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来上海,刚落地虹桥机场就给我来了个意外惊吓,原来需要排长队才能打到车的出租车点,如今空无一人,到了就可以直接上车。我朋友圈发了句感慨,结果很多朋友回复说现在要么就网约车了,要么就去坐地铁,谁还打车啊?我搞不清楚这到底算不算消费降级,上次在杭州萧山机场遇到过一次还以为是杭州的一时低迷,现在轮到上海这个龙头城市也出现这样的现象,那么就要考虑一下是否代表又是一个时代的翻篇。我下车时坚持把我钱包里许久没花出去的纸币支付给的哥,他也苦笑的跟我说,他也许久没碰过纸币,真不知还能到哪里去花。
中午有上海的朋友约,就索性约在下午要看的西岸梦中心。早到了一会儿,就索性自己先四处漫步闲逛,把自己当一个普通游客,感受这爆火的西岸有何大不同。别说,我是走到了江边忽然有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涌上心头,熟悉的是依稀有阿那亚的影子,亲水的水岸边贯穿着大师之作的精神建筑,人们带着宠物沿着河堤信步,随处有三五成群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周四的下午班味全无;陌生的则是这有点不太上海,既没有石库门的怀旧,又少了些大牌加持的逼格,人们打扮的也不够精致,一点都不够紧绷。约的朋友是上海本土长大的商业老炮儿,她说你能看出这个地方跟之前开业的前滩太古里有啥区别吗?我说请赐教,她说你就看人群,前滩太古里不是被报道出来去的都是只拍照不消费的老阿姨吗?这里可不一样,最初发现这里的可都是玩小红书的年轻人,现在即使来的也有老年人,可都是有腔调的老克勒,消费力可一点不比年轻人弱,人们来这里就是来消费的,真的和那些网红打卡点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是在和项目资管团队交流后,又在晚上和大家一起深度复盘后,才发现西岸梦中心这个项目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经过高级审美和长期主义淬炼过的上海西岸这个地域IP。就像巴黎左岸和伦敦南岸一样,这是政府驱动艺术引领下的区域脱胎换骨式的城市更新,因为一个有为政府持之以恒的控盘,让这个区域的腾笼换鸟有迹可循,让规划蓝图上的未来指日可期,让产业落位循序渐进,正因为十几年不走样的耐心培育,才让这片原来荒败的“工业锈带”真的变成了“生活秀带”,正因为环境的改善带来活力人群的持续导入,才让这里的文商旅产顺理成章有了根基,而西岸梦中心作为最后一块补缺的积木,开业即出圈难道还不是应该的吗?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光看这里的品牌其实没有太多新鲜的,更谈不上独一无二(操盘团队自己也说这里大多数都是成熟品牌的在地定制,而很少全新孵化的主理人品牌),但大家依然会认为这里不仅在上海,可能放在全国看,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就是因为集合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这个“上海西岸”绝无仅有!
晚上复盘时明阳让我们每个人说一个自己当下感触最深的“历久弥新”,我的脑海里忽然闪现的就是我的姓这个“陈”字。第一具象想到的是晚餐刚刚用过的陈醋,滴在肉羹中就异常鲜美,其实功用就是解腻。多像我们现在对那些东抄西抄的网红打法开始审美疲劳,真正还能让我们感动的还得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就比如复出的李子柒,多少假打的泥石流都盖不过这一股有传承的清流。而陈旧的东西要想激活,就不能只是僵硬的陈设,而应该陈述出新的时代故事,这才能推陈出新,实现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更新。从前滩太古里到西岸梦中心,也许差别并不在操盘团队的功力或经验或资源,而在消费需求时代性的更迭,就像网约车和地铁对出租车的更迭。
我真心期盼“上海西岸”还是可以复制的,其实要做到也不是不可能,就是“长期主义”四个字,大家少点急功近利,多点耐心,守住规矩,相信专业的力量,不越界,不瞎指挥,顺应市场需求的改变,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西岸梦中心的团队说,现在就说他们成功了还为时尚早,还要准备过冬,明年还要接受酷暑的考验,但只要遵循市场规律,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