也是政府出台法律的原因之一。


用课本上的话承接,“在(钱荒)这样的背景下,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的诞生才是解决”钱荒“的创新之举。

辣汤
辣汤,一名高中历史老师的菜园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