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济宁地区高二历史期末第17题阅卷总结与教学建议

文摘   2025-01-23 20:34   山东  

试题分析与评价:


17题试题质量高,既考查基础知识,又兼顾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考查,立意高,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发挥了立德树人的功能。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这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一步,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改革,引进西方科技和知识,选拔优秀人才,但这也导致了传统士人阶层的出路问题。材料中的两位日记作者代表了不同态度的乡村知识分子。刘大鹏显得比较保守和担忧,担心传统文化丧失和社会动荡;而朱峙三则显得更支持改革,认为科举废除有助于国家富强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两位乡村士子对待改革的不同态度正是从古至今任何改革的时候所共有的,面对新事物,有的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学习和改变,有的人消极悲观,或躺平或抱怨,你选择哪一种,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核心素养分析


史料实证:题目通过对比刘、朱二人的日记内容,要求学生从一手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人物的态度差异,体现了对史料解读能力的考查。

历史解释:需结合时代背景解释两人观点异同的根源,考察学生对晚清社会变革(如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西学东渐、革命思潮)的理解和关联能力。

时空观念:材料涉及1904-1908年的时间跨度,需将事件置于清末新政与科举停废的具体历史坐标中分析。

家国情怀:通过材料分析,在民族危机加深下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士子是救亡图存的一粒尘埃,即使面临的困难再大,明知蚍蜉撼树,也一往无前。在现在大变局之下,我们也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寻找解决问题之策。问题(2)更是引导学生思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对历史人物选择与时代使命关系的探讨。

关键能力与立意


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比刘大鹏的保守焦虑与朱峙三的进步支持,考查学生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反应的逻辑梳理能力。

因果推理能力:需结合个人经历(如地域、思想开放性)、社会背景(如新政推动、革命思想传播)解释差异原因。

批判性思维:问题(2)要求学生提出“真正的出路”,需基于历史发展趋势(如教育转型、思想启蒙)提出合理建议。

立意:通过微观视角(个体日记)反映宏观变革(科举停废对乡村社会的冲击),引导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与知识分子的多元应对。

从史料分析到历史解释,再到现实启示,逐步提升思维深度。材料选取典型且对比鲜明,充分体现“小切口、大背景”的命题思路。问题(1)注重史料细节与背景关联,问题(2)则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贯通,符合新高考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

教学与备考建议

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亮点,比如规范化训练,在不少学生的书写逻辑中可以看出学生审题严谨,答题规范,书写大方,能够体悟到试题的立意。

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部分学生书写混乱,字体潦草,书写紧凑,不注意格式,而导致答题角度缺少。也有学生不注意审分值,在观点不同处长篇大论,写再多再好,最多也是4分。

通过研读试题,结合阅卷中出现的亮点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和备考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多加注意:

强化史料解读训练:精选日记、报刊等一手材料,训练学生提取关键词、分析作者立场的能力。

构建时代背景框架:梳理晚清政治改革(新政、预备立宪)、思想变迁(中体西用、革命思潮)的时间线,帮助学生建立“大历史”视野。在任何时间段也是如此,可以不拘泥于细小的点,但一定要协助学生从大时间段上下功夫。从近几年的山东卷上也可以看出考查大时间段的倾向。

比较分析专题训练:设计类似“传统vs现代”“保守vs革新”的对比题型,提升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近几年济宁地区的模拟考试也在做这个工作,比如2024年济宁高三模考曾经考过清末新政的沉沦与觉醒。

拓展历史人物案例:补充张謇、严复等转型知识分子的经历,丰富学生对“出路”多元性的认知。

注重答题逻辑培养:训练学生从“现象→异同→原因→评价”逐层展开,避免碎片化表述。

辣汤
辣汤,一名高中历史老师的菜园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