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一节好课的最大标准
前段时间,有幸去济南听了一场专家报告,没想到专家的一席话,立马吸引了我的眼球,并引起深思。
一堂常规课,或者公开课,或者赛课,你提出的问题,你会优先选择提问举手的同学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提问举手的学生,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甚至鼓励学生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
同事之间也常常闲聊这个话题,一个问题提出后,小学的学生基本都是一个班都举起手,年级越高,举手的学生越少,到了高中后基本都不举手了。
专家一语惊人:谁举手,我们就不提问谁。
如果一堂课,你都是提问举手的学生,一堂课顺顺利利讲下来了,那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有点表演的性质?举手的学生是不是有点类似托儿?
就像一个段子:在公开课上,真会的举右手,不会的举左手,以营造一个全班学习氛围浓厚的景象。
专家说:“我们为什么要提问?最大的目的是为了驱动思考,同时为了了解学情和同伴互助。很多课堂,太重视提问后的结果,而忽视了思维过程,恰恰思考的过程是最重要的。”
提问举手的学生,恰恰忽视了启发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进而造成其他学生不会思考。
如果先提问学习困难的学生,再提问学习优越的学生,既可以了解学情,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呈现问题的思考。
课堂提问的形式基本有三种,问而不答,注意留白,引发学生深思;问而齐答,是营造课堂氛围,次数不能太多;一问多答,一定要留白、倾听、反馈、追问,将问题推向深入,让问题在学生之间传递。
好的课堂提问,不是打乒乓球,两个人一对一PK,而是打篮球,抛出问题,在队员之间传递,然后投球(解决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节好课的最大标准,备好课,要备好问题,设计好问题,有耐心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要会倾听,会追问。
而这个观点恰恰与文本解读等模式不谋而合,解读课本中的一段材料,解读课本中的图片史料等,都是设计问题的很好的素材。
你们对“课堂提问是一节好课的最大标准”持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