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介绍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发展电化学储能不可或缺。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锂离子电池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因此,高安全性的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备受瞩目。尽管存在许多优点,AZIB的锌负极仍面临枝晶肆意生长和副反应的问题。众多研究表明,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引入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可以缓解这些诱因,从而提高循环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简易刮刀涂覆和原位杂化固-水凝胶电解质界面(StHEI)构建结合自呼吸模式的新型锌负极保护途径。具体而言,预涂层(PCL)在循环过程中转变为具有坚固特性的水凝胶层。在初始充/放电过程中,StHEI具有两个活性组分:海藻酸钠(SA)和原位合成的碱式碳酸锌(BZC),这些组分相互交织,使其具有出色的应力耐受性和有效的电子绝缘性能。构建得到的自维持和动态的界面成功实现了AIZB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逆性性能
2.图文概要
图1. (a) 改性锌阳极演化/保护机制示意图;(b-c) PCL@Zn的SEM,PCL呈现出光滑且均匀的表面,外观呈浅白色;(d) 裸锌电极、SA@Zn电极和BZC/SA@Zn电极对于2M ZnSO4溶液的接触角,BZC/SA@Zn的接触角相对于裸锌电极减小,表现出更强的亲水性;(e) 通过传统三电极系统测得的Zn||Zn对称电池和BZC/ZCZH/SA@Zn||Zn对称电池的Tafel曲线,减小的腐蚀电流和升高的腐蚀电位表明抗腐蚀性能显著提高;(f) 在-150mV过电位下,裸锌电极和BZC/ZCZH/SA@Zn电极的CA曲线,存在均匀的界面层,二维扩散受到限制,有助于Zn2+均匀渐进分散和后续生长.
图2. (a-b) 在1mA cm-2和1mAh cm-2条件下循环20次后的裸锌电极的SEM,改性电极表面在整个循环过程中保持完整,未观察到锌枝晶和副产物;(c-d) 在1mA cm-2和1mAh cm-2条件下循环20次后的BZC/ZCZH/SA@Zn的SEM,有序排列的小锌晶粒的出现证实了BZC/ZCZH/SA StHEI层在诱导优先的(002)面和Zn2+的均匀扩散方面的作用;(e) 在10mA cm-2条件下,裸锌与BZC/ZCZH/SA@Zn沉积过程的原位OM,改性电极显示出非常均匀的沉积过程,其表面保持平坦,体积膨胀现象得到有效缓解;(f) 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得到的裸锌电极和BZC/ZCZH/SA@Zn电极的活化能,BZC/ZCZH/SA@Zn电极的活化能比裸锌电极降低了约25%,靠近电极表面的Zn2+的动力学传输得到促进;(g) Zn-Zn体系和Zn-BZC/SA体系的计算模型及相应的吸附能,BZC/SA@Zn电极的吸附能显著更负,表明Zn2+与电极表面之间的吸附更有利,可能促进更快的扩散和沉积速率;(h) 裸锌电极和BZC/ZCZH/SA@Zn电极的Zn2+迁移数,Zn2+沉积速率加快.
图3:(a) 循环后裸锌的横截面SEM,裸Zn电极表面呈现出无序、不均匀的形态,平均沉积厚度约为30微米;(b) 循环后ZCB/ZCZH/SA@Zn的横截面SEM,形成的BZC/ZCZH/SA StHEI紧密附着在大块锌表面上,保持平坦构型;(c) 横截面SEM图的EDS,证实了StHEI内部成分均匀;(d) 经过30次循环后BZC/ZCZH/SA@Zn的TEM;放大区域显示了ZnCO3(104)、Zn4(OH)6CO3(021)和Zn(OH)2,循环过程中Zn5(CO3)2(OH)6和ZnCO3&Zn(OH)2之间存在原位可能的转化。这种自我转化过程可以进一步增强StHEI,从而延长锌电极的保护期和AZIB的稳定性;(e) 裸锌和BZC/ZCZH/SA@Zn的模拟电场图。图中圆圈和曲线分别代表无机纳米粒子和SA,改性Zn电极表面的电流密度表现出更大的均匀性;(f) 裸锌和ZCB/ZCZH/SA@Zn的模拟Zn2+浓度分布图.
图4:(a)BZC/ZCZH/SA@Zn不对称电池和原始Zn对称电池在1100小时循环后的GCD曲线,插图为第1130-1150次循环之间的GCD曲线,循环寿命超过1100小时,显著优于原始锌电池;(b)BZC/ZCZH/SA@Zn电极和裸Zn电极的相应电压曲线,在沉积/剥离过程中实现了有效的电压调节和良好的稳定性;(c)裸Cu||Zn半电池和BZC/ZCZH/SA@Cu||Zn半电池的GCD曲线;(d)在3 mA cm-2和3 mAh cm-2条件下不同循环次数下的CE-电压曲线;(e)BZC/ZCZH/SA@Cu||Zn电池和(f)裸Cu||Zn电池前10个循环的GCD曲线,裸露Zn||Cu电池在3mA cm-2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个循环后的平均CE为84.3%,而Zn||BZC/ZCZH/SA@Cu电池的CE高达98.5%.
图5:(a) BZC/ZCZH/SA@Zn电极在循环前后的FT-IR,-OH振动峰的蓝移表明形成了氢键网络;(b) BZC/ZCZH/SA@Zn电极在循环前后的拉曼光谱,表明形成了强氢键,并限制了水分子在StHEI形成后的移动,作为屏障阻止进一步的水分子渗透并有效抑制了气体的产生;(c) BZC/ZCZH/SA@Zn电极循环后的XRD;(d) BZC/ZCZH/SA界面层的C 1s XPS,证明碳酸根离子成功包覆;(e-f) BZC/ZCZH/SA@Zn电极在50次循环前后的O 1s XPS;(g) BZC/ZCZH/SA@Zn电极在50次循环后的Zn 2p XPS,证实了Zn2+与氧原子原位配位形成网状结构;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3D剖面图:(h) 50次循环后的BZC/ZCZH/SA@Zn电极和(i) 50次循环后的纯锌电极,揭示了C/O/OH富集的均匀分布特性.
图6. (a)裸锌电极和(b)BZC/ZCZH/SA@Zn电极的AFM三维形貌图,在没有StHEI层的情况下,Zn2+容易发生团聚,从而形成明显的峰状突起,增加表面不规则性,进而损害电池的稳定性;(c-d)经过50次循环后的相应杨氏模量,平均表面张力增强带来了对体积膨胀的高耐受性,从而延长了对电极的保护时间;(e)0.1 mV s-1的扫描速率下BZC/ZCZH/SA@Zn||MnO2与裸Zn||MnO2的CV曲线,两配置之间具有一致的氧化还原机制;(f)倍率性能,改性电池观察到更高的比容量;(g)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BZC/ZCZH/SA@Zn||MnO2的循环性能;(h)近期相关策略的累积镀层容量和平均CE的比较.
3.总结
学界已证明SEI能够有效保护AZIB中的锌电极,主要通过隔绝水分渗透和防止电极腐蚀来实现。然而,AZIB中的SEI在循环过程中会发生退化,从而降低其有效性。本研究引入了一种PCL与原位制备方法的结合的新方法,将StHEI锚定在锌电极上。锌电极上形成的这种综合网状结构系统地调控了Zn2+的扩散/沉积过程,使锌离子形成致密且精细的结构,有助于提高锌阳极的可逆性和稳定性。并且在电池循环过程中,StHEI可通过分解BZC实现自我修复,从而防止钝化并延长其功能寿命,有效缓解AZIB实际应用中严重的阳极腐蚀问题。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浏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