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予一座城市的应是美好向往,而不是虚假繁荣!

楼市   2024-09-19 12:50   北京  

因为曲江文旅的暴雷,人们开始对过往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的以文旅促网红城市的打法有了新的反思。

以往人们在对一个地方(特别是商业)无计可施时,总会参考那些网上一夜之间爆红的网红项目(典型如文和友、长安十二时辰、这有山等),通过文旅化的手段(影视化造景+沉浸式演艺+制造流量话题在各大平台分发)以获取关注和流量,创造所谓“泼天的富贵”,再想办法将流量转化,期望以文旅来带商甚至产,更有城市级的理想,试图通过成为网红城市一改经济的颓势,逆风飞扬(比如淄博、哈尔滨、天水等)。

结果如何呢?当始作俑者的大唐不夜城都落得个如此下场,那些砸了重金赚了不过短短几个月眼球的城市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我有个朋友是专门做城市规划研究的,她重点研究了大唐不夜城这个案例的始末,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来会有很多人为大唐不夜城辩解说这是一个城市级IP项目,算账不能只算一个项目的账,而应该算整个城市的收益。她就从单纯的土地价值来做了个评估,发现原来曲江还算是西安的富人区,自从打造大唐不夜城带来了巨大的旅游人群,对于在地的居民来说却并非好事,过度的旅游开发不仅没有给在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反而对在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困扰,结果那一带的房价不升反降,有条件的人纷纷搬离此地,“富人区”也就成了过去式。

类似的反馈我们之前在苏州也有听过,当地做奢侈品生意的老大就委婉的提出了这样的困惑:“苏州古城里真的需要那么多人吗?”在他看来,现在涌入的游客已经严重超出了古城的接待能力,这就导致了交通拥堵、住宿接待不足等负面体验,也会给在地居民造成心理阴影,没事就不会来古城,进而对实体商业也造成了致命打击,高端一点的商业很难生存,同质化低俗化的旅游商品泛滥成灾。他问:“难道苏州真的需要去接这样的流量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在我们各自生活的城市里,有多少地方是因为游客太多而自己再也不想去的?这样的热闹真的是身为市民的我们想要的?

我想体制内应该不乏明白人。近期我认识的一位身处体制内的朋友就很清醒,他说砸钱搞虚假繁荣实在太简单了,领导想要看见人多,我们就砸钱搞活动就是,让人花钱难,花钱请人来还是容易的,但是那又有什么用?热闹个几天,人家不想来的地方还是没人来,根本带来不了什么改变。

我想这就是对文化理解的不同,文化可以是“文过饰非”,可以是“文以载道”,也可以是“文艺复兴”。当你把文化就当作是装饰是口号,那么文化就是那张最没用的皮,看着好看而已,满足一下虚荣心而已,而文化真正的价值恰恰是“无用之用”,在于感化人心,在于通过文艺的方式来改变环境,改变人们对生存空间的认知,进而改变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比如北京与西安的区别,绝对不应该是故宫与大唐不夜城的区别,而是有多少人会为这座城市感召,将自己与这座城市的文化融为一体,就像自然生长出来的样子,不会忽而兴起,忽而泯灭。

金秋十月,正是北京最好的季节。我想带大家去北京的南中轴线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可能不算是大网红却与这座城市真实共生的存在,看那些从胡同里长出来的灵魂究竟有多么顽强,又将如何改变这座古城给人的刻板印象。杨梅竹斜街、姚江胡同、琉璃厂、天桥、宣南书局、湖广会馆、烂缦胡同、法源寺,这些或古老或新鲜的名字,就代表着文化与这座古城共创的生命,古往今来,生生不息。

1018日,约好了同好的好友一起前来雅集,不许空谈,必须实说。文创、文博、文旅、文商旅,国潮、演艺、市集、灯光秀,从老北京说起,海阔天空,南来北往,用各自实操的案例说话,说说当下文旅的痛点和文化产业真正的抓手。还是老规矩,上午用脚丈量城市,下午闭门坐而论道,席位有限,先到先得。当然,您若也是同道中人,也有肺腑之言希望一起倾述,特别欢迎,拿出您的看家本事来说服我们吧!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有高见均可登堂入室!期待与您当面讨教。

陈方勇视点
本号为中国城市更新论坛秘书长、HuanXin创始合伙人、筑梦师主理人陈方勇的独立观点首发平台,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均来自一线观察,重点关注城市更新、资产管理、产业经济、商业运营、内容迭代、社群营销、组织变革、企业发展策略等创新背后的底层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