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证据法中,生活经验也是一种证据

文摘   2024-11-17 16:06   山东  



早上六点起来,妈妈随口说了句:天还黑着呢,上班这么早?
上班都是这个点起床,妈妈把我问懵了。
我说,时间到了,和天黑没关系哟。
不过,在刷牙的时候,刚才的对话让我想到了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果放在古代,妈妈这么问一点没毛病。
然而细想开来,也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仅仅是古人的美好向往。要不然怎么会有“通宵达旦”“焚膏继晷”“披星戴月”等成语故事呢?
不,我错了,“通宵达旦”“焚膏继晷”“披星戴月”等往往指的是读书人,他们对未来有希望,所以有动力,所以才会“凿壁偷光”。
农民呢?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有一个通过婚姻改变命运,逆袭娶了王母娘娘的仙女,最终也只是成就了流传后世的神话。
该放牛的放牛,该耕地的耕地。
男耕女织的时代,老百姓白天种地,晚上妇女要在家织布,农闲时间要为国家服徭役。
田园诗人代表了读书人的一种向往,包括今天也是,不过很少有人回到了故乡。
言归正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用历史学的二重证据法来解读,会发现陶渊明真是务农高手。网上有文章解读这首诗,说陶渊明不会种地,野草旺盛,豆苗稀疏。这样的认识是缺乏农村生活经验。
杂草的生命力旺盛,我们都知道,稍微一偷懒,野草就长高了。农村有一个农具叫“锄头”,相对应的工作就是锄草。农民有一双劳动的手,相对应的工作就是薅(hao)草。
农民在田里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耗在草上了。
“草盛”是自然现象。
而“豆苗稀”则是一万年前农业诞生以来,农民总结出来的经验。
那年回老家收割大豆,一眼望去就是稀稀拉拉的。
为了确认一下,我问妈妈,“种豆子是不是要稀一点”。妈妈说,那是哟,越稀越好。
“草盛豆苗稀”是不是老百姓的大白话,说了一千年依然这样说。
陶渊明会种豆,一千年以后依然如此种豆子。
还有,陶渊明为什么“种豆南山下”?为什么不“种稻或者种粟南山下”?这依然说明陶渊明是务农高手。我老家汤山就在山脚下,很多都在山地种豆子,为啥呢,豆子适合在山地生长。
我们是不是很佩服陶渊明,既有文人风骨,又是务农的一把好手。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完全是农村场景白描呀。老家的长辈很多都是天没亮就钻进地里锄草,傍黑扛着锄头回来了。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就是我童年的生活写照。山地资源紧张,留出来的小路很窄,野草长的都要封住小路了,如果有露水,就会打湿衣服。

老家的“道狭草木长”

这篇小文让我认识到,二重证据法包括文献和文物之间的互相考证,同时生活经验也能够成为佐证的材料。
因为很多生活中的场景,即使千年依然没变。
这同时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如果只是埋头刷题,我们忽略的不仅仅是秋天的落叶、傍晚的彩霞、文字的美……
我们忽略掉的是生活。

辣汤
辣汤,一名高中历史老师的菜园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