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2017年受高和资本苏鑫总之邀参与筹备中国城市更新论坛开始正式进入城市更新的,算来已整整七年了。说起来,大概正因为并非科班出身,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框架可言,也不会刻意去遵从什么权威的定义。在我看来,只要是给城市带来了新的积极改变,可以重新定义一个存量空间,并可以在商业模式上形成自洽,就是好的城市更新。这和我一直在追寻的商业创新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范围扩大了,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而已。
我是最近看真人秀才发现真的有所谓的“七年之痒”,真诚和套路是可以一眼看穿的,谁在真心实意付出,谁不过是在逢场作戏,一目了然。切换回城市更新的语境,逻辑也是一样的,谁是真的得心应手,谁是自欺欺人的虚假繁荣,一样一目了然。是真的叫好又叫座,还是自嗨式照骗经济,岁月总会无情的揭露真相,医美出来的怎么也不可能和自然而然媲美。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当七年之后再想评我心目中的最佳城市更新案例,竟然发现时下真的是乏善可陈,普天之下想选十个出来都是如此困难!
最近有两个谈不上有多成功的案例给我一些新鲜的思考。其一是上周五我受邀去做主题分享的承办场地京印国际中心,这个项目紧靠北京南站和南二环,前身是大康鞋城,前中国首富黄光裕是上家,买过来后也没改出来什么名堂就锒铛入狱了,应该是他出来后开始处置资产,这个项目才落到现在这家资本手里,谁知命运多舛,改造期间就遭遇了疫情,现在改好投放市场又遇到了全球性的商办市场寒冬!这次分享会上我对高力国际的分析师的一个市场判断印象深刻,他说:“如今商办市场的问题还不仅是供大于求,而是现存的需求绝大部分来自搬迁,其实都是楼宇之间租金内卷不断下调带来的刺激,究其根本还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也就是说,现在不管你的地段和品质如何,客户最关心的还是性价比,你若无法给客户创造更多的获得感,就只能被市场无情的蹂躏。
我之所以会对这个项目如此关注,是因为我在十年之前就职过的两家机构就先后两次看过这个项目,一次是就购物中心的逻辑来看有没有机会,另一次则是怀着捡漏的心态想看看有没有可能做成商改办,可惜都还没到要去做投资测算的环节,市场部门的反馈就直接浇灭了我们的投资冲动。依稀还记得当时判断的几个硬伤:1、交通条件不方便,南站带来的不是加分项而是负面因素;2、项目过于孤立,独自难以形成商业氛围;3、老式的批发卖场加地上停车楼的结构非常不好用且难以调整,需要做大手术,会导致改造投入过大。现在看到这个项目改造完成的样子,非常佩服现在这家接盘方的产品力,也让我有了一个更深的领悟:城市更新确实更需要的是心智生产力,你若不能看见更远的未来,若无法改变人们固有的心智认知,就真的无法驾驭周期,不可能在这样的经济下行期有所作为(虽然当下可能才是最好的抄底良机)。
另外一个案例严格说起来都不能算是城市更新,甚至都不该算作商业案例,那就是我昨天刚去过的北京药师寺。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我甚至是最近听我们家小宝说起才知道北京还有这么一个庙,而她又是在网上看到一则招募义工的消息,加了这家寺庙现任住持(据说出家前是人大毕业的哲学博士)的微信,觉得这是一家很纯粹的清修之地,想去体验一下。我和她妈不放心她这个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孩子孤身前往,就挑了这么个周末全家前往。到了那里才发现就在房山最热闹的红叶观赏景点坡峰岭的旁边,那里的村民都知道这个和尚,而这个景区之外的寺庙也必须有预约(要和住持本人确认)才能前往,是完全独立的存在。我是在那里的山门随喜了一杯咖啡,又传递(为后来者买)了一碗素面,又和在那里做义工的大学生聊了聊天,才发现真的是可以有所谓的“庙宇经济”,可以让人在善念的流动中形成经济的可持续。用那里咖啡小屋的一句话来说:“年轻人的苦,药师最清楚。”那个听信张雪峰选的专业的大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在焦虑大学苦短,未来究竟该考公考研还是保研,她不辞辛劳来这里做义工也许只是想寻找一片清净之地让自己可以暂时离开那些烦恼。相比那些从郑州骑行到开封的“十万大军”,有谁能正确疏导这代年轻人的情绪,谁就能赢得他们的认可,真的不仅仅是二次元哦!
我知道,就算是这样的两个案例,一定还存在很多争议,距离公认的成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我想这大概就是七年之后我最想看到的新意,不是照搬网红套路,不会因为大众观点而人云亦云,不是被动营业去演戏,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做正确的事情,找到真需求,做成真内容。这让我对今年的城市更新论坛又有了期待,希望在一个月后可以见到一批收获真知的新朋友。
还有五天,今年的案例评选就要截止报名了,恳请大家多多推荐(点击上图链接报名),让这样一批有趣的灵魂能被更多的人看见,我们的世界需要他们带来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