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地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期末选择题解析

文摘   2025-01-22 23:27   山东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发掘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一座四人合葬大墓,4人均随葬玉钺,但玉钺数量、材质、大小有明显差异;其他大中型墓葬也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与小型墓葬 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出该时期

A.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 孕育着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因素

C.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D.已经初步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解析: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重点时间定位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表现形式由低到高分别经历了私有制的诞生、贫富分化、阶层分化、阶级、国家几个阶段。由墓葬陪葬品贫富差距差距大,可以反映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故选B.

举一反三: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龙山文化逐渐代替了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南方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与神庙,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种迹象的主要表现是( )

A.贫富分化加剧

B.宗法制确立

C.社会尊卑有序

D.文字的使用

2023129日,国家文物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公布。报告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等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可以佐证上述结论的是( )

A.农业革命的出现

B.贫富分化的加剧

C.流行多人合葬墓

D.文字的开始使用

2.东汉中后期,政府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一些家族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一现象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

C.加速了阶层流动 

D.助推了世家大族发展

解析: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由材料可知,东汉选官制度造成了一些家族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一现象便是阶层固化,不利于国家稳定,助推了世家大族发展,为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意图加强中央集权埋下伏笔,故选D.

3.583年,兵部尚书杨尚希向隋文帝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其意在

A.精简地方机构                         

B.增加政府收入

C.加强边疆治理                         

D.强化官员控制

解析:课标要求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由材料可知,其意在变革地方行政区划,加强中央集权,精简地方机构,减少财政开支,故选A.

2022年山东高考第16题考查的更深入。

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查。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

——《隋书》卷29《地理志》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3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4.宋代,官府对于民间发生的财产纠纷,不再视为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在法律上强调“治 道,民事为急”。这反映出宋代立法注重

A. 重农抑商 

B.礼法结合

C.因势而治 

D.强化等级

解析: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借助选必的材料考查纲要的考点。重视财产纠纷民事为急,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因势而治,故选C.

5.11837-1858年中英合法商品贸易统计(年平均数,单位:英镑),这一状况出现的根源在于

 1

A.传统经济优势                        

B.政府腐朽无能

C.英国享有特权 

D.关税税率较低

解析: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中对合法商品贸易数据的统计,言外之意不包括鸦片等不合法商品。在合法商品中,中国出超数据增大,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故选A.其实严格来讲,自然经济谈不上优势,就是穷,没有购买力。

6.新文化运动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对中医“以科学的名义” 进行批判。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开始关注中医的重要作用,强调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紧密关联。与上述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A.各种新思潮传入 

B. 新型政党的建立

C. 民族意识的觉醒 

D.十月革命的冲击

解析: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由初期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到后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转变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一有一战对国人思想的冲击;其二有自身文化的魅力。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不过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否恰当?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属不属于民族意识觉醒?

7.20世纪40年代初期,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陆续颁布了新的婚姻法规。表21941-1942 年山西榆社县婚姻条例颁行后的离婚案件统计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抗日根据地

 2

A.传统习俗得到传承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家庭结构趋于稳定 

D.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解析: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律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抗日根据地颁布的婚姻法规,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也为新中国婚姻法的颁布积累了经验。故选B.

举一反三: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有增无减。据统计,上海市自婚姻法公布后的10个月间,该市人民法院共受理4197件婚姻案件,其中由女方提出的占89%。这说明

A男女平等得到充分落实

B.女性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C公民权利得到法律保障

D.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

8.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接见非洲代表时,明确指出整个非洲的任务是反对 帝国主义,而不是反对资本主义,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强调非洲的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 义的斗争更有世界意义。其认识

A.首次突破“一边倒”的理念               

B.蕴含着求同存异的外交智慧

C. 消弭了中非外交理念分歧 

D.打破了美帝国主义孤立封锁

解析:课标要求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选B.

举一反三:

1974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中国外交一条线、一大片的具体策略;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讲话,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种理论的共同点在于

A蕴含着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

B.以反殖反帝反霸作为中心任务

C.为世界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柱

D.体现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9.据记载,大约公元前1650一前1200年,赫梯王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周期性举办节日庆典;国家性节日中的各类庆祝仪式,在都城和其他城市、地区辗转举办。这些活动旨在

A. 丰富民间文化生活 

B. 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C.扩大国家统治版图 

D.加强内部的凝聚力

解析:对国家性节日的理解可以迁移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节日庆典和国家节日带有增强政权认同,提升国家凝聚力的作用,故选D.

举一反三:

1950年起,每逢国庆纪念日,国家均要举行大规模庆典活动,以“1949”为起点来追忆国家历史、展示建设成就、诠释未来目标,并统一悬挂国旗、统一纪念口号等。这一举措( )

A宣告了新中国成立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实现了政权的巩固

D.利于民众认同新中国

10.1666年,法国国王成立“法兰西科学院”,提供资金进行科学实验和购置仪器,并用年金 保障院士生活。这个举动带动了欧陆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科学院,欧洲科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西方科学

A.仍未摆脱宗教思想束缚                 

B.发展完全依赖君主扶持

C.研究活动更为职业高效                 

D.实现了与技术紧密融合

解析:17世纪为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时代,为接下来的启蒙运动做了铺垫。西方国家科学院的成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专业的平台,推动了科研的进步,故选C.

1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多边贸易、大国合作成为国际时尚。20世纪30年代初期,贸易保护主义、单边行动的观念却日益盛行。导致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殖民体系的瓦解 

B.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

C. 经济危机的冲击 

D.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崩溃

解析:考查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2.苏联“一五”期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规模空前,与许多世界著名公司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如美国的福特、弗莱因、通用电器,德国的德律风根,法国的施留姆别尔热,瑞典的埃利克松等。这一做法旨在

A. 缓和同西方的关系 

B. 延续新经济政策

C.体现制度的灵活性 

D.加速工业化建设

解析:考查苏联工业化。苏联的“一五计划”正处于西方经济大危机期间,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举一反三:

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立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企业。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初步建成     

B.中共中央已决定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C.外交环境变化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D.拉开了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

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3. 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上,87个国家代表围绕领海和渔业权问题经过两个 多月的谈判,最终签署了《领海及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渔业及公海生物资源养护 公约》和《大陆架公约》。这些国际法的制定

A. 推动了新型国际海洋秩序的构建 

B.渗透了大国一致的强权色彩

C.解决了国家主权和渔业权的争端 

D. 损害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

解析:课标要求了解近代国际法的发展。由材料可以看出A.

14. 1979年,英国政府将市场机制引入福利供给,社区照顾服务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 私营部门成为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这表明当时英国

A. 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 

B. 注重改善基层治理方式

C. 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D.逐渐提高社会福利供给

解析:考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和基层治理。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历了石油危机,财政压力大是推动福利改革的重要原因,财政压力大不等于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英国政府推动福利改革,体现了英国注重改善基层治理方式,故选B.  


15.119世纪至21世纪初期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进程简图。据此图可知


A.美元优势地位已经丧失               

B.信用本位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

C.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发展 

D. 国家力量消长影响国际货币体系

解析:考查大国崛起和国际货币体系。由图可知,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背后是大国的兴衰,故选D.

辣汤
辣汤,一名高中历史老师的菜园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