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故事,才是东方文旅的精髓所在

楼市   2024-10-20 18:53   北京  

18号那天本来有意组织一场文化与地产的专题沙龙,原计划要请各路文化工作者们(包括文旅、文创、文博、文娱等)汇聚一堂,讲讲作为“无用之用”的文化如何赋能于地产,激活存量,创造增量,通过无形的春风化雨,带动有形的建筑空间实现资产增值

原计划这场沙龙要放在富有历史底蕴的法源寺片区更新里率先出圈的烂缦胡同,后来实地走访发现,那一片还处于更新进行时,目前呈现的还都是赋媚状态,还谈不上把沉淀的厚重文化融入了当下。因此就决定把这场迟早要碰的大讨论无限期推后,等到时机成熟再重启不迟。

为了弥补错失的遗憾,我把其中一位特邀嘉宾专门研究圆明园大观园的文化学者张天翔老师请到线上,做了一期佰仕慧资管Xin课堂,请他讲讲“文化赋能建筑”。张老师有自己很独特的研究,考证出来圆明园或许就是大观园的现实参照原型。

我想曹家先祖荣光的时候确实与清朝的皇室有很深的渊源,那么无中生有的大观园参考皇家的造园手法也并非没有可能(本来这个园子就是为元妃省亲而建,自然要参考皇家审美)。再听张老师讲那些蛛丝马迹的关联痕迹,其实都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加之中国的园林原本就是按照文人的理想造出来的自然,所以处处显着一脉相承

张老师说文化赋能建筑是有公式可以遵循的,大抵首先是要有一个文化源头,再通过经典的作品形成流传,再通过实际的场景进行落地,最后就形成相互印证,“诗中有景,景中有诗”。他给了我一个提醒,中国的景致往往是需要通过点题来彰显的,就像“西湖十景”、“燕京八景”,取名是很大的学问,典出何故,由谁来题,都会决定后来者的观感。就比如天下叫“西湖”的其实有很多,单论湖光山色其他湖也未必会比杭州西湖逊色,但要论文气,谁都比不上东坡最爱的西子湖。

这其实也好解释,东方的文化是以含蓄为美,特别愿意在建筑中赋予文化的内涵。我听过一位讲解员讲中国的古建为何会以土木为主,并非中国的古人不会用石头来做建筑材料,而是因为中国人信奉五行,更希望活人居住的建筑是有生气的,所以才会更多的使用木材(虽然这也导致中国的古建很难留存至今,往往一把战火就烧个精光)。要想真正读懂中国的建筑文化,没有一点古建基础或没人讲解是不行的。

随着国人的文化自信被唤醒(比如被“黑神话悟空”带火的山西古建),人们开始向往更有文化的深度旅游,而不是原来那种不分朝代的粗制滥造的复古仿建。这从近年来假期游中的博物馆热可见一斑,东方文旅最吸引人的地方始终还是那些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明,原来大家只是走马观花,今后真正能持久的一定还是能把文化吃透了并且可以转化为普罗大众可以吸收的丰盛文化大餐。

可以想见,未来的文旅要比拼的一定不是博一时眼球的什么XX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王婆说媒”、“XX烧烤”、“XX麻辣烫”……而是文化生产力(也有朋友称之为“心智生产力”),就是懂得从根上挖掘文化,又能从本上实现现代的转化,让人可以很容易的形成情感纽带,又符合现代的生活习惯变成新的时尚。真正好的文旅项目应该可以让你很清楚的知道这就是在中国,就在某地,又可以很自然的吸引所有热爱东方文化的年轻人(不分国籍),令人心生向往。

这个要求有点高,就先从会讲中国故事开始吧。什么时候这故事能如同红楼梦一样深入人心,走到哪儿就自然联想起那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自然想要去追慕故事里发生的事情,触动五感,形成消费驱动,这文旅也就算做成了

陈方勇视点
本号为中国城市更新论坛秘书长、HuanXin创始合伙人、筑梦师主理人陈方勇的独立观点首发平台,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均来自一线观察,重点关注城市更新、资产管理、产业经济、商业运营、内容迭代、社群营销、组织变革、企业发展策略等创新背后的底层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