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通过两种身份参与了“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的大讨论,一种身份是回到校园以学生的身份聆听教授们的学术研讨,另一种身份则是以专家的身份参加一项关于片区统筹更新研究成果的评审。跟各位老师学到了很多,有很多启发。
先说跟教授们的学习心得:
来自伍江老师的启发:“人更希望居住环境是稳定的而非动荡的,如果总是‘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人是会疯掉的。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总是发生在稳定的时期而非动荡期。城市更新是永远不能完成的任务,只要城市还有发展,城市更新就不会停。当下,城市建设阶段已经结束,正式进入城市运营阶段,这将是长期持续的过程。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只是城市更新初级阶段,更高的价值追求应该是推动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要通过文化创造、精神创造为城市留下文化遗产,这样城市才会超越当代人的生命周期而代代传递下去。真正能让人感受到幸福感的往往就在身边24小时可以满足的小功能,配套功能的适度冗余决定幸福感的程度。城市更新不是涂脂抹粉,不能有‘洁癖’,也不是哪里都需要城市更新,火候到了才需要更新,否则不如留待未来。城市更新中的统筹是为了寻求新的平衡,要识别真问题,找到真答案。”
来自其他老师的启发:“城市更新的目标应该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最能代表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案例,上海是‘一江一河’,北京是‘中轴线申遗’。文化赋能要避免只是修建大型文化设施,不光好看还要好用。现在国内文旅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文旅而文旅,而与城市本体的生活和产业发展脱离,注定难以长久。以景德镇为例,它真正的价值不是靠网红捧起来的旅游,而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复兴,是调动了国家之力才让这个在江西省内都排位靠后的城市成功逆袭。中国城市规划理念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而变化的,近三十年中国城市爆发式的增长正是出于为增长而规划而服务的理念,而进入新世纪经济增长不再是单一目标,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开始导入,城乡规划更多的体现为公共政策,空间就是社会,社会就是空间。进入国土空间规划时代,要警惕刚性管控过度,而发展引领不足,对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只是静态的保护,而要把资源变成资产进而变成城市资本,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无限的发展。当下三大国家战略就是区域协同、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与西方国家跟随工业化资本化的城市发展进程有很大的不同,之所以会在‘物化’的城市上海首提‘人民城市’的理念意味深长。公共空间是人民城市的重要抓手,只有把公共空间搞的大大的,人民才会对城市有归属感。现在北方很多城市城市更新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注重空间的重构,而忽略了社会结构的重组、生态环境的重建和人民生活的重塑,在执行上过于强调自上而下而忽视了来自民间意愿自下而上的参与。城市更新设计的重点不是建筑或规划的设计,而是政策和制度的设计。”
再说说作为专家参与片区统筹更新研究成果的评审的一些感受:
一、从城市建设阶段进入城市运营阶段,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城市治理思想。再不能是简单的条块分割,把城市框定在以城市功能区分的色块规划上,而应该提供打破边界的可能,增加调整的灵活性和可能性。比如我们在评定何为‘低效资产”时,就不应该仅仅站在按照旧有规划限定的功能用途的角度上来评估,而应该是按照城市运营、片区运营、街区运营的思路来综合评估,按照城市功能织补的逻辑来统筹平衡各类空间资产的留改拆增。举一个纽约的城市更新案例,之所以如今纽约中城的活力要明显高于传统的曼哈顿地区,就在于其城市功能更完善,有更多的文化、生活设施,有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场景,而非单一功能的CBD。而在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当下,城市更新不应该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该是有重点的规划引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通过更新重振经济。
二、当下北方城市的城市更新重点应该是制度更新,要学会改变城市治理手段,更少的动用行政力量,而更多的借助市场手段,来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于社会资本最为关注的经营权保护问题、土地年限续期问题、容积率奖励或补偿问题、土地功能变性问题、公共空间的利用问题、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口径不一的问题等,能否建立一个以限定片区为范围的统筹机制,让各利益主体有明确的参与方式,保障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只有通过片区统筹,让整体的大账可以算的平衡,让所有的参与主体都能实现自身的经济平衡,这才可能让社会资本进入城市更新有动力,而不是只依赖财政资金无休止的投入,让参与城市更新的动力仅限于赚取转移支付(事实上已经难以为继,是不可持续的城市更新)。
所以,解决当下城市更新雷声大雨点小、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却越来越干不动的困局的唯一办法,就是解放思想,重新调整站位,转变原来城市建设阶段以空间为主的空间规划思维,将更多的关注转向政策和制度设计,发挥人的能动性,才有可能为作为有机体的城市的继续向上、向善找到新的内驱力,发动人民的智慧去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