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是服务于政治的

文摘   2024-10-05 23:43   山东  

文章缘起:

吃饭的时候,始终避不开的话题就是饭菜味道的评价。

评价的好,做饭的和吃饭的皆大欢喜。

评价的不好,就开始抬杠,贬低劳动成果。

关于劳动为美,我们在学习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提过,今天我准备简单回顾一下这个转变,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劳动是否为美,体现的是社会的主流观念,而主流观念是服务于政治的。

一、古代的劳动观念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老乡邹城人孟子提出的,通俗的讲,干活出力的就是被治哩。

其影响深远,至今依然有痕迹。

在济宁地区百姓的口头语中,务农的成年男性就被称为“劳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力”的地位急剧下滑。

有一次干完活回家,在电梯里,一位十岁左右的小姑娘看着我,说出了令我哭笑不得的一句话:叔叔,你是劳力白?

我不知道这位小姑娘在家接受的什么教育,也许是“你再不好好学习,就像那些劳力一样出苦力”。

劳心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与广大劳动者区别开来,专门制定了“礼”,礼不下庶人,大概意思就是劳动者没有那么多讲究,不需要礼。

这礼的范围很广,衣食住行都有。

就说穿衣服吧,贵族和文化人不能穿牛仔裤,太low了,太简单了,怎么复杂怎么来,越复杂越显尊贵,所以玉器要戴上,钥匙挂在腰上越多越好,越影响干活越好,越需要人伺候越好。

这对于他们而言不是显摆。

因此也就有了你在电视剧上看到的,衣服又长又宽,自己穿不上,只能让下人帮着穿。

那劳动者怎么穿衣服?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方便怎么来,只有简单方便了,干活才利索,所以劳动者要穿裤子穿汗衫。

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改革叫“胡服骑射”,北方游牧民族的职业就是骑马,为了方便骑马,穿裤子是大家的共识。中原地区为了提升军事战斗力,学习游牧民族穿裤子骑马打仗,开始了“习胡服,求便利”的服饰演变之路。

这个演变对劳心者而言是缓慢的,直到民国时期,文人依然热衷于穿长衫,有点类似于今天女人穿的长裙。


比如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究其原因,还是区别于劳动者的身份在作怪。

我曾经被一张慈禧太后的照片吸引,她的手指甲非常长。


更让我惊讶的是,翻看晚清官员、教书先生的照片,他们的指甲都很长。


这也是区别于劳动者的身份象征。

古代的劳动观念是为等级社会服务的。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经济上的独立(自食其力)、精神上的独立(劳动光荣)和政治上的独立(身份平等)。

既然如此,劳动光荣也自然而然的成为美德。


同时,国家为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需要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你争我赶的干事创业氛围,劳动最光荣成为响亮的口号,劳动模范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星。


知识分子的工作也顺理成章的称为“精神劳动”。

女性成为劳动世界半边天,你看宣传画的笑容多美,那是自信的美,劳动人民的美。


改革开放初期,出现了一种现象“脑体倒挂”,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劳动致富成为主流观念。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工的多样化,纯粹依靠体力劳动的人逐渐边缘化,“劳力”一词再次成为这一群体的标签。

那怎么摘掉标签呢?



如果喜欢,点个在看,就是右下角的符号

辣汤
辣汤,一名高中历史老师的菜园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