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来成都,以暴走的方式迅速打卡了在我心中必看的七个项目:L'EST、GOGO EGO、COSMO、此地CyPark、麓湖CPI、源野ReGular、铁像寺水街。这其中,COSMO和源野ReGular属于复盘,验证一下业内传闻,其他五个就属于拔草,不去亲身走一遭,就会觉得这一年还是有缺憾。
感谢被我临时起意到场而惊动的本地做实操的朋友,他们应该是没有备课,所以反应真实,尤为可贵。有三个特别触动我的新启发:1、成都跟巴黎很像,既潮(湿)也潮(流),而且是单向吸附的磁极,形成潮汐现象;2、作为国内商业创新力最强的两个城市,上海更多的对标东京,而成都很大程度会借鉴上海,不过一个是形似,一个是意会;3、阳光和自然对于成都人来说极具号召力,所以这里真的是很把公园当回事,要么就是在公园里加商业,要么就是在商业里加公园。
这七个项目有个共同的分类,就是“非标商业”。这是当下国内商业圈里讨论最热的话题,我想大概是因为大家苦“同质化”久矣,只好信奉以非标来应对标准化,以走出内卷的死胡同。原来我一度以为这是和主理人商业等同的概念,这次走完我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就像社群、社区、社会不能完全等同一样,同样是定向针对于少数人,打法却可以完全不同,呈现的结果也迥异。
我愿意用文艺一点的说法来形容,就是“罗曼蒂克消亡史”。不同于浪漫至死的琼瑶阿姨,成都女孩大概也喜欢浪漫,但不会那么极致,时刻还是保持对人世间的清醒。就像成都这座城市一样,她始终都不会是文化的中心,却一直都是文化的沃土,所有的潮流文化可以在这里迅速扎根,又长出带有成都标签特有的味道。比如当嘻哈遇上了成都话,同样的愤怒就夹杂几分幽默,让人没法较真。
拿这七个项目来举例,放在别的原创城市,它们可以是“策展型零售”,可以是“小而美的公园商业”,可以是“慢生活”,可以是“极致美学”或者“艺文力”,可以是“精致烟火气”,可以是“骑行友好”+“宠物友好”,可以是“松弛感”,可以是“去班味”,可以是“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我想说的是,它们可以套用这样的标签,但它们有更贴地气的底层逻辑。
就像我和我的朋友们最爱的麓湖CPI。走在里面,它一度勾起我在北京养成的文青情怀。我用步入中年以来几乎不用的溢美之词来形容它:“我可太爱麓湖CPI了!不愧业内朋友评定的成都四大生活美学非标商业之首(另外三个是源野ReGular、此地CyPark和L'EST),纯粹的商业梦境,耐心资本的公园城市理想,荡涤心灵的世外桃源,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精神家园。非大师不能有如此手笔,非长钱无法如此长情!”
结果麓湖的总设计师罗总在群里跟我回应:“CPI很有意思但外人不一定清楚的是,我们里面有9个零售慢闪空间,使用时间从1个多月到半年不等,目前已经换了三批了,表现不错而且越来越好,目前的月平均坪效已经超过4000,已经超过其他常驻商业的平均坪效,我们通过销售额提点的方式获得的租金已经超过了其他常驻商业。这种商业编辑的策略是非常创新的,据说深圳万象天地也在做,但业态占比、业绩表现都不如我们。而且我们慢闪空间的备选商户已经快把25年的时间排满了。”
这回你懂我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意思吧?就像外面的人有很多试图用社群来神化麓湖这个所谓“神盘”一样,我从麓湖中人经常能得到的反馈反而是祛魅,他们似乎并不想把自己架上精神领袖的位置上,从来也不会说什么精神地标的故事,也不想把自己变成朝圣之地(虽然那里的社群大会已经扩圈到了全国,很多人慕名前往取经)。大概正是因为这样,麓湖的商业跟阿那亚的商业以及近来四处输出的天目里的商业有着本质的不同。
怎么解释这样的不同呢?就拿琼瑶阿姨和金庸大侠来做个类比吧。琼瑶阿姨笔下的爱必须浓的一生一世只爱一人,如若丧失了爱的能力,那活着也就没有了意义。而金庸大侠笔下的爱是会随着人物的成长而变化的,精灵古怪的黄蓉也会长成为母则刚的家庭主妇,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长大成人,成为通透的人。
所以,如果你在成都看一个商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光环掉落,一点都不用奇怪,反而你会看见更真实的一面。就像一点一点透露出家族基因的COSMO和GOGO EGO,主打人群精准,对散户友好,不比硬套什么“策展型零售”来的实惠?再比如L' EST、此地CyPark、铁像寺水街,根本的底层其实就是职业商管人的选品和品控能力。反而是最早出圈的源野ReGular显得有点水土不服,文艺不能是生活的全部,低调更显得不合时宜。
说了这么多,就像告诉你我这次来成都的收获,玩非标商业的重点不在于刻意“非标”而在于用心的“商业”,不要把自己陷于自我麻痹的情怀当中,而要时刻保持清醒在商言商。要知道真正长久的关系都是因为始终势均力敌,而真正的长期主义只可能因为经济可持续。
以上,未必正确,让我们且行且珍惜吧。想来抄作业的,建议多看看再下手,别中了“美人计”,在一厢情愿中越走越远,那可赖不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