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坐公交去上班,通勤时间一个小时,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并不算太长,看会电子书,思考一些问题,补会觉就到了。
今天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大爷,满身酒味。
说实话,我不排斥酒味,不过大早上一个小时都在闻这酒味不是一个很愉快的事情。
喝早酒的人是自由的人,没有规则的约束,当然他的老婆也管不了。
今天月考,在一天一天监考中,我回顾了在公交车上看的电子书的内容,总结了一个观点:在落后的社会里,总有一个理由让女人受伤,或者付出代价。
就拿春秋时期济宁的故事说吧:
秋胡,春秋鲁人。婚后五日,游宦于陈。五年乃归,见路旁美妇采桑。赠金以戏之,妇不纳。及还家,母呼其妇出,即采桑者。妇斥其悦路旁妇人,忘母不孝,好色淫佚,愤而投河死。
这个故事叫“秋胡戏妻”,本是男子的错误,女子却以死明志。
今人来看,社会之重都压在了女子身上,女子的生命之轻竟如此。
还有一个山东琅琊王氏的先祖王吉的故事。
王吉凭借“言宜慢,心宜善”六字箴言驰骋官场,然而却因老婆摘了邻居家的枣要休妻。
起因是邻居家的枣树长得旺,有一些长到了王吉院子里。老婆看着枣酸甜可口,便摘了些吃。
王吉知道后大怒,认为这是盗窃,没有给孩子树立榜样,要休妻。
邻居知道后,认为是小题大做。王吉却不这么认为,执意把老婆赶走。
事已至此,邻居很尴尬,也执意把枣树砍掉。
最终以王吉召回老婆而结束。
至此,王吉的美名远扬。
今人来看,王吉就是在演戏,沽名钓誉的代价是女子没有独立的权利,休与不休,就是丈夫一个理由。
《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还有一本书叫《灿烂千阳》,我用了一天的时间粗略读了一遍。
我不希望读第二遍,更不愿意精读。
由于充分的共情,我完全是在压抑中看完的,阿富汗的命运,阿富汗的女人的命运,阿富汗底层女人的命运令人惋惜。
阿富汗典型的男权社会是女人进步最大的障碍。
玛丽雅姆希望读书,却一点机会没有,最终 在 15 岁时嫁给了中年鞋匠。
莱拉有一位明智的父亲,鼓励女儿读书,他说:“莱拉,你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女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过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
因为战乱,莱拉在 14 岁时嫁给了老年鞋匠。
两位女性向命运抗争,再怎么闪耀,总显得那么渺小。
终于理解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深意与远见,这是以革命的精神向旧社会挥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