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上的班会课:《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文摘   2024-10-03 14:18   中国  

文章缘起: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关键不是课的内容,而是与学生在探讨“穷则思变”时的碰撞。


一直想复盘一下本节课的思路,迟迟没有动笔。


趁国庆假期,把课堂思路梳理一下,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把历史课当做班会课的初衷: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不仅是一句古训,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我尝试将《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的内容转化为一次生动的班会课,旨在通过历史的镜鉴,引导学生们理解变革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面对挑战时的积极态度。


课堂导入:理解“穷”的多重含义


课堂伊始,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里的‘穷’是什么意思?”大多数学生将其理解为“贫穷”,这与我们今天的普遍理解相符。


然而,当我问及“山穷水尽”、“穷途末路”中的“穷”时,学生们开始意识到“穷”还有“到头”、“尽头”的含义。


深入探讨:从“贫困生”到“穷困生”


我进一步提问:“我们国家有好政策,针对贫困生有补助,大家都知道贫困生家里穷,那为什么不叫‘穷困生’呢?”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他们开始理解到“贫困生”并非“穷途末路”,而是在物质上暂时遇到困难,但通过努力学习,他们可以迎来转机,柳暗花明又一村。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变法与改革的共性


历史回顾:变法与改革的困难与突破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分析了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这些改革是如何突破困难的。他们意识到,每一次变法与改革都是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进行的,每一次“变”都是困难重重,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变法的精神从未改变。


现实联系:改革开放与戊戌变法


在阅读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的相关材料后,学生们分析出了变法与改革的共性,以及失败与成功的因素。他们认识到,中国近代的变法与变革失败的原因都是没有实现国家独立,没有坚定的领导,没有科学的理论,没有走出自己的道路。


时代精神:穷则思变,不躺平,不佛系

在讨论中,学生们逐渐理解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极速变化的时代,需要的正是“穷则思变”的精神。面对困难,我们不应选择“躺平”或“佛系”,而应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享受生活。



说在最后:


通过这次班会式历史课,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在面对困难时积极思考和行动。“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不仅是一句古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勇敢地面对和解决。

 

通过将历史课内容转化为班会课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穷”的多重含义,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激发了学生们对变法与改革精神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材料分析,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历史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在面对挑战时积极思考和行动。这不仅是教学实践,也是思想启迪。



往期同主题文章:


为什么是脱贫而不是脱穷,看完就明白了


大妈穿校服,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也是民生


如果喜欢,点赞+在看

辣汤
辣汤,一名高中历史老师的菜园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