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异口同声也许很可怕
文摘
2024-10-07 22:42
山东
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了一幕从众效应,感觉挺有趣,便分享给朋友们,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
山东济宁有一项特别好的民生工程,那就是早晚高峰时期公交车免费,被称为“限时免费”,很多外地朋友来到济宁乘坐公交车,便能感受到来自济宁的关怀。
我照常在免费时间段坐上了公交车,在半路上,有一位背着包的中年男性上车,执意要扫码付费,司机提醒不需要付费,但是乘客没有听见,或者不懂啥意思(你看不起我,我两块钱还是有的)。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位成年男性在大张旗鼓的扫码付费后,后面上车的几位学生陆陆续续都扫码付费了。行动之快,都没让司机反应过来。终于走上来一位老熟人,是这路公交车的常客,他没有丝毫质疑的走进去坐在了座位上。
我在车上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扫码付费始于那位中年男性,后面的就是没有思考的从众心理;终于后面的老熟人,熟悉规则,应用规则。
下了车,我专门与老熟人交流这件事情,他说他也在想这个问题,平常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扫码设备是关着的,今天也许由于疏忽忘记关了。
我就说嘛,设备就是应该在限时免费阶段关闭,过了时间段再打开,以避免乘客不知情而误刷。不过,这个小小的事情,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有名的心理实验:
组织者请被测试组对看到的情况做出判断,但是在每组中只有一个人是被测试对象,其他人都是托儿。这样的设置将真正的被测试对象置于两难境地。真正的受测试对象忽略自身所见与同组人保持一致的比率很高,即使其他人明显是错误的。
这个实验显示了群体的影响力,它启发我们,应该对群体共识的正确性持保留态度,要有质疑意识。
这个实验成果如今广泛应用于诈骗团伙,比如你加入了一个投资群或者购物微信群,其实群里只有你一个是投资者或者消费者,其他人都是托儿。
置身其中,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要懂规则,知道的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坚持自己的准则,不跟风。从教育方面思考的话,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坚持己见。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