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本看辛亥革命评价的几字之差

文摘   2024-11-30 22:42   山东  

自从学校把所有历史老师都安排在同一个办公室后,我发现自然而然的实现了大教研的效果。比如昨天高三的老师们在讨论巴黎公社,高一和高二的老师也在参与。同样,高一的老师也抛出了一个新问题:纲要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也发生了细小的变化,背后有哪些我们需要知道的知识呢?

我作为高二的历史老师,很好奇的凑过去,原来新版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019年版本写的是: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我再次翻开人民出版社的老课本必修一,写道: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一点一滴的变化背后,的确有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淡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说法,而强调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两者的意思差不多。

2022年和2023年山东高考也在这个概念上出了两道选择题,分别如下:

2022山东高考13.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2023年山东高考7.)1938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演出时,会在戏台两边挂起“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民众剧团常年在边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 )

A.创新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B.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

C.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D.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这两道题都涉及了民族民主革命和反帝反封建这两个概念。

回过头来看看上面对辛亥革命定性变化背后的内容。

首先,为什么淡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强调民族民主革命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第一,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中国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还包含了反帝的民族解放斗争,使用“民族民主革命”更能全面反映中国革命的双重性质,即反帝反封建。
第二,革命领导力量的变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时代,世界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不再是单纯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包含工人、农民和其他革命阶级在内的革命,这种革命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使用“民族民主革命”更能体现革命的广泛性和彻底性。

其次,采用“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一表述,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这个论述更全面更严谨,它不仅强调了辛亥革命的反封建性,也隐含了其反帝的性质(此时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因此推翻清政府也具备了反帝的性质),同时突出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起点的重要性。“民族民主革命”本身就带有“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就没必要赘述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原来版本“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比较”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比较以前的救亡运动,辛亥革命具有更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既然是开始,或者拉开序幕,就表示比之前的救亡运动更进步,因此最新的表述更加简练。
几字之差,我们看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时代精神和政治属性。

辣汤
辣汤,一名高中历史老师的菜园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