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阅读,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这里有一个小技巧

文摘   2024-10-22 22:49   山东  

传统的学者做学问,常常有做知识卡片的习惯。


学者们将卡片打造成自己的知识库,写论文和著作时可以有效提取。


作为中学历史老师,阅读是日常工作,也是提升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通过广泛阅读,可以打开思路,激发灵感,缕清知识线索,清除知识盲区。


那么,如何让日常阅读更有效呢?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整理读书笔记是有效阅读的第一步。


在电子书流行的背景下,有了更为便捷的方法。


我以微信读书为例。


最初,我会将重要的知识复制粘贴到手机备忘录上,不过由于只能复制粘贴知识内容,而不能将文章出处一块粘贴。


后来我发现微信读书有【分享书摘】功能,它是以图片的形式生成,内容+出处。将生成的图片直接发送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晚上再抽时间,利用微信自带的【提取文字】功能,将读书摘录整理到文档里备用。


比如刘守刚《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读书摘录:



利用微信自带提取文字功能,整理成文档如下:


三、“履亩而税”的财政理想,贯穿于中华帝国整个时期。在唐代中期两税法之前,主要的困难在于土地丈量和账册管理;在两税法改革之后,主要的困难在于特权集团偷税漏税、大小官吏贪污中饱。
四、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初期,大多采取
先授田再按人口(丁)征税的办法,变通
实现税地,直到唐代两税法改革后才真正地在制度上确立起按土地面积征税。

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第一部分走向帝国/刘守刚


以上这本书对准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 16 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有很多启发和借鉴意义。


比如作者刘守刚老师把国家分成人口、土地和公共权力三要素,按照三要素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把国家分成三个阶段城邦、帝国和现代国家。


城邦、帝国和现代国家在赋税方面分别以税人、税地和税商为主。


刘老师还重新解读了汉初减税“三十税一”的背景以及“舍地而税人”的危害。


赋税的本质不是剥削,而是让国家更好的承担公共职责。

辣汤
辣汤,一名高中历史老师的菜园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