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需要的其实是心智生产力

楼市   2024-09-05 07:42   重庆  

没想到,特别延期了两个月,还是赶上了重庆的酷暑。一出机场,热浪扑面而来,出租车司机把车开到了140迈,跟我们说接完这单他就要回家趴着去了,可是受不了。我们一行人如约来到重庆设计院开启第一场闭门沙龙,恰好集火的刘洋也在重庆,就特邀他也来一起对话,最后晓兰姐请他点评,他说如今的城市更新都水深火热了,你们还有心思在这空调屋里讲PPT吗,该去真实的现场里战斗,与天斗,与人斗,与僵化的机制斗,那才其乐无穷。

8号我和晓兰姐会作为他们的观察员,去见识他所说的战天斗地,他跟我小小剧透了一下,原来是在一个已经“鹤岗化”的城市要策动一场城市更新运动,也就是说要在政府也没钱也没有房地产开发价值的地方做这“无米之炊”,那能做起来才是真本事。他这话让我想起前面分享的我们的一位来自天津的心使所说“在人口浓度足够大的和平区做更新就有足够的容错性,可以期待低扰动下的自然生发,而要在人货混杂常住人口密度不足的滨海新区做就必须要有舍弃,要有主动引导的城市功能补白”。两位说的是一件事的两种做法,刘洋更提倡机制创新下的自主更新,而后者则更寄希望于有形之手的纠错补齐。

大概因为选择在重庆设计院与他们合办这场沙龙,虽然他们已经非常强调更想听到来自运营方的声音,但吸引来分享的还是会偏设计出身。原来我也以为这场会更偏顶层设计,更重审美叙事,完整听下来,听到最多的却是“从有我走向无我”、“不过度设计”、“打破逻辑,方可不同”、“不完美,才会让人亲近”。以前习惯挣政府和开发商大钱的设计师们,经历过这一轮的大起大落的洗礼,终于开始思考本质问题:设计究竟为谁,城市更新究竟为何出发?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有打破教条,改变自上而下的思维逻辑,才有可能接近事实,接近真实需求,才可能做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才会是好的城市更新。

天津智慧山的张伟力的分享给了我一个最大的启发,就是在城市更新中需要的可能是“心智生产力”,比如说“给消费一个到达的理由”。我们容易陷入自己自嗨的精致陷阱,以貌似产品主义者的逻辑精益求精,把成本不断加大,期待接受盲众们的喝彩,结果却在算账逻辑中找不到北,不知道错在哪里。伟力总说“哪有人想做非标商业,其实运营的本质就是在做标准化的产品,而服务才是非标的,那需要从客户出发,因人而异”。

他的说法呼应了我最近的观察,当大家都开始重视运营,开始把“重运营”视为破局之道,会产生两种做法。一种是增加运营团队的比重,负责运营的内容越来越多,参与运营的人员也越来越多,有人认为活动和宣发是保持热度的必备,于是会花大力气重投入。另外一种则是强调人才的复合性,也就是所谓“六边形战士”,在不增加人手(甚至是尽量精简)的情况下,要求运营人员“既会、又会、也会,还会……”就以我在北京观察的结果来说,往往后者呈现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前者,为啥?因为后者所招的人往往是因为热爱而来,本身他就喜欢,所以也容易打入他所喜爱的圈层,也就容易说服那些商家跟自己一起玩。而前者看似按部就班,实则很容易得“大企业病”,人多力量小,注定平庸。

所以我高度认可“心智生产力”的说话,城市更新做的其实就是人的更新,就是“既要、又要,还要”的事情,既要考虑民生,又要算的过账,还要产业升级,而最重要的是“安抚人心”,你想要那些活力人群,就需要给他们一个来的理由,并不是你把城市搞的精致整洁了,他们就会来,也许人家喜欢的就是有记忆中的味道,有生活的日常。你想占领别人的心智,是否先要把自己的心智健全,自己都不能让人靠近,凭什么人家会爱你,还千里迢迢前来投奔你?

想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中,与其刻意去拔高,把一些家长里短的工作都提升为“新质生产力”,不如务实一点,就叫它“心智生产力”,你就会发现,其实都不需要什么高精尖的科技加持,一个称职的街道办主任就有可能让这个地方魅力十足(比如成都的玉林街道、杭州的拱宸街道),那些想回归都市的高科技产业,真的会因为这样的人情冷暖而来。

以上,就是在这水深火热的重庆我们学到的第一课。在这新晋“第四城”,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期待这次来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陈方勇视点
本号为中国城市更新论坛秘书长、HuanXin创始合伙人、筑梦师主理人陈方勇的独立观点首发平台,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均来自一线观察,重点关注城市更新、资产管理、产业经济、商业运营、内容迭代、社群营销、组织变革、企业发展策略等创新背后的底层逻辑
 最新文章